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商会之所以能被称为联合,自然是因为股东不止一家。
在商会内部,真正拥有决策权力的股东,整整有十三家!
当年在发现了帕若萨的存在,意识到了雨林深处还有城市、隐藏着利润空间的时候,联合商会的大股东审时度势,向帕若萨的长老提出了拢断和包税的请求,并获得了许可,这才有了如今的联合商会。
只是由于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太久,时至今日,联合商会的每一家股东,都对内坚持“自家才是那个敏锐发现商机的那个”,其他几家都是“本家吃不下才找来的幸运儿”。
股份少的,就坚持自家是因为被排挤才沦落至此;股份多的,就宣称当初就因为是发现者才有这么多股份一一总而言之,突出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至于当初到底是哪一家发现了这个秘密,并大胆地拉上了可以信任的伙伴,一起进行了这一次精妙的世纪投资—也许只有当年的人知道了。
十三家股东的权力结构给联合商会带来了一些内部架构的麻烦,但同样的,由于这十三家股东来自于不同地区,各有各的商业体系,他们的联合却也很好地隐藏了这项奇妙的拢断业务。
在外人看来,这十三家股东就是十三家“经常深入雨林、收购雨林特产”的商家,很难将他们的货物来源和拢断取得联系。
而且也正是因为联合商会内部的矛盾,使得这个实际上的贸易巨兽,却始终因为内斗而难以实现更进一步的扩张。
偏偏十三家又高度依赖帕若萨的拢断贸易,一时之间不敢主动撕破脸皮,于是这个实力雄厚的商会,在上百年的经营里,就那么稍显尴尬、不上不下地卡住了。
没法集成力量,自然不能更进一步;贸易收益比重过大,又不好轻易相互兼并。
死结了属于是。
联合商会的矛盾性,总是会体现在他们对内所进行的每一项决定上,也包括现在对于“杰哈尔·米达尔达”的相关问题。
虽然依托于对本地力量的攀附,他们早早地意识到了杰哈尔的存在吗,但对于杰哈尔的处理办法,他们内部就几乎是习惯性地陷入了不断拉扯的旋涡之中。
有人对于杰哈尔的姓氏极其在意,信誓旦旦地表示,现在海峡贸易圈火热,米达尔达家族俨然有原地飞升的气势,这个姓氏值得大力投资。
也有人对这种说法之以鼻,认为米达尔达牛逼不代表杰哈尔本人值得投资,哪个家族都有落魄边角料,他们除了浪费姓氏的荣耀之外毫无意义。
当然,也有人秉持看更加谨慎的意见,认为需要先和杰哈尔接触一下,再下定论,不能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贸然做出决定。
也有人认为不能和杰哈尔接触,还是让他知难而退的好,现在大家的拢断贸易做得好好的,没必要让一方新势力来到联合商会内部搅局。
一时之间,各家代表齐聚一堂,如菜市场般喧闹地叫喊着自己的“独到见解”,结果一整天吵吵下来,最后也没有得到什么有意义的统一意见。
就这样,联合商会早早得到了杰哈尔的消息,但直到迪恩察觉到了商会的蛛丝马迹,反过来找上了商会,他们也还没有拿出一个内部信服的方案。
至于迪恩这边当他上门拜访,却在进入了接待室后,见到了一溜烟排开的十三个代表时,他人是有点憎的。
怎么这么一屋子人?
这不应该是个拢断了帕若萨对外贸易的拢断商会么,怎么连个话事人都没有?
虽然这十三家的代表凭借看仅存的些许默契,在这次会面之中维持了基本的体面,但当迪恩回过神来,开始仔细观察的时候,却还是把商会内部的问题给暴露了出来。
哪怕迪恩不清楚联合商会内部的权力架构,但他已经可以确认,这个实际上拢断了帕若萨贸易的商会,至少不会是铁板一块。
甚至迪恩也隐隐约约从这些人的反应之中发现,他们似乎早就知道了自己的存在,但却因为某些原因而一直没有主动联系,直至自己在帕若萨晃悠了半个月时间,反向找上门来。
真有意思啊!
本来迪恩想过,也许是哪一家豪商巨贾拢断了雨林贸易,悄悄地躲在帕若萨闷声发大财;又或者是帕若萨有自己的官方渠道,选择了下游的可靠经销商进行分销一一结果万万没想到,原来是多家商会联合,共同把持了这条由帕若萨流出的黄金之路。
这一方面让迪恩准备借助刺激商会、从而找到从帕若萨出发去往别的雨林城市的计划落空;但另一方面也让迪恩行事之时少了颇多肘,完全可以放开手脚。
本来还担心有什么拢断资本在,想着能把货物大规模运出雨林、批量出货的能是坐地虎,结果现在一看原来是散装的!
虽然并未直接得到任何信息,但迪恩此时已经可以肯定,这个商会手里,绝对没有去往其他以绪塔尔城市,更不要说是以绪奥肯的方法信息了!
