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爱德华,林超回到了办公室里,不停思索着今天发生的事情。
他很清楚,搜查一无所获,并不会让查尔斯这种人放弃怀疑,反而会查找更多的试探方式。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他的根基太浅了,如果是香江那些顶级大亨,即使是港府也会忌惮三方。
没有任何机构敢随意去试探那些顶级大亨。
林超现在的生意虽然赚钱,但是在香江上层人士看来,还根本上不得台面。
录音带工厂利润也有限,而且还不算完全洗白。
股市上的钱来得快,但见不得光,无法成为他真正的根基。
龙盾安保是他的刀,更不能算一个真正的产业。
他需要一个能拿得上台面产业,并且将其培养成壮大,成就自己的大亨之位。
这样才有正面对话港府或者其他香江顶流的资本。
爱德华关于建造豪华游艇的思路启发了他。
造船业也许是一个好的选择。
他太清楚这个产业的未来了。
随着亚洲经济的腾飞,全球造船业的中心将不可逆转地从欧美向东亚转移。
这是一个可以持续几十年的黄金赛道。
更重要的是,造船业是一个重资产、高技术的行业。
一座能够造巨轮的船厂本身就是实力最直观的展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现在就要开始造大型运输船。
资金、技术、人力等现在都不合适。
反而豪华游艇是最佳选择。
这个最适合打造顶级品牌,但却不需要太大的船厂。
更多考验的是设计能力和营销能力。
用一款颠复时代的产品把品牌竖起来,让所有人都记住。
那样再去做更大众的产品时才能卖得上价格。
林超心念一动,整个人消失在办公室,进入了研究所空间。
坐到计算机前,他调出了游艇的设计数据库。
屏幕上大量七八十年代豪华游艇图片飞速闪过。
它们大多采用流线型的船身,装饰着华丽的木料和金属,充满了古典而雍容的美感。
但在林超眼中这些都成本太高,而且太陈旧了。
作为一个在香江的新造船厂,他不适合走奢华或者复古的路线。
林超想要的是一种能碾压这个时代的,来自未来的科幻感。
他脑中灵光一闪,双手在键盘上飞速敲击,一个深藏在记忆中的电影画面启发了他。
《逃出克隆岛》里的那艘科幻游艇,wallypower 118。
很快他调出了这个船的设计图。
它彻底抛弃了以往传统的船舶设计语言。
船身由倾斜的几何平面构成,没有任何圆润的弧线。
船体侧面是锐利的折角,船头是劈开海浪的刀锋造型。
驾驶舱和上层建筑与船体完美地融为一体,同样采用倾斜的多面体设计,深色的防弹玻璃从外面看浑然一体。
林超将它的主色调设置为哑光金属灰。
它不象一艘游艇,更象一块经过精心切割的巨大黑曜石。
可以想象,当这样一艘充满未来感的游艇出现在海面上时,会对那些习惯了传统豪华游艇的沃尓沃们造成何等巨大的视觉冲击。
所有的经典和优雅在它面前都会瞬间变得象过时的玩具。
林超开始修改设计细节。
船体必须用最高标号的船用钢,才能支撑起这种棱角分明的结构。
上层建筑则用他优化配方后的特种玻璃钢,兼顾强度和重量。
为了不让它显得过于冰冷,林超在驾驶舱、后甲板等局域铺设了顶级的缅甸柚木,彰显了温暖与奢华。
这种“冷”与“暖”、“未来”与“经典”的视觉碰撞,产生了一种独一无二的设计美感。
最后是动力。
他将之前为大飞设计的那款外销版柴油发动机进行并联,三台一组,甚至可以做到五台并联。
五台的话,理论上可以让这艘游艇在海面上飙出超过六十节的恐怖时速。
设计图搞定了。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如何把它造出来?
这种复杂的折角平面船体,如果用七十年代传统的手工放样、切割、再拼接的工艺,简直是一场噩梦。
工时和成本会高到无法承受。
最关键是纯人工很难满足林超想要的那种严丝合缝的效果。
在后世,这一切都依赖于数控切割机床的精准切割,再进行模块化组装和焊接。
研究所里的高端数控机床当然可以完美实现。
但林超很清楚,他不可能永远依赖研究所空间来生产。
他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规模化的工业体系。
他必须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数控机床。
其实七十年在高端制造领域已经开始尝试数控机床机床了,只是在林超看来非常原始。
必须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进。
林超的思路飞速运转。
主控制柜可以用当时最先进的ttl逻辑门集成电路板。
凭借他脑中的知识和研究所里的eda软件辅助,他可以用最少的芯片、最优化的布线,设计出一个极其精简的硬件逻辑控制器。
将原本需要好几个大柜子才能实现的三轴联动,缩小到一个柜子,性能还更强。
电机他可以利用电磁场分析软件,重新设计步进电机的线圈绕组和磁路结构,让电机的步距角更小,扭矩更大。
这种电机完全可以在陆家村的车间里自行生产,后期还可以作为单独的产品销售。
驱动器用七十年代常见的大功率晶体管或可控硅,林超打算设计一套高细分驱动电路,就能让原本一步走一度的电机,实现半步甚至四分之一步的微动,大幅提升加工精度。
至于程序输入依旧采用这个时代最主流的穿孔纸带。
他只需要在研究所空间里,制造一个能将cad图纸自动生成穿孔纸带的专用设备。
这样一来,一条完整的技术路线就形成了。
这个魔改版的数控机床,虽然外表看起来笨重简陋,但它却能够实现接近90年代数控机床的精度。
制造这台机床会有些麻烦,需要不少的工作量。
林超决定先不着急动手。
他退出了研究所空间,回到办公室,开始整理关于这艘未来游艇的设计方案和商业计划书。
只有爱德华确认有信心打开欧美市场,他才会激活这个庞大的造船计划。
……
香江大学。
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王志信,正满脸笑容地站在办公室门口,热情地与一位新同事握手。
“孙教授,欢迎你添加我们香大机械工程系!你的到来真是让我们这里蓬荜生辉啊!”
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
他穿着一身熨烫平整的西装,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看起来就是一个典型的饱学之士。
此人赫然就是军情局新派来的香江站站长,孙若海。
他现在的公开身份是台岛青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以访问学者的名义在香大入职两年。
“王主任太客气了。以后还要请您和各位同事多多指教。”
孙若海的粤语说得有些生硬,但态度十分诚恳。
寒喧过后,王志信带着孙若海在系里的办公区和实验室参观。
孙若海一边走,一边认真地听着介绍,时不时提出一两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引来王志信的连连赞许。
入职香大是孙若海在来香大之前就计划好的。
在接到任命,看到“老鬼”行动小组全军复没的报告后,孙若海就做出了一个判断。
“镇国鼎”能从戒备森严的香大礼堂被劫走,英国特工和福义兴的混混都被耍得团团转。
这说明香大校方内部一定有对方的内应。
想要查出那支神秘的武装力量,最好的突破口就是从这个内应开始。
选择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潜伏在香江大学,正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教授的身份地位高,便于接触香江的上层社会,也为他的长期潜伏提供了最好的掩护。
王志信将孙若海引到一间朝南的办公室前,拿出钥匙打开门。
“孙教授,这里以后就是你的办公室了。条件简陋了点,你多担待。”
“哪里,已经非常好了。”
孙若海目光通过窗户,望向不远处的陆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