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结束后,王江涛与班子成员、各区县和部门主要负责人一一话别。
许多人握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言语中充满了惜别与祝福。
离任当天清晨,如同当年离开金山县时一样,许多得知消息的市民和企业家自发聚集在市委市政府大院门口以及王江涛必经的道路两旁,默默为他送行。
“王书记,一路顺风!”
“王主任,常回来看看!”
“谢谢你,王书记!”
没有喧哗,没有标语,只有一声声真诚的问候和一道道不舍的目光。
一些得到过他帮助的企业家、被他接待过的信访群众、甚至只是在电视和报纸上认识他的普通市民,都自发前来,用这种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这位好书记的敬意和感激。
王江涛几次让司机停车,走落车与群众握手道别。
看着这一张张真诚的面孔,他的眼框湿润了。
这万民相送的场景,是对他主政宁川这些年最好的肯定和最高的褒奖。
赴任省发改委,对王江涛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这里不再是主政一方、直接决策,而是需要站在全省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综合平衡。
上任伊始,还没等他完全熟悉情况,一个严峻的考验便接踵而至。
国家为了抑制部分行业投资过热、防止通货膨胀,出台了力度空前的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和土地审批,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亮起红灯。
政策传导到汉江省,顿时引发了巨大震动。
各地市尤其是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地区,一大批在建和计划开工的项目面临停工或搁浅的风险,企业家们忧心忡忡,地方官员焦虑不已。
省发改委作为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的关键部门,瞬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是机械执行、一刀切地压减项目?
还是顶住压力、设法变通?
不同的选择将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王江涛没有慌乱,他深知宏观调控不是要扼杀发展,而是为了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
他立即组织委内精干力量,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成立专项工作组,对全省各市上报的在建和拟建重大项目,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精细梳理和全面体检。
在专项工作会议上,他明确了工作原则:“同志们,宏观调控是决策部署,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
“但执行不是蛮干,而是要科学分析,区别对待。”
“我们的任务是把全省的项目摸清、摸透,然后进行分类处理。”
他提出了四个思路:
“一是保障一批: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关乎民生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我们要积极向国家部委汇报争取,用好用足政策空间,保障其建设进度。”
“二是优化一批:对于总体符合方向,但存在部分环节能耗或排放偏高的项目,要指导地方和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方案优化,达到标准后再行推进。”
“三是延缓一批:对于市场前景不明、重复建设严重或者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的项目,建议暂缓建设,等待更好的时机。”
“四是取消一批:对于明确违反国家政策、高耗能高污染、严重产能过剩的项目,要坚决叫停,不留馀地。”
这套思路清淅明了,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工作组夜以继日,对数百个项目进行逐一审核、论证、分类。
那段时间,王江涛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
他亲自参与重大项目的研判,与地市领导、企业负责人反复沟通,既坚持政策底线,也耐心解释疏导。
他的手机成了热线,说情打招呼的有之,诉苦抱怨的也有之,但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最终,省发改委拿出了一份数据翔实、论证充分、分类精准的项目处理建议方案,上报省委省政府。
方案得到了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认为这既贯彻了中央宏观调控精神,又保护了汉江省发展的优质存量和新生动能,体现了很高的政策水平和担当精神。
方案实施后,虽然全省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投资结构明显优化,发展质量不降反升,确保了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没有出现因调控而引发的重大风险和社会矛盾。
王江涛以其沉稳、精准、务实的作风,在省级机关和各地市中树立了威信。
二零零六年的农历春节,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
腊月二十八,王江涛处理完委里的最后一批紧急公文,安排好节日值班事宜,才带着周绘敏和儿子王金山,踏上了返回金山县王家村的路。
此时的他,已是掌管一省发展改革大计的省发改委主任,地位更高,责任更重。
但坐在回乡的车上,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逐渐变得熟悉的家乡景致,他感觉自己仿佛又变回了那个从大山里走出去求学、一心想要改变家乡面貌的年轻学子。
车子刚在修缮一新的老家院坝停稳,得到消息的乡亲们便陆续围拢过来。
如今的王家村,早已不是当年的贫困模样,整齐的村居、通畅的水泥路、兴旺的果园,处处显示着小康生活的富足与安宁。
“涛娃子回来啦!”
“王主任,给你拜个早年!”
“江涛,现在可是省里的大官了!”
乡亲们热情地打着招呼,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卖豆腐的三婶、大伯王洪涛、老支书……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让他倍感亲切。
王江涛没有丝毫架子,如同往常回家一样,笑着与大家握手寒喧,派发香烟,询问各家各年的收成和孩子的学业。
父亲王泽和母亲林云站在门口,看着被乡亲们围在中间、笑容温和的儿子,脸上洋溢着满足和骄傲的笑容。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火塘边,吃着母亲亲手做的家乡菜,聊着家常。
妹妹王颖和裴川也带着刚满周岁的小外甥从宁川赶了回来,家里更添热闹。
话题自然离不开王江涛的工作。
王泽抿了一口儿子带回来的好酒,看着王江涛,语重心长地说:“江涛啊,你现在官当得大了,管的事多了,爹妈帮不上你啥忙。”
“就嘱咐你一句,啥时候都不能忘了本,不能忘了咱是农民的儿子,不能忘了当官是为老百姓办事的。”
王江涛郑重地点头:“爸,妈,你们放心。这话我时刻记在心里。”
“官越大,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风险也越大。”
“我不敢有丝毫懈迨,更不敢有任何放纵。咱们老王家清清白白的门风,在我这儿绝不会变。”
周绘敏在一旁温柔地补充道:“爸妈,江涛在家也常说,现在位置不同了,找他办事、打招呼的人更多,但他有分寸,不该碰的绝不碰。”
王金山已经是个半大小伙子,他听着大人的对话,忽然插嘴道:“我们同学都知道我爸是省里的大官,可羡慕了。”
“但我跟我爸说了,我佩服的是他不管在哪儿,都能干出实实在在的事情。”
儿子的话让王江涛倍感欣慰,他摸了摸王金山的头:“金山说得对。”
“做官一时,做人一世。”
“重要的是做了什么事,留下了什么名声。”
年夜饭桌上,其乐融融。
他举起酒杯,对家人,也是对自己说:“新的一年,继续努力,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