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涛郑重点头:“我明白。经济工作是硬道理,只要我们把汉江的发展搞上去,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任何干扰都只是杂音。”
就在汉江省高层人事博弈暗潮汹涌之际,王江涛接到了刘省长从京州打来的电话。
“江涛!听说你们汉江最近不太平啊?”刘省长一如既往地直接。
“陈凯那小子自己作死,活该!不过你可要小心,有人看不得你好,正琢磨着给你下绊子呢!”
王江涛苦笑:“老领导,你的消息还是这么灵通。”
“哼,官场就这么大点地方。”刘省长压低声音。
“赵立春最近好象对你有点看法,活动也多起来了。”
“是不是因为你没给他儿子赵瑞龙面子?”
王江涛没有否认:“原则问题,没办法。”
“做得对!”刘省长赞道。
“那种纨绔子弟,就不能惯着!”
“不过你也得防着点,赵立春那人,护犊子,心眼也不算大。”
“他要是真铁了心给你找麻烦,还是挺棘手的。”
“谢谢老领导提醒,我会注意的。”
“恩,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刘省长豪爽地说。
“咱们都是从吕州出来的,不能让人看了笑话。”
“对了,你们那个宁川试点,搞得不错,我们汉东也想搞点类似的,有时间我会派人过去取取经。”
“随时欢迎!”王江涛真诚回应。
刘省长是干实事的人,在推动发展上,两人有很多共同语言。
挂了电话,王江涛感到一丝暖意。
在波谲云诡的官场,能有刘省长这样关键时刻愿意提供信息的朋友,实属难得。
然而,来自汉东的关切并非都是善意的。
几天后,高育良也打来了电话。
“江涛啊,最近工作还顺利吧?”高育良的声音依旧温和,带着师长的关切。
“谢谢高老师关心,一切还好,正在抓紧推进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王江涛躬敬回答。
“恩,那就好。”高育良顿了顿。
“赵书记前几天和我通电话,提到了汉江的人事问题。”
“他也是关心兄弟省份的发展嘛,毕竟汉江稳定繁荣,对周边局域也是好事。”
王江涛心中冷笑,赵立春这关心可真是无微不至。
他不动声色地回应:“感谢赵书记的关心,汉江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干部队伍思想稳定。”
“稳定就好,稳定就好。”高育良话锋一转。
“不过啊,江涛,我还是要提醒你一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你现在风头正劲,更要懂得谦逊低调,团结大多数。”
“有时候,退一步,并非软弱,而是为了积蓄力量,更好地前进。”
这话看似劝诫,实则隐含敲打。
王江涛平静回应:“高老师的教悔,学生记下了。我一直认为,团结的前提是坚持原则,是为了共同的事业,而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高育良不变的笑声:“呵呵,你有自己的主见,很好。”
“总之,把握好度就好。对了,小惠前几天还问起你,说你们那个文化展后续活动很有意义。”
又提赵小惠?
王江涛眉头微蹙,含糊应道:“文化展的成功,是两地文化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结束与高育良的通话,王江涛更加确信,赵立春正在通过多种渠道向汉江施加影响,目标很可能就是阻碍他和裴一泓的顺利进步。
四月十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安全生产事故,给王江涛带来了新的考验。
汉江省北部山城市,一家民营矿业公司发生井下透水事故,初步核实有二十三名矿工被困!
消息传来,王江涛第一时间向裴一泓和省委书记张平汇报,并立即中断其他日程,带领省安监局、应急管理厅、卫健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矿山救援专家,火速赶往事故现场。
一路上,王江涛面色凝重,不停通过电话了解最新情况,协调救援力量和设备。
他深知,矿山透水事故救援难度极大,时间就是生命!
事故现场气氛紧张而压抑。救援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大型抽水设备已经激活,救援人员冒着危险下井探查。
被困矿工家属聚集在井口附近,哭声、呼喊声、焦急的询问声交织在一起,令人揪心。
王江涛一到现场,立即成立抢险救援指挥部,亲自担任总指挥。
“现在情况怎么样?井下水位?被困人员可能位置?通风情况?”王江涛连续发问,语气急促而沉稳。
现场救援负责人汇报:“王省长,透水量很大,水位下降缓慢。被困人员在-320米水平作业面,具体位置不明。井下通风系统部分受损,情况不容乐观。”
“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援!”王江涛斩钉截铁。
“第一,增调所有能调动的抽水设备,加大排水力度!”
“第二,组织精干救援小队,轮班下井,搜寻被困人员,同时确保救援人员安全!”
“第三,做好家属安抚工作,医疗救护力量全程待命!”
他穿上矿工服,戴上安全帽,亲自到井口查看情况,慰问救援人员。
然后又走到家属聚集区。
“乡亲们,我是王江涛!”王江涛看着一双双充满期盼和恐惧的眼睛,声音沉痛而坚定。
“请大家相信政府,我们正在调动全省最好的救援力量和设备,全力以赴抢救被困人员!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绝不放弃!”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扑通一声跪在他面前,哭喊着:“省长,求求您,一定要救救我儿子啊!他才三十岁,孩子还小啊!”
王江涛连忙弯腰扶起老人,眼框湿润:“老人家,您放心!我们一定尽全力!您要保重身体,等着儿子平安回来!”
接下来的三天三夜,王江涛几乎没合眼,一直坐镇指挥部,协调指挥,时刻关注救援进展。
他多次冒着危险,深入到井口附近,查看排水进度,给救援人员打气。
困了,就在指挥部的折叠椅上眯一会儿。
饿了,就和救援人员一起啃面包、吃盒饭。
他的身先士卒和忘我投入,感染了现场所有的人。
然而,事故救援的难度远超预期。
井下地质条件复杂,透水点难以封堵,水位下降缓慢。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困矿工生还的几率在不断减小。
第四天凌晨,救援终于取得突破。
救援小队在-320米水平一条废弃巷道内,发现了十五名幸存矿工!
他们依靠巷道内残存的空气和随身携带的少量食物,奇迹般地撑了下来!
消息传来,现场一片欢腾!
家属们喜极而泣,救援人员相拥庆祝。
王江涛长长舒了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但随即又提了起来——还有八名矿工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