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文康的反应被身边几位大学士察觉。
连别驾都忍不住发出惊叹声音,肯定是一篇好文章。
几人纷纷放下手中毛笔,走了过来先睹为快。
这一看,几人的眼睛瞬间移不开。
嘴上更是连连称赞。
“此子从‘教化’和‘德治’下手,以训诫,劝导为主,此篇文章一出,简直是百官的福音啊!”
“不错,老夫观此子虽对贪官污吏所痛恨,但又点出此类人只是个例,大部分都是好官,此子简直是吾等肚里的蛔虫!”
“依各位看,此文取个上论?”
“不不!若只取上论是淹没他的才华,依老夫看,此人深谙为官之道,应定位案首!”
年纪稍大的大学士此话一出,引得其他几人点头认可。
看了这么多文章,大部分学子写的内容简直不堪入目。
少有好一点的文章也仅仅是中论,亦是下论。
更多学子连下论都没有。
简单点来说就是没资格入榜。
只能说这次试考成绩,让在场众人担忧。
几人的讨论也让徐硕一怔,要知道能写出让在场所有人都认可的八股文,可谓难度极大。
他心中不禁好奇,到底一篇什么样的文章能得到他们认可?
想了想,徐硕从座位上起身,朝那边走去。
“徐大人,您也来看看此子的文章可真是精彩。”
“是啊!诸多考生,唯有此子三艺让人眼前一亮。”
“依老夫看,此子说不定能在各州秋闱中拔得头筹!”
听到几人吹捧,徐硕更好奇,随即从冉文康手中接过此人考卷。
入目整体一看,嚯!
字迹工整大气,无一处乱涂乱抹痕迹,让人眼前一亮。
目光下移,首先是四书题,破题,论据,论述的内容让他暗自皱起眉头。
不能说不好,也不能说太好。
只是此子的论述偏向于中庸之道,且从‘德治’和‘教化’上入手只能说治本不治根。
晋朝近年来边境屡遭敌国侵略,内部则是贪腐盛行,官员中饱私囊彼彼皆是。
指望让他们做个为民谋福的好官,无异于登天之难。
‘德治’与‘教化’仅对有良知,有远大抱负的人有用。
可真指望这种手段感化黑了心的贪官,无疑不切实际。
此子文章,的确深得人心。
但身为刺史,他深知这样方法行不通。
徐硕内心轻叹,一艺内容着实可惜。
他眼睛随之下移,目光停留在此子赞扬文王之举是’正义‘’仁德‘时,忍不住点点头。
有自己的理解,可见经义基础之牢靠,二艺可得上论。
很多考生看到此题,只能生搬硬套夸赞周文王之举,没有自己见解,死记硬背式应付考试。
此题便能看出学生之间的差距。
“中庸,灵活变通,深谙为官之道,此子一旦踏上官场不可限量!”
思忖间,又将策论拿起审阅,当看到第一句:’漕运者,国脉所系,然利久则弊生;海运者,可为辅之,以纾困解厄。‘时。
徐硕眼冒精光,此法竟和自己想法不谋而合,甚至连观点都一样。
此子仿佛是他肚里的蛔虫,写出内心的想法!
大才,绝世之大才!
但论前两艺,只能为中上之姿,可三艺策论尤如画龙点睛之笔,给整篇文章赋予了灵魂。
“好谋略!”
徐硕忍不住拍案叫绝。
向下继续看,当阐述到漕运弊端丛生时,更是深有同感。
近年来,朝廷诸公因为漕运之困吵翻天了,可最终谁也没说服谁。
只能让漕运继续运转下去。
但徐硕心知肚明,漕运尤如蜜饯,每个看到它的官员都忍不住咬上一口。
所以,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近年来漕运花费颇多的原因。
根本原因就是一群贪得无厌之人趴在上面吸血。
真正运到朝廷的粮食十不存一。
陛下也知其间猫腻,可漕运牵扯甚广,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能缓缓图之。
甚至,想利用海运打破僵局,但阻力更大,朝廷诸公纷纷上奏海运弊端更多,危险更大,总而言之,漕运比海运安全!
令徐硕没想到,此子竟能分析出漕运根本矛盾。
更甚者,提出一个匪夷所思的计谋。
朝堂诸公不是担心海运放开会出现很多问题吗?
那么,解决方法来了,从局部试点,将不安全因素框在可控范围。
甚至,遴选漕运部分官员到海运上试点。
这下,攸攸之口,便能堵上。
从内部分化漕运利益群体,典型的拉一批,打一批。
此子温水煮青蛙的计谋真是绝了!
如果不是密封起来的名字,如果不是试考的考卷。
他真怀疑此子已经浸淫官场二三十载,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
可怕,真的太可怕!
虽然其他学子文章一般,但此刻却不徐硕愉悦心情。
发现了一个人才啊!
冉文康见状,心里‘咯噔’一下,本想只取此人为上论,为儿子冉文康铺平道路,可计划赶不上变化。
刺史大人似乎,不!是已经动心了。
他眼住一转,嘴上突然开怀大笑:“恭喜徐大人,此人文章可以说是近年试考以来最佳文章,下官认为,此人文章可得案首。”
想到这篇文章是自己发现的,顿觉自己眼光还是一如既往准确。
不仅发现人才,还获得众多大学士,甚至刺史大人的认可。
这说明什么?
说明自己慧眼识才,既迎合了大人,又彰显自己眼光,可谓一举两得。
一旁大学士们闻言纷纷附和,难得遇到一篇惊艳才绝文章,不取为案首岂不埋没金陵人才!
冉文康听到所有人都支持自己,心中暗喜,脸上却露出矜持的笑容,继续等待徐硕发话。
闻言徐硕看了众人一眼,笑了笑,开口说道:“可,将此子取为案首。”
“大人英明!”
“大人英明!”
众人纷纷恭贺起来。
“此人惊艳才绝,咱们要不先看看他是金陵哪位学子?”
这时,一个年龄颇大大学生建议道。
冉文康目光微闪,称首道:“诸位大学士所言不无道理,既是金陵人才,何不一窥真容。”
嘴上这般说着,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这等人才,必须提前拉拢到收拢自家门下。
徐硕看了看他们,摇摇头:“不可坏了规矩。”
“那,大人先看看,反正此人已为案首。”
大学士继续建议道。
老匹夫,安敢坏我大事!
听闻此言,冉文康闪过一丝不悦,心里破口大骂。
徐硕思忖片刻,点点头。
在众人期待目光中,他轻轻撕开密封一角。
当看到名字刹那,徐硕脸色顿时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