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第三条路,也就是最难的一条路了。
刘末转过头看到荀攸,脸上满是凝重之色。
“我欲节制天下!”
没有多馀的话语,也没有什么说明,因为这四个字已经能够说明一切了。
刘末不是胡乱说的,而是没有办法了。
起初刘末只是为了求活,然而世事无常,阴差阳错之下让刘末走到了如今的这一步。
刘末已经无法后退了!
刘末能投降这些西凉军吗?
不可能的!
李傕郭汜是什么人,刘末比他们自己都要了解他们。
刘末现在敢撂挑子不干了,李傕郭汜会很高兴的将刘末的势力全盘接受,等到接受完了之后,再一刀把刘末杀了。
然后再朝着刘末的尸体吐上一口。
给西凉军不行,那马腾韩遂呢?
这两人其实还不如西凉军呢。
不在关中混了,去投靠曹操或者袁绍?
那除了死,没有其他的下场。
就曹操那个多疑的性子,必然是会怀疑刘末想要干一些什么,怎么样防止呢?
还有什么比死人更保险?
袁绍虽然肚量比曹操大一点,但刘末一旦去投靠,也是个死路一条。
因为袁绍他叔父太尉袁隗,就是被董卓杀的。
而且还灭了袁家满门
那谁继承了董卓的衣钵呢?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是刘末在名义上确实是拿董卓当招牌了。
大汉以忠孝治国,甚至于当官的标准都是举孝廉。
袁绍如果得到了刘末他会怎么做?
自然是拉出去砍了!
那可是他叔父,还是朝廷太傅,真当袁绍有那么大度,区区杀父之仇?
因此袁绍曹操都不行,那去南方投靠袁术?
与袁绍同理。
那扬州刺史刘繇呢?
刘繇都快自身难保了,他还能保谁?
那刘表呢?
刘表更不可能了,他一个汉室宗连张济都不接纳,最终给张济还射死了,这才接纳了张济的侄子张绣。
更何况是刘末这种?
那找刘焉呢?
你先能进的去益州再说吧。
刘末思索了一圈,这才发现为什么当走上这条路了之后,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因为一旦走上这条路,那就是举世皆敌。
没有人会因为与你关系好,因此就放弃了吞并你的打算。
这是不可能的!
走到了这一步,每个人的身后都有无数的利益集团,这些诸候说是老大,但其实也不过就是这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罢了。
这些集团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天生逐利。
而这世间没有什么利益,比吞并另一个诸候的利益更大了。
自古至今莫不如此,被杀者尸骨无算,善终者寥寥无几。
因此刘末除了与这些人群雄逐鹿之外,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退就是死!
至于荀攸是大汉忠臣,会不会因此恶了荀攸,那也没有办法。
现在不跟荀攸把话说清楚,到时候再变的话,万一荀攸给自己出那种把船连在一起的办法。
或者给自己在长安城里找张绣的婶娘怎么办?
张绣的婶娘也就是张济的老婆,如今还真在长安城里。
现在就把话说清楚,要留下便留下,不愿意随时可以走。
荀攸看着刘末眼神之中满是欣赏之色,良久之后这才朝着刘末一礼,然后缓缓开口道。
“攸愿随将军,征战天下!”
刘末赶忙上前一把将荀攸搀扶了起来。
刘末看着荀攸满是意外,刘末还以为荀攸会驳斥自己,亦或是说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然后转头就走。
没想到这荀攸也不老实啊。
就在这时刘末突然想起来了,当初要刺杀董卓的时候。
荀攸就说过要假借天子诏令,成就桓文之举。
桓文是谁呢?
是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两个人一个是春秋五霸之首,还有一个是第二任五霸之首。
这两个人是什么以忠义闻名的人吗?
荀攸的特意提到这两个人是为什么?
其中的含义已经不言而喻。
荀攸脸上满是激动的神色,刘末是汉室宗亲,天生就具有法理!
而且最关键的是,刘末可不是其他西凉军那些莽夫。
这件事荀攸早就在当初要刺杀董卓的时候,拉刘末入伙的时候就知道了。
刘末的选择是将敌人分裂,然后再以大势逼迫。
一旦事成之后,敌军绝无翻盘的机会。
行事不但有前瞻,而且滴水不漏。
且十分理性,虽然自身有一些缺点,但却十分听劝,还能分辨对错。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在这乱世成就一番事业。
明主就在眼前!
荀攸本就心存霸念,如今又听到了刘末的志向,迫不及待就要为刘末规划一番。
指着长安城的格局就开口道。
“将军且看,如今长安为张、李、郭三人具有,分别占据西、北、南三区。”
“然此三人者,不知民生,不晓百姓,虽可得一时,却不可久持。”
“一旦城中粮草用尽,则势必会齐攻将军。”
“将军需先下手为强!择一弱者,猛攻其部,收其军,夺其地!”
刘末见荀攸这么说,顿时就愣住了。
原本还说过一段时间西凉三杰才会把粮草用尽,然后才会爆发战争。
没想到荀攸竟然要自己立刻出手。
但确实也是这么一回事,等到三人的粮草用的差不多再动手,势必会被三家围攻,因为他们已经没有选择了。
而现在先择一军攻之,其他两家有粮草又刚入长安,寻欢作乐都来不及,如何会选择与刘末为敌?
这种时候他们只会友军有难不动如山!
不要觉得不可思议,西凉军就是这个尿性。
在历史上打闷棍、阵前反水、事后算帐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若欲先攻其一,择何人攻之?”
荀攸笑了笑,指着城北开口道。
“当首选李傕!”
“其部主力已为主公所破,只留千馀士卒,幸得贾诩相助,这才有五千兵马可用。”
“若欲一统西凉诸军,首选李傕!”
“好!”
“可若欲先攻李傕,当有其由,否则恐难以服众。”
虽然说先要打李傕,但一定要有名。
兵法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虽然是先找茬,但那也要有名啊。
就在刘末思索这些的时候,门外跑进来了一眼士卒。
“主公,门外有人求见。”
“何人?”
“乃李傕军中校尉,贾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