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谷保卫战的辉煌胜利,为“山鹰支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声望和人员扩充,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幸福的烦恼”。在支队后勤处临时扩建的仓库里,以及露天分类堆放的场地上,缴获的武器弹药堆积如山,散发着钢铁、油脂和木箱特有的混合气味。战士们每次路过,都会投去欣喜和自豪的目光。特别是那两门保养良好、涂着黄绿色防锈漆的81毫米迫击炮,以及那几挺带着厚重钢板防盾的九二式重机枪,更是被视为镇队之宝,用油布仔细遮盖,派有专人看守。
然而,喜悦之下,是日益凸显的尖锐矛盾。支队长林烽在多次检查仓库后,眉头越皱越紧。
“老赵,你看,”林烽拍着一个标注着“八一式曲射炮弾”的木箱,语气沉重,“炮弹,满打满算就这六十多发。重机枪子弹,也就一万多发。听着不少,可咱们现在有了炮班、机枪班,训练要实弹,打仗更要敞开了用。打一发,就少一发啊!”
老赵蹲下身,抓起一把黄澄澄的65毫米有坂步枪弹,又指了指旁边堆着的复装子弹工作台,叹了口气:“是啊,咱们自己复装的子弹,数量跟不上,质量也差点意思。平时训练舍不得用,真到了硬仗,火力持续性还是个大问题。队伍扩编了,枪多了,这‘粮食’缺口反而更大了!”
这矛盾清晰而紧迫:先进的装备带来了强大的潜在火力,但弹药补给这根“脐带”却异常脆弱,完全依赖缴获,无法自主生产。 一旦消耗殆尽,这些重武器就会成为一堆废铁。军工生产能力的升级,已成为关系到支队能否持续发展、能否应对更大规模战斗的生命线,迫在眉睫!
这副沉甸甸的担子,主要压在了支队军工负责人李文和他带领的、刚刚扩充的技术小组肩上。李文看着仓库里的“宝贝”,心情复杂。他既为获得这些梦寐以求的装备样本而兴奋不已,又为如何让它们“活下去”而深感压力巨大。
“兄弟们,”李文在技术小组的会议上,指着摊开在桌子上的草图和一些拆解开的炮弹零件,语气严肃,“支队长把任务交给我们了!咱们不能光会缴,还得学会造!最起码,得先解决炮弹和重机枪子弹的仿制问题!这是硬骨头,再难也得啃下来!”
仿制的第一步是理解。李文小组选择了一发在战场上未爆炸的日军81毫米迫击炮弹,进行极其危险的拆解。过程在远离居住区的偏僻山坳进行,所有人穿着厚实衣物,小心翼翼。他们用简陋的工具,屏住呼吸,一点点旋开引信,倒出发射药,测量弹体尺寸,绘制草图。每一次轻微的响动都让众人心惊肉跳。通过这次冒险,他们基本摸清了炮弹的结构原理:弹体、引信、发射药包、尾翼。
原理清楚了,材料却极度匮乏。弹体需要灰口铸铁,根据地的土高炉炼出的生铁杂质多,易碎;引信需要铜材和精密弹簧,铜料奇缺,弹簧更是无法加工;稳定的发射药是最大难关,根据地只能生产黑火药,威力小、烟大,不适合炮弹。
李文带领铁匠,反复试验改进犁炉烧结技术,通过延长烧结时间、添加石灰石脱硫、以及尝试不同的煤炭配比,终于得到了勉强符合要求的灰口铸铁,虽然韧性仍不如日军原装货,但至少不会一铸出来就开裂。
生产线 利用缴获的小型台钳、锉刀、游标卡尺等工具,李文将原来的复装作坊进行了升级。划分了子弹壳清洗、底火更换、火药称量装配、弹头压合等更细的工序,实行流水作业,提高了效率。
军工的艰难突破,很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