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三代情人的名字,王江涛心动了。
这会跟爷爷喜欢爸爸喜欢我也喜欢的那个人长得一样吗?
他原本坚定的推拒之心,早已松动。
周波是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不然也当不了秘书。
见他沉吟,立刻捕捉到这细微的变化,趁热打铁道。
“怎么样,就当是给我个面子,也当是满足一下我那小表妹的仰慕之心。就是一起吃个饭,认识一下,交个朋友嘛。成不成,都看缘分,绝不强求。”
王江涛抬眼,看到周波脸上真诚而热切的笑容,再想到三代情人,终究是点了点头,语气平和。
“周大哥一片盛情,我再推辞就有些不近人情了。那就……听周大哥安排吧。”
“好!痛快!”周波一拍大腿,喜形于色。
“那就这么说定了!这个周末,星期天晚上怎么样?地方我来定,定好了通知你。保证找个清静雅致的地方,让你们好好聊聊。”
“有劳周大哥费心了。”王江涛微微颔首。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周波效率极高,第二天就敲定了地点——位于京州老城区一家颇有名气的汉东菜馆清风阁,环境清幽,菜品精致,很适合谈话。
星期天傍晚,夕阳的馀晖给省府大院染上一层暖金色。
王江涛特意换上了一身干净的浅灰色夹克衫,里面是熨烫平整的白衬衫,下身是深色长裤,脚上一双擦得锃亮的皮鞋。
依旧是朴素整洁的风格,但比平日上班的严肃,多了几分随和与郑重。
他没有刻意打扮得花哨,保持了自己一贯的沉稳,只是那份由内而外的书卷气和历经两世沉淀的从容,让他即便在简单的衣着下,也显得卓尔不群。
他提前一刻钟到了清风阁。
在服务员的引导下,来到一个靠窗的雅座
。窗外是一个小小的庭院,几竿翠竹掩映,显得格外宁静。
他刚坐下没多久,就听到周波爽朗的声音传来:“江涛,等久了吧?”
王江涛闻声起身,只见周波引着一位女子走了过来。
只一眼,王江涛便觉得周遭的喧嚣似乎瞬间安静了下来。
来的女子,正是周绘敏。
真是三代情人啊。
她穿着一件米白色的羊毛开衫,内衬浅蓝色的碎花连衣裙,裙摆及膝,露出纤细白淅的小腿。
一头乌黑顺滑的长发如瀑布般披在肩头,发梢微微内卷,衬得那张脸愈发小巧精致。
她的五官极为柔和清丽,皮肤白淅细腻,仿佛上好的瓷器。
最动人的是那双眼睛,清澈明亮,宛如浸在秋水中的星辰,带着几分好奇、几分羞涩,还有几分难以掩饰的知性气质。
她手中拿着一本用牛皮纸仔细包好书皮的书,王江涛眼尖,认出那正是《宋朝那些事》。
“江涛,这就是我表妹,周绘敏,在省文联理论研究室工作。”周波笑着介绍,又转向周绘敏。
“绘敏,这位就是王江涛,王秘书。”
“王……王秘书,你好。”周绘敏的声音如同她的人一样,清柔悦耳,带着一点点不易察觉的紧张。
她微微抬眼看了王江涛一下,脸颊泛起一丝淡淡的红晕,旋即又有些不好意思地垂下眼帘,长长的睫毛像蝶翼般轻颤。
“周绘敏同志,你好。叫我江涛就好。”王江涛伸出手,与她轻轻一握,触感微凉而柔软。
他表现得落落大方,心中却也不禁为对方的清丽脱俗暗赞一声。
这种气质,与他平日里接触的机关干部或基层群众截然不同,是典型的文艺系统培养出的温婉与灵秀。
“好啦,人我可安全送到了!”周波见状,知道自己的任务已完成,识趣地笑道。
“我还有点别的事,就不打扰你们年轻人交流了。江涛,绘敏,你们慢慢聊,慢慢吃。”
说完,对王江涛挤了挤眼睛,便笑着离开了。
周波一走,气氛瞬间变得有些微妙和安静。
两人相对而坐,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开启话题。
还是王江涛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目光落在周绘敏手边的书上,温和地开口:“周……绘敏同志,看来你对我那本拙作很感兴趣?”
他刻意省去了姓氏,拉近了些距离。
“啊,是的!”提到书,周绘敏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之前的羞涩被一种发自内心的兴奋取代,她将书拿起,小心地抚摸着封面。
“王……江涛同志,你这本书写得真好!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我以前总觉得历史,尤其是宋史,充满了积贫积弱的刻板印象,枯燥又沉重。”
“可你的书,把那个时代写活了!你笔下的宋朝,有那么繁华的市井,那么精致的文化,那么多有血有肉、挣扎求存的灵魂。”
“比如你写苏轼,不止写他的大江东去,更写他在黄州时夜饮东坡醒复醉的苦闷与豁达,写他与朝云的相知相惜,让人觉得他不再是课本上一个扁平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她的话语流畅起来,带着专业评论者的敏锐和读者般的热情。
“还有你对澶渊之盟的重新审视,没有简单地斥之为屈辱,这种视角,真的很独特,也很有说服力。”
王江涛有些惊讶地看着她。
他没想到,周绘敏不仅看了书,还看得如此仔细,理解得如此深刻。
她提到的这几个点,恰恰是他写作时着力思考和着墨的地方。
一种遇到知音的喜悦,悄然在他心中滋生。
“绘敏同志过奖了。”王江涛谦和地笑了笑,为她斟上一杯清茶。
“我只是尝试用一种更贴近普通人的视角去解读历史。”
“历史不是帝王将相的家谱,也不仅仅是治乱兴衰的循环,它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与梦想。能让你有这样的感受,说明我这点小小的尝试,没有完全失败。”
“怎么会失败?是太成功了!”周绘敏语气肯定,随即又有些不好意思地抿嘴一笑。
“我们文联的好多同事都在看,大家都很喜欢。都说这本书,有温度,有见地,文笔又好。”
“我……我还跟同事打赌,能拿到你的亲笔签名呢。”她说着,将书和一支钢笔轻轻推了过来,眼中满是期待。
“这是我的荣幸。”王江涛接过书和笔,翻开扉页,略一思索,提笔写道。
“绘敏同志雅正:历史长河,因理解而鲜活。愿与共探。王江涛 一九九二年夏。”
他的字迹清峻有力,带着一股从容不迫的气度。
周绘敏接过书,看着上面的题词,脸颊更红了些,小声念道。
“历史长河,因理解而鲜活……说得真好。谢谢您,江涛同志。”
“不客气。”王江涛微笑道。
“我们也别同志来同志去的了,显得生分。直接叫名字就好。”
“好。”周绘敏轻轻点头,从善如流。
“江涛。”
这时,服务员开始上菜。
精致的汉东菜肴,口味清淡,注重本味,正如眼前的人给彼此的感觉,初尝平和,细品方觉馀韵悠长。
吃饭间,话题自然而然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