既然如此这一切终究还是要落在那个神秘的长老会上。
于是,迪恩果断放弃了从码头工人嘴里打听联合商会消息的举动,转而试图收集关于帕若萨本地长老的信息。
有心收集的情况下,迪恩真的就得到了不少帕若萨本地长老的种种传闻,只是这些传闻通常良菱不齐,甚至一耳朵假,价值有限。
具体而言就是,大部分的帕若萨人都知道长老,但对于长老的身份信息和具体情况,却往往是一头雾水一一不知道长老有几个,更不知道长老们的具体身份,甚至连长老们的职责也说不清楚。
也只有那些为了学术积分而不得不投入到各项公务之中的元素学徒们,在这些问题上才多少有那么点似是而非的信息。
只可惜他们的消息未必准确,而且往往只有一鳞半爪,哪怕是迪恩,也无法在这些乱七八糟的传闻之中,摸索出什么可以肯定的真实。
反倒是离开帕若萨、去其他城市之中的方法,迪恩却找到了最可靠的“官方渠道”。
这条渠道是对以绪塔尔本地人开放的,他们可以凭借本地人身份、跟随着远行者们一起穿行雨林的专属信道。
听起来似乎非常简单,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
然而,在进一步打听了之后,迪恩很快发现了其中满满的恶意。
所谓远行者,便是一群由元素学徒普级之后的元素施法者群体,他们不再是学徒身份,但距离掌握切实权力的元素使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为了磨砺元素水平、掌握更多的元素公理,他们往往会在以绪塔尔的各个城市之中游历学习。
不同的以绪塔尔城市,往往擅长不同的元素公理,远行者们通过了入门考试、积累到了足够多的学术积分之后,便会经由长老会审核,获得一条属于自己的元素密码。
这条元素密码可以指示一条通往某个丛林城市的道路,远行者在出发之后,会通过元素密码,找到那条路,并遵守着远行者的使命,将自已和随行民众一起,带到目标城市。
当然,哪怕远行者的晋升需要考试,也并不意味着每一个远行者都能顺利抵达目的地,危机四伏的雨林总是会存在着种种危险,别说是初出茅庐的远行者,就算是老手,稍有不慎也有可能原地翻车。
所以跟随着远行者一起出发的旅程,通常都是非常不可靠的一一以绪塔尔人通常不喜欢去其他城市,不是因为故土难离,而是因为路上很可能遭遇不测。
大部分迪恩接触过的帕若萨居民,要么是帕若萨本地人,要么是帕若萨周围小型村镇的居民,他们不管对于现在的生活满意与否,都一般对跟着远行者去其他城市没啥兴趣。
这一特质导致帕若萨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本地人情社会”,人口流动性低到了极致,离开这里的、来到这里的,大多都是元素远行者。
在弄清楚了这种颇有以绪塔尔特色的社会结构之后,迪恩也终于意识到了,为什么这个藏在雨林之中的国家,可以在常人的视野之中消失这么久。
象是帕若萨这种规模的雨林城市,与其说是城市,倒不如说是孤岛,在一片绿色海洋之中的孤岛。
长老交给远行者的元素密码,就是从一个孤岛航行到另一个孤岛的海图密码,至于元素魔法,对于一个个孤岛来说,就是出海的驾船术一一在这里,没有学习元素魔法的人,甚至没有资格出海。
而这种孤岛一样的社会环境,又会使得那些从外面登岛的外来者极其显眼,而且和本地人格格不入。
除非外来者也和其他的元素学徒一样,学习元素公理,并一点点地积攒学术积分,否则他们无论如何都拿不到关键的元素密码,就算因为机缘巧合而登上了一座边缘的孤岛,后续也不可能顺藤摸瓜、找到更多的岛屿。
这种有趣的孤岛体系,就是以绪塔尔将自己完全隐藏起来的秘密,它对自己人都是遮遮掩掩、想要自由旅行有极高门坎的,对于外来者而言,自然更加保密。
于是,帕若萨的一切似乎都在这一刻形成了完美的闭环。
在这里,元素魔法水平一方面代表着社会地位,一方面也是能在以绪塔尔各个城市之间自由旅行的通行证,没有足够的元素魔法水平、没有掌握足够的元素公理,就只能跟着远行者赌运气。
由于不同城市的环境相对孤立,这种赌运气的资格也变得非常容易验证,本地人多少都有些本地亲戚存在,社会关系非常容易验证,外来者想要假冒本地人,添加一支跟随着远行者离开的队伍,混肴难度都很大。
偏偏远行者本身的水平也不是很好确定,就算获得了随行资格,能不能安全抵达目的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要看一手运气如何,久而久之非元素法师的本地人,自然倾向于老老实实在本地扎根,不要贸然离开。
而这种大众化的选择,则是更进一步地加强了以绪塔尔城市的孤岛化,无限循环之下,哪怕不专门出台严格的、针对外来者的特殊对待政策,以绪塔尔之外的人,也很难得窥这个国度的其他部分。
在弄清楚了这一切之后,迪恩很难说这到底是精妙的设计,还是以绪塔尔社会的自我选择一一但不管从哪个角度上说,对他而言,想要找到以绪奥肯都有一点麻烦。
“他们当年就把自己藏得这么严实么?”在把帕若萨的信息拼凑起来之后,迪恩有些无奈地向几个暗裔吐槽道,“以绪塔尔不是曾经恕瑞玛帝国的一部分么,你们的皇帝,就看着他们如此遮遮掩掩?”
“毕竟以绪塔尔足够恭顺。”说到了这个话题的史提拉图仿佛想到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你可能不知道,小子,这条道路在我那个时代,最后的终点可不是以绪奥肯!”
“哦?”
“当太阳圆盘还高高耸立的时候,以绪塔尔人这场元素旅行的最后一程,就是从他们的首都以绪奥肯出发,前往恕瑞玛城朝圣。”史提拉图的语气里满是自豪和怀念,“只有得到了大元素使封号的人,才有资格得到那最后一段走出雨林的元素密码,为伟大的帝国效力!”
迪恩目定口呆,这一刻他才终于明白,原来这种对内仿佛防贼一样的体系,其实一开始并不是为了保密而构建的,而是为了筛选去往以绪塔尔的人才所构建的!
有了这么一套元素游学体系,以绪塔尔便能将人才层层选拔而出,送往恕瑞玛帝国一只是随着帝国崩溃,最后一段从以绪奥肯出发、前往飞升的信道被掐断,最后才变成了如此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