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潮福楼的那场酒宴如同一颗投入水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以远超所有人想象的速度,向整个东南亚的华人圈层扩散开去。
消息的传播,不靠报纸,不靠电台。
它靠的是吉隆坡高级会所里,某个锡矿老板在吞云吐雾间的低语。
靠的是新加坡码头上,船运公司东主们在交换情报时的凝重眼神。
靠的是槟城百年茶楼中,那些侨社元老们意味深长的沉默。
故事在传播中被不断地加工、润色,变得越发传奇。
一夜之间,龙盾和林超这两个名字成了过江猛龙的最新代名词。
所有人都知道了,香江出了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少年枭雄,手段果决狠辣,行事滴水不漏。
南洋靓声版总代理公司的成立顺利得不可思议。
陈四爷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成了整个东南亚音象行业里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雪片般的订单从各个国家和地区飞来。
之前那些还在持观望态度的分销商们现在肠子都悔青了。
他们哭着喊着托上各种关系想要加盟入股,哪怕只是拿到一个三级代理的资格也心满意足。
林超的盗版磁带生意正式从香江本地的打打闹闹,一跃成为复盖整个南洋的跨国贸易。
……
当林超回到香江时,工厂的仓库里已经堆满了即将发往南洋的第一批货。
林志强看着这些货,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兴奋,但也带着一丝忧虑。
“超仔,订单太多,我们现在这几台母机二十四小时不停地翻录,也跟不上出货的速度。”
林超走进生产车间,看着那几台高速运转的机器,点了点头。
原有的三台母机二十四小时连轴转,生产出来的磁带应付香江市场绰绰有馀,但是面对巨大的南洋市场,那就力有不逮了。
林超再次进入研究所空间。
利用研究所里现成的精密机床和电子组件,他轻车熟路地又制造了十台在外观上与之前一模一样,但内部构造和翻录效率却优化了近三成的母机。
当这十台崭新的机器被秘密运进工厂,林志强看着那整齐排列的十三台母机,感觉自己象是在看不断吐出金条的印钞机。
解决了生产,包装又成了新的瓶颈。
给他们供货的那家小型印刷厂,已经把所有机器都用来印靓声版的封面和歌词纸,却依旧跟不上工厂的出货速度。
林超没有选择再找个印刷厂。
他直接让舅舅陆耀明出面,带上一箱现金去和那家印刷厂的老板谈。
半天后,陆耀明带回了一份工厂转让合同。
林超将这家印刷厂全盘收购,并立刻投入资金购入了两台全新的德国海德堡印刷机,将工人数量翻了三倍,把它扩建成了一个中型印刷厂。
从此,从磁带翻录到外包装印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闭环,被彻底打通。
此时,在香江本地。
和联胜的洪爷在成为靓声版总代理后,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这项生意里。
他利用自己遍布全港的人脉和档口,将靓声版磁带铺满了所有能卖货的地方。
凭借着远超正版的恐怖音质,靓声版不仅彻底挤死了市面上其他所有粗制滥造的翻版,甚至开始疯狂蚕食正版磁带的市场。
无数音响发烧友宁愿多花几块钱,也要买一盘盗版的靓声版,只为那极致的听觉享受。
工厂的帐目由林超亲自过目。
扣除所有成本和给洪爷的分成,仅香江市场每个月的净利润已经稳定在了七十万港币以上。
在这个普通工人工资只有三百到五百块,一栋千尺豪宅也只要十五到二十万的年代,这是一个足以让任何人疯狂的数字。
而这还仅仅是香江。
初步估算,整个南洋的市场收入将是香江的十倍以上。
一旦那边的渠道完全铺开,每个月的利润将会暴涨到一个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
巨大的财富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林超很清楚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
他把林志强和安保公司的几个内核头目叫到了办公室。
“从今天起,龙盾安保专门抽调五十个人,二十四小时轮班,负责工厂的保卫。
任何非工作人员,无论什么身份,没有得到老豆和我的允许不得靠近生产车间半步。”
“明白!”负责安保的陈豹等人齐声应道。
随后,林超又拿出了十台经过他改装的对讲机。
这东西他之前只给了行动队少量配备。
“五台交给工厂的保卫队,确保任何角落发生异动,指挥中心都能在三秒内收到消息。”
“另外五台,老豆你拿着,安排给海鲜市场和几个重要堂口的负责人。”
……
汹涌而来的现金流如同最凶猛的催化剂,让林超的扩张计划得以毫无阻碍地推进。
陆家村的那个小型修船厂成了他重点关照的对象。
之前那点设备和人力,勉强可以做点小修小补的业务,根本满足不了林超的须求。
是时候给自己搭建一个真正可以用的造船基地了。
一声令下,各种指令被布置下去。
与陆家村合作的走私商都接到了合作的需要,采购各种一手或者二手的造船设备。
很快,每天开始有各种货车运来采购到的机器设备。
高精度的车床、龙门吊、先进的焊接设备……
船厂的地盘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大。
周边几个经营不善,只能做些修补小渔船生意的小修船厂都被林超用远高于市场的价格,连地带人一并吞并了进来。
他不在乎那些破旧的设备,他在乎的是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
短短半个月,林氏船厂的规模扩大了三倍不止。
工人的数量也从原来的十几人激增到了上百人。
原本冷冷清清的船厂变得人声鼎沸,焊花四溅。
这天林超站在船厂新搭建起来的二层办公楼上,俯瞰着下方那片热火朝天的工地。
他的身边站着舅舅陆耀明和船厂的老把头赵启明。
赵启明是这次被兼并的一个船厂的大师傅,五十多岁,造了一辈子的船。
大家尊称他赵叔,把林超任命管理船厂的日常业务。
“超仔,我们现在的人手和设备就算是造五百吨的货轮都绰绰有馀了。”
陆耀明看着下方的景象,语气里满是感慨。
他至今都觉得象在做梦。
几个月前,他的这个外甥还是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现在却能支撑起这么大一摊子事业。
而自己这个安逸多年的小渔村,也变得热闹非常。
林超没有说话。
他的目光越过那些正在安装的机器,落在了一片空出来的巨大厂房上。
那里将是船厂未来的内核。
他转过头看着赵叔这位在船厂干了一辈子的老人。
“赵叔,我们船厂的第一个目标,不是造货轮。”
“那是什么?”赵叔有些不解。
现在全球航运发达,无数的船运公司挥舞着支票采购货船,正经的船厂都在忙着造货船。
林超的眼中闪铄着兴奋的光芒。
“我们先实现大飞的自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