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年关将近,南水县城却丝毫感觉不到年节的喜庆。连日的冻雨让整个县城都浸泡在湿冷的寒气里,青石板路上结了一层薄冰,行人走过都得格外小心。
王超一早就到了办公室,正和雷师傅研究新到的制瓶机零件。这批零件是他通过张胜利的关系,从省城一家机械厂淘来的旧货,虽然成色不佳,但好歹能解燃眉之急。
这个传动轴磨损得太厉害了,雷师傅拿着游标卡尺仔细测量,得找车工重新加工一下。
抓紧时间修,王超说,食品厂那批玻璃瓶的订单月底就要交货,耽误不得。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推开,三个穿着中山装、干部模样的人走了进来。为首的是个戴着呢子帽的中年人,面色严肃,身后跟着两个年轻人。
哪位是王超同志?中年人扫视办公室,语气冷峻。
我是。王超站起身,请问您是?
中年人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放在桌上:我们是地区计委的,根据群众反映,你们玻璃厂擅自调整生产计划,违反国家计划指标,现在奉命前来调查。
办公室里顿时鸦雀无声。雷师傅手里的游标卡尺一声掉在桌上。
王超深吸一口气,平静地说:同志,我们确实在调整生产线,但这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避免产品积压
市场需求?中年人冷笑一声,国家的计划就是最大的需求!你们擅自减产平板玻璃,这是严重的本位主义思想!
这时,张涛闻讯赶来,见状连忙打圆场:各位领导,这事我们可以详细汇报
不必了!中年人一摆手,我们已经调查清楚了。王超同志,从现在起,你暂停厂长职务,接受组织审查。
这个消息像一记重锤,砸在每个人心上。雷师傅忍不住开口:领导,王厂长是为了厂子好
为了厂子好?中年人严厉地打断他,置国家计划于不顾,这是严重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现在宣布地区计委的决定:王超同志停职检查,玻璃厂的工作暂由张涛同志负责。
王超默默地摘下工作帽,放在桌上:我服从组织决定。
王厂长!门外传来一声呼喊,老张头、赵师傅等一群老工人挤在门口,个个面带愤慨。
领导,这事不怪王厂长!赵师傅激动地说,是我们大家一起商量的
都回去工作!中年人呵斥道,谁再闹事,一律按破坏生产处理!
工人们被劝了回去,但每个人脸上都写着不服。
王超收拾好个人物品,对张涛低声交代:制瓶机的零件在仓库第二个架子上,别忘了食品厂的订单月底要交货。
张涛重重地点头:你放心,厂里的事我会处理好。
走出办公室时,冻雨还在下。王超没有打伞,任凭冰冷的雨丝打在脸上。厂区里,工人们都站在车间门口,默默地看着他。有人想上前说话,被旁边的同伴拉住了。
回到家时,李秀兰正在准备年货。看见儿子这个时候回来,她愣了一下:超儿,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早?
王超把事情的经过简单说了。李秀兰手里的锅铲一声掉在地上:这这可怎么是好?
没事的,妈。王超弯腰捡起锅铲,我问心无愧。
傍晚,王建国下班回来,听说这件事后,沉默了很久。最后只说了一句:树大招风。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左邻右舍。有人同情,也有人幸灾乐祸。
我就说嘛,年轻人太冒进,迟早要吃亏。
王厂长是多好的人啊,怎么就被停职了?
晚饭时,一家人默默无语。王刚和王玥也察觉到气氛不对,老老实实地吃饭,不敢出声。
夜里,王超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雨声。他想起这一年来为厂子付出的心血,想起工人们住进新宿舍时的笑脸,想起和技术人员一起攻克难关的日日夜夜
突然,窗外传来轻微的敲击声。王超起身开窗,只见老张头和赵师傅站在窗外,身上都被雨水淋湿了。
王厂长,老张头压低声音,工人们都不服气,我们要去上面说理!
胡闹!王超严厉地说,都回去!这事我自有主张,你们别添乱。
没有可是!王超语气坚决,回去告诉大伙,安心生产,服从张副厂长安排。谁要是闹事,就别认我这个厂长!
两人互相看了看,只好点头离开。
第二天一早,王超正准备去地区计委说明情况,周师傅和老伴提着一条鱼上门来了。
王厂长,我们不信那些闲话!周师傅激动地说,你是为我们工人着想的好厂长!
谢谢你们。王超接过鱼,但我现在不是厂长了,叫我王超就好。
周师傅的老伴抹着眼泪:这叫什么世道啊,好人怎么就没好报呢
送走周师傅,王超独自坐在堂屋里。他知道,这次停职不是偶然的。在现在这个形势下,任何变革都可能被扣上帽子。但他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如果重来一次,他依然会选择调整生产线。
下午,张涛悄悄来到王家,带来一个消息:王厂长,计委要求我们立即恢复平板玻璃的全力生产,可是库存已经堆不下了。
库存现在有多少?王超问。
至少够卖三个月的。张涛苦笑,再生产下去,仓库都要堆不下了。
王超沉思片刻:你先按他们的要求做,但要做好记录。每天的产量、库存量都要记清楚。
我明白。张涛点头,工人们都在暗中支持你,大家都盼着你早日回来。
告诉大家,要相信组织,相信党。王超平静地说,真相总会大白的。
张涛走后,王超站在窗前,望着连绵的冻雨。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让他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个时代的复杂性。但他坚信,只要心中装着工人,装着厂子,就一定能渡过这个难关。
雨,还在不停地下。但这个寒冬,终将会过去。
(第三百二十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