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要仔细的研究,研究,再研究,发现,发现,再发现,这里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一定,肯定是没错的;
至于这第三点嘛,就是一定要勇于交流,善于捕捉,敢于积累,外贸这个行业,广阔的很啊,“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里绝对是大有可为啊。
人家到底还是功力深厚啊,他总是一步一步的深入,环环相扣,一节接着一节,轻而易举的就得到了自己想知道的东西,对语言火候的把握,什么时候张,什么时候驰,那叫一个精准啊,另外再加上对方一听他是台湾人,自然也就更高看一眼了,借此两点,他是无往而不利。
我清楚的看到了差距,人家peter对产品的理解是我远远不能比的,说到产品,并不是谈谈规格,看看表面处理,再报报价钱那么简单,其实最主要的是什么?就是你对产品工艺的了解,对产品结构的认知。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像梓彤之所以能找到这份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得益于她之前在车间辛苦工作了两年,每一款产品她都亲手做过,每一道程序她都亲身经历过,所以她对产品的理解就不是那些在办公室里看看目录品的那些白领所能比的了。
同样的道理,我现在就是这种情况,我之前都过于浮于表面了,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已经懂了很多了,其实那只是皮毛而已,遇到真正懂工艺的人,很快就会败下阵来,露出破绽来的。
有一件事更我下定了决心,以后再去工厂的时候,一定要设身处地的去车间看看,看看机器,看看工艺,看看程序。什么事呢?就是在一家漳州参展厂商那里,我们相中了一款铁线置物架,三层,方形,peter甚是感兴趣,谈了半天,可是最后卡在了价钱上,工厂表示他们已经利润很薄了,那个业务员直接就把旁边的一个技术员给叫了过来,请他一步一步的,一点一点的把整个产品给分解了,当然并不是把实物给分解了,而是分开报价,这样子就可以很精确的分析出来成本了,这也说明人家已经是相当的有诚意了。
我都看出来了,工厂的价格确实是已经无法再降了,再一味的砍价的话,那就真的伤到骨头了,最后只有一条路,工厂拒绝接单。
慢慢的我就发现,能不能和参展厂商迅速的搭上关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利用你的专业知识让供应商尽快的看到你的诚意,什么诚意?就是只要你产品合适,我就有单要下啊,即使价钱不合适,但是后续可以再谈啊,不是什么事情都是一蹴而就的,好事多磨嘛,对不对?
举个简单的例子,譬如找厂商要产品目录吧,这个看似简单,很多人会说,靠,这算什么难事,直接过去要呗,想拿多少就可以拿多少,难道人家工厂还会在乎那一本几块钱的目录吗?如果你真是这么想的话,那我只能告诉你,那是你没有去过广交会,没有切身的经历过这些事,有点把事情想的过于简单了。
你想想,如果你只是盲目的过去要本目录就走,既不和人家厂商谈谈产品,也不问问情况,那很显然就纯粹是个收目录的,那我把目录给了你,你能给我什么回报呢?能给我一个有多大概率的答案呢?估计很低,很低吧。
可是如果你过来和我聊了几句,那就不一样了,最起码你是对我的产品感兴趣的,即使这次不合适,那以后也说必定有合作的机会啊,再说了,我对你也有了了解,是不?
所以,我就看到有不少人拉着小车,见展位就进,拿了目录转身就走,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当然这也不妨碍他的小车里已经满满当当了,可是我还发现,就有很多厂商是明确拒绝了的,我想人家一定考虑的是,我们花了半年多的精力,打了样品,做了目录,花了金钱,来这里就是为了有实质性的收获,而不是为了发份目录的,你这样一言不发的客人,算哪门子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