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符阵的脉冲能量束在黎明时分突然溃散。张叙舟站在泰山调频中心,望着全息屏上的能量曲线从峰值骤跌,像根被剪断的风筝线 —— 这是今天第三次脉冲失效了,每次注入的 1000 单位能量,只能让频率偏差稳定 2 小时,随后就会被旋臂拖拽力拽回 03 赫兹以上。
“滞后时间 6 小时!” 工程师小王把咖啡杯重重砸在桌上,屏幕上的旋臂位置坐标与符阵参数的差值越拉越大,“我们按现在的旋臂位置计算参数,等能量束注入地核,它已经跑到 12 光年外了!这就像用固定舵角在漩涡里行船,根本跟不上水流转向!”
苏星潼的银簪在符阵核心的水晶上划过,簪尖蓝光折射出的频率波形,像被揉皱的纸 —— 静态脉冲注入的能量,在传输过程中就被旋臂引力场扭曲了 40,到达地核时,有效能量只剩 60。“古蜀文‘静则滞,动则通’,之前的单次调频是给地核‘喂能量’,但旋臂在跑,地核在动,喂得再准也会落空。”
雨林的煞力冰巢在此时传来更坏的消息:冰巢体积突破 120 米,裂缝中喷出的煞力雾里,频率寄生虫的振翅频率从 254 赫兹飙升至 256 赫兹,与最新的旋臂速度完全同步 —— 它们在 “实时更新” 频率参数,比护江队的静态调节快了整整一代。
一、六小时滞后的 “溃堤效应”
沧江梯级站的备用管道突然爆裂,比上次更猛烈的能量雾喷涌而出,在地面凝结成厚厚的蓝紫色结晶层。张叙舟的观脉忆真里,结晶中的寄生虫正在进行 “代际进化”:新一代寄生虫的外壳覆盖着与符阵符文相似的纹路,能直接吸收脉冲能量壮大自身,像群穿着迷彩服的强盗。
“它们在模仿我们的调频频率!” 李教授的光谱仪显示,寄生虫外壳的纹路能反射 70 的脉冲能量,“静态脉冲不仅治不了病,反而成了它们的养料!”
昆虚高原的三号符阵彻底垮了。花岗岩基座断裂成三截,暴露的能量导管被寄生虫蛀成了筛子,黑紫色的煞力顺着导管蔓延至主符阵,主阵的能量输出瞬间下跌 30。安置点的牧民们不得不再次南迁,这次冰舌推进的速度让他们来不及收拾行李,只能抱着最重要的经卷和酥油桶,眼睁睁看着帐篷被冰体吞噬。
点。” 李教授的声音带着绝望,屏幕上的数值每十分钟下跌 50 点,“再这样下去,明天就会跌破
点,回到调频前的水平!”
护江 app 的善念值在 341 亿到 342 亿之间剧烈波动。网友上传的 “滞后惨案” 视频里,有人拍到刚修复的符阵被冰舌压垮,有人展示脉冲能量被寄生虫吸收的全过程,评论区里 “放弃吧” 的言论开始抬头。最让人心寒的是,有偏远地区的护江站传来消息,因能量持续中断,防御符阵失效,当地出现了小规模的煞力污染。
二、星轨云图的 “实时坐标”
“星子” 的天文观测站突然发来紧急数据。这个由 2000 名天文爱好者组成的民间团队,用分布在全国的 300 台业余望远镜,绘制出了猎户座旋臂的 “实时动态云图”—— 图上的旋臂位置每 15 分钟更新一次,精度达到 001 光年,比护江队的专业设备还快 20 分钟。
“我们发现旋臂边缘有‘引力涟漪’!”“星子” 在视频里指着云图上的波纹,“每次涟漪经过蓝星,频率偏差就会跳升 005 赫兹!现在第一个涟漪已经到了,你们还有 15 分钟应对!”
张叙舟立刻将云图接入符阵控制系统,当涟漪参数输入的瞬间,全息屏上的能量曲线突然出现一个微小的上扬 —— 提前 15 分钟调整的脉冲参数,让有效能量利用率提升了 10。“这就是动态的价值!” 他猛地拍向桌子,“旋臂在动,我们的参数必须跟着动,就像打羽毛球时的实时挥拍!”
昆虚山民的 “经幡微调法” 也在此时展现出惊人的精准。格桑带领牧民,每小时根据经幡摆动方向修正一次符阵基座的角度,用最原始的 “手动动态调节”,让当地的频率偏差稳定在 028 赫兹,比依赖静态脉冲的区域好上 30。
“他们没有仪器,却懂‘跟着旋臂走’。” 苏星潼的银簪拓印着经幡的摆动轨迹,轨迹在蓝光中形成的曲线,与星子团队的旋臂云图高度吻合,“古蜀文里的‘旋臂牵频,续之需动态’,说的就是这种实时跟随的智慧。”
三、寄生虫的 “反向调频”
就在护江队尝试实时调整参数时,雨林冰巢突然爆发出黑紫色的脉冲。张叙舟的观脉忆真里,冰巢核心的寄生虫凝聚成一个巨大的 “频率发射器”,发射出与五岳符阵完全相反的脉冲能量 —— 当护江队注入 251 赫兹的校准能量,冰巢就会同步发射 257 赫兹的抵消能量,两者碰撞后,在地核形成能量漩涡,进一步放大频率偏差。
“它们在学我们的调频逻辑!” 李教授的模型推演显示,每一次静态脉冲后,冰巢的反向调频强度就会增强 10,“再用单次脉冲,就是在帮它们制造更大的漩涡!”
