蟒撂岭,因形如扭身巨蟒而得名。
整条山岭曲折起伏不定,岭上多密林巨树、猛兽蚊虫。
寻山脚而上,沿山脊往高处而行,自如行走于巨蟒背脊。
山势愈险,地势越高。
当来到蟒撂岭最高点,即蟒头所在位置时,才得见一座破败庙宇藏身于乌藤深野之中。
庙无名,门颓败,路荒凉。
庭中多为兽迹,地上早无人踪。
再往庙中仅存的泥象看去,更是为执刀的小鬼无头,拿薄的判官落帽。
此等荒凉景色,怕只有魍魉敢来夜宿,唯精怪在此宵藏。
这日,艳阳高照。
阳光通过密林空隙投往地面,给下方足有人高的植被洒下斑驳光斑。
草丛中,稀疏声响起,后又有活人的喘息声。
用柴刀砍去挡路垂藤,于肃喘着气从林中钻出身来,总算站在了这方荒废多年的野庙前。
他身上衣衫褴缕,面上的污秽已然结成了块。
就连足下踏着的千层底布鞋也早已破破烂烂,不知从何处寻了几片宽大叶子,就着藤蔓绑在了脚掌处,勉强支撑他走到了此地。
此时距离于肃离开卤水镇,已然过了十来天的功夫。
“希望此地还有人接应吧”
于肃搓了搓脸皮,尘土飞扬。
他摸上腰间绑着的藤蔓,顺着朝后方用力拉拽,很快从人高的草丛中扯出了一对绑在一起的长棍事物,正是缺衣少食幡。
缺衣少食幡用黑布裹着,后方杆头也连接着另一段藤蔓。
于肃顺着那藤蔓再往后方用力一拽,一个用狼皮包裹着的简易包袱,这才从草丛中艰难滚出。
于肃歇了一会,先是查探了一番缺衣少食幡上裹着的黑布,确保灵幡没有暴露在外。
这一路行来对于他颇为艰难,幸好缺衣少食幡已经成了几分气候。
在这荒山野岭中,只需此幡陪在身边,蚊虫猛兽俱都下意识会避开,给于肃省去了诸多麻烦。
不过祸福相依,缺衣少食幡此刻也已成了于肃不敢轻触的禁忌。
他有预感,一旦自己再使用缺衣少食幡,而没有压服它的力量的话,恐怕幡中的两只邪性玩意真会闹出问题来。
提上包裹,将黑布裹着的长幡一同拿在手中,于肃进入了此方荒废许久的野庙。
野庙无门,于肃直直入了倒塌小半的野庙大殿内。
大殿上方的瓦片破漏不少,几缕阳光钻入大殿,随着于肃的走动,灰尘在阳光中显得尤为明显。
看此地架势,应该是数年没有人来过了,于肃心中有些没底,当即在大殿中寻摸起来。
很快,于肃在那些残缺的泥塑身上一番摸索,总算在一个没有头颅的执刀小鬼身上发现了端倪。
他撇断小鬼拿着的泥刀,泥刀之中一方薄薄木盒显露出来。
抽出木盒,于肃从其内取出了一根绿香。
绿香通体翠色,似若翡翠所造,足有小臂之长。
于肃将绿香小心奉到了大殿中央,扶起供桌上早已倾倒的香炉,稳稳将香插在了其中。
点燃绿香后,于肃静静看着烟雾寥寥直上,钻出了破漏的屋顶不知所踪。
“这倒是与父亲留下的手札之中的表述相同,既然有着引路香火,此地应该还是跨界贩子的接头点之一。”
于肃在庙中转悠一圈,没找到枯柴,索性拆下半面破窗拖到大殿里头,就地用木窗当柴燃起火堆,复又解开狼皮包裹,从里头取出了半只炮制过的剥皮狐尸。
将狐尸架在火上之后,于肃从狼皮包裹中取出一本薄薄册子,正是其父于常均所留的手札。
手札上记载的内容不多,乃至于常均年轻时在外闯荡时,所留下的诸多见闻,于肃对于修行界的见识都是从手札上得来。
这其中也有一番缘由。
于肃乃是早产子,神魂孱弱,前世宿慧宛如大山存于识海,更叫于肃神魂负担极大。
在宿慧未醒时,于肃都显得颇为呆傻。
放在于肃前世的话,那就是天生守村人的好料子,放于此界的话,那便是心窍不开。
因此,于父从未想过于肃会踏入修行之途,只愿他平平安安,所以于肃对于修行的知识着实不多。
可惜直到于肃觉醒宿慧,开了心窍后,于常均又恰巧坐化。
这导致于肃想踏上修行之路十分艰难,只得另辟蹊径。
如今,于肃不远千里出现在此方破庙,正是于肃按于父手札中的记载行事。
翻开手札,于肃一边阅读其上洋洋洒洒的文本,一边脱去破烂布鞋任由火浪烘烤,双足也冒着肉眼可见的白烟。
“万寿仙朝、三天共治,这三天究竟是什么东西?有意识的天道乎?亦或是真正的大神通者?”
通过手札,于肃知晓自己所在的地界名为南禾道,属于苍天治下,共得万里之广,一道地界足比得上前世多个省份。
至于这万寿仙朝,则是数千馀年前,统治寰宇的庞大存在。
按照手札中的说法,万寿仙朝不是个好东西。
在万寿仙朝统治寰宇之时,将世间之人划分成了三种。
道民、百姓、黎民。
道民者,大道之民也,出生时便与道亲和,属于人中之人。
那时候万寿天朝的所有仙官,都只有道民才能担任,修行更是道民的专属。
排在第二等的百姓则略好一些,可以拥有自己的姓氏,也可以从事商贩镖师、力工马夫等等,属于道民之民,得道民庇护,也是万寿仙朝所承认的子民。
至于这第三等的黎民,则是连姓氏也不配拥有,万寿仙朝也不承认他们算作是自己的子民,甚至连人也称不上,不得拥田、不得行商,就连家中牛豚,都比黎民高上一等。
毕竟偷了牛豚还能告官,当街杀死个无名无姓的黎民,则没有任何惩罚。
手札中对万寿仙朝统治的时期称作,青天当道!
青天大老爷的称呼,也是那个时代的百姓黎民对道民的称谓,甚至发展成了一种口头禅。
那时的百姓黎民称赞他人之时,都会赞上一句“真象个青天大老爷!”,是为发自内心的赞扬。
于肃翻阅着手札,通过记录历史的寥寥几字,仿佛看到了一片完全阶级固化的绝望土地,一个自打出娘胎时,便被定下了人生基调的金字塔。
最初,于肃还道这“青天”只是某种代表词汇,借指万寿仙朝的统治阶层。
直到往后看到,苍天和黄天出现于大地上后,于肃这才隐隐察觉,所谓的三天共治,不是指三种势力或是三种思想,而是别有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