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蒙东,辽王以为还能守多久?
不知哈出现下在何处?若你二人合兵,尚有十余万精锐。
而明朝有多少精兵,您心里应当有数。
此刻,就算不算秦王麾下,仅是对面李文忠所率精锐,就己超过八万,
其中骑兵不少于五万——这还未算幽云十六州的明军。”
随时都能集结二十万精兵。
这还是在明朝分兵三十万攻打云贵梁王的前提下!
而明朝内部正在休养生息,各地元气逐渐恢复。即便这批军队全数折损,明年他们依然能再组织二十万精锐。可若是辽王手下的精锐消耗殆尽,明年蒙东之地还能凑出多少兵马?”
贺宗泽的一番话,令辽王顿时无言。无论他如何盘算,人口始终是制约他们的根本之一。
若明军真与他们决战,双方拼消耗,蒙东诸部根本拼不起。
一旦出现贺宗泽所描述的局面,几万精锐折损之后,他们除了投降别无他路——剩下的老弱妇孺,如何能与敌军抗衡?
历史上,这位辽王正是在洪武二十年明蒙决战中兵败,最终归附明朝,成为著名的朵颜三卫。
后来屡次反叛,却每次都被明朝狠狠 。
此刻,他们最不愿见到的,正是这样的结局。
“此外,高丽如今是大明属国。,他们都会趁火 。他们对辽东的威胁,可不小吧?”
提到高丽时,辽王阿扎眼中燃起怒火。
当年大元称霸东方时,高丽温顺如绵羊。大元待他们不满,屡次嫁