沧江下游的灌溉区出现了诡异的现象:被两种对冲能量扫过的稻田,稻穗同时向两个方向弯曲,形成螺旋状的 “麻花穗”,穗粒里的寄生虫浓度是普通稻穗的 5 倍。检测显示,这些稻穗的振动频率稳定在 254 赫兹,成为新的 “感染源”,接触过的农民都出现了头晕、呕吐的症状(频率紊乱引发的生理反应)。
善念值在恐慌中跌至 340 亿。护江 app 的直播画面里,有用户拍到自己家的自来水管流出螺旋状的水,有人发现指南针开始顺时针旋转 —— 地核频率的紊乱已经影响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前积累的信任正在崩塌。
“必须打破静态思维。” 张叙舟望着全息屏上的能量漩涡,突然想起祖父笔记里的 “周公测景台”:“古人用圭表每日校准日影,不管四季怎么变,都能精准测时。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次性调频,是像圭表一样,持续追踪、持续修正的系统。”
四、动态续调的 “雏形方案”
张叙舟将星子团队的实时云图、山民的经幡数据、寄生虫的反向频率全部输入青铜神雀,请求推演动态续调方案。三分钟后,神雀投射出的三维模型让所有人眼前一亮:
追踪层:在五岳部署 “深空望远镜阵列”,每 15 分钟捕捉一次旋臂位置,生成 “引力频率图谱”“看不准” 的问题。
调节层:将符阵的单次脉冲改为 “高频微调”,每 01 秒注入一次微型能量束,能量幅度随偏差动态变化,像给地核 “喂流食”,而非一顿饱餐 —— 解决 “喂不进” 的问题。
缓冲层:在寄生虫密集区布设 “弹性能量场”缩的能量膜吸收 ±01 赫兹的波动,不让频率偏差瞬间放大 —— 解决 “抗不住” 的问题。
“这就是三阶续频术的方向!” 张叙舟的探暗指诀在模型上划过,指尖金芒分化出三道流痕,“追旋指锁定实时频率,微调指注入高频能量,稳频指构建缓冲屏障!”
工程师们立刻在沧江梯级站进行试点。当第一组高频微调能量束(每 01 秒一次)注入地脉,观脉忆真里,之前狂暴的能量漩涡竟开始收缩,频率偏差从 03 赫兹缓慢回落至 027 赫兹。更惊喜的是,寄生虫的反向调频出现了 002 秒的滞后 —— 它们跟不上这种高频变化的节奏了。
“有效!” 小王的声音带着哭腔,屏幕上的护江力数值停止下跌,开始微微回升,“能量利用率从 60 提升到 85!”
五、漩涡边缘的 “微光”
夜幕降临时,试点区域的频率偏差稳定在 025 赫兹。高频微调形成的能量涟漪,像给地脉穿上了层弹性外套,旋臂拖拽力带来的冲击被层层缓冲。张叙舟的观脉忆真里,新一代寄生虫的外壳出现了裂纹 —— 它们的进化速度,终于跟不上动态调节的节奏。
雨林的煞力冰巢虽然还在膨胀,但速度降至每小时 2,裂缝中的煞力雾强度明显减弱。李教授的团队正在紧急改装五岳符阵,将 “深空望远镜阵列” 的图纸发给各地护江站,预计 24 小时内就能完成第一阶段升级。
善念值在此时回升至 341 亿。护江 app 的 “动态续调云协作” 频道里,星子团队的实时云图被顶上热搜,山民的经幡微调视频获得百万点赞,甚至有程序员自发编写了 “频率偏差预测算法”,供护江队免费使用。
张叙舟站在泰山调频中心的露台上,望着夜空中的猎户座。旋臂的光芒像条流动的河,蓝星就是河中的一叶舟。他知道,静态调频的时代已经过去,接下来要学会在湍急的河水中,实时调整船舵,与宇宙的节奏共舞。
观脉忆真里,地核深处的能量漩涡边缘,已经泛起金色的微光 —— 那是动态续调撕开的口子,虽然微小,却足以照亮前路。
下章预告:五岳符阵的第一台 “自适应脉冲发生器” 突然失控,发射的高频能量束在地核形成了个微型黑洞,黑洞中竟浮现出三亿年前的画面:一群长着蛇鳞的人影,正在用与寄生虫相似的频率,向猎户座旋臂发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