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谷的白天,在一种刻意维持的平静下度过。水电站工地上,队员们喊着号子,奋力抢修被破坏的引水渠,汗水混着泥水,但每个人的眼神深处都藏着一丝难以言说的警惕。复装作坊里,机器照常运转,可原材料的领取和成品的入库,都多了几道无声的核查工序。训练场上的喊杀声依旧响亮,但队伍间隙的私语,却透着不安。林烽对外宣称的“自然塌方”和“登记疏漏”暂时稳住了大部分队员的情绪,但核心骨干们心知肚明,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已经在内部悄然打响。
夜幕降临,指挥部旁边一个极其隐蔽、入口被藤蔓遮掩的小溶洞里,油灯如豆,映照着几张凝重而坚毅的面孔。调查组的核心成员在此集结。总负责人老赵,目光锐利,平日里温和的脸上此刻布满寒霜;具体执行人赵铁锤,这位钢铁般的汉子,眉头紧锁,指关节因用力而发白;此外还有三名绝对可靠的成员:侦察排经验最丰富的老兵孙德胜,以追踪和观察力着称;心思缜密、记忆力超强的文化教员周文;以及沉默寡言却对机械、痕迹极为敏感的修械所骨干小陈。
“兄弟们,”老赵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支队长把最重的担子交给了咱们。敌人就藏在咱们眼皮底下,像条毒蛇,随时可能再咬一口!咱们的任务,就是把这颗毒牙拔出来!记住三点:绝对保密,证据确凿,行动果断!”
赵铁锤摊开一张手绘的营地简图,用炭笔重重地点了点水渠破坏点和弹药库位置:“就从这两个地方开始,像梳头发一样,给我一寸一寸地梳!”
调查在极度隐秘的状态下,分多条线迅速展开。
现场痕迹分析: 这是技术性最强的环节,由小陈主导,孙德胜协助。
人员秘密排查: 这项工作由周文和赵铁锤负责,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
秘密蹲守与监视: 这是最考验毅力和隐蔽性的环节,由赵铁锤和孙德胜亲自带队,挑选了最可靠的侦察兵,分三班倒,日夜不停。
连续几天高强度的秘密调查,收获甚微。疲惫和焦虑开始侵蚀调查组成员。然而,转机往往出现在坚持之后。
在反复比对档案和询问记录后,一个名字被周文用红笔重重地圈了出来——张三。
此人约四十岁年纪,半年前支队在一次伏击战中救下的“伪军逃兵”,自称受够鬼子欺压,主动投诚。他沉默寡言,干活肯卖力气,尤其对土木工事和器械修理似乎有些基础,曾在水渠修建时提出过一些技术建议,被工头认为“有点门道”。但关于他过去的经历,始终语焉不详。案发当晚,他自称在窝棚里睡觉,同屋的人却都表示“睡得太死,没注意”。
更关键的信息来自孙德胜的监视组。他们报告,连续两个深夜,都发现张三在凌晨时分悄悄起身,借口“起夜”,但并未去厕所,而是绕到窝棚后面,在营地边缘阴影里短暂徘徊,似乎在观察什么,又像是在等待什么,几分钟后便迅速返回。行为鬼祟,与平日老实巴交的形象判若两人。
赵铁锤立刻调阅了痕迹分析报告。水渠破坏点那精巧的撬痕,非大力猛干,而是技巧熟练,符合张三可能具备的技术特征。那不常见的波浪纹鞋印,虽然模糊,但尺寸与张三的脚码接近。仓库锁芯那专业的划痕,也非普通小偷能为。
所有的线索,如同散落的珠子,开始被“张三”这个名字隐隐串起。他的嫌疑指数急剧上升!
小溶洞里,油灯再次点亮。老赵、赵铁锤和核心组员再次聚首。气氛比上次更加凝重,也带着一丝发现目标的兴奋。
“目标基本锁定了,就是张三!”赵铁锤指着地图上张三所在的窝棚位置,语气肯定,“这家伙,藏得深!平时不声不响,干活卖力,谁能想到是条毒蛇!”
老赵深吸一口烟,缓缓吐出:“光有这些间接线索还不够。这小子警惕性很高,我们监视他,他可能已经有所察觉。现在动手,如果没有铁证,他肯定会抵赖,反而打草惊蛇,甚至狗急跳墙。”
“那怎么办?难道就这么干等着?”孙德胜有些急躁。
老赵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掐灭了烟头:“等?不!我们要逼他出来!他不是想搞破坏、偷情报吗?我们就给他送一个‘大礼包’!设计一个他无法拒绝的陷阱,引蛇出洞,人赃并获!”
一场精心策划的“钓鱼”行动,开始在这位老猎手的心中酝酿。无声的较量,即将进入最关键的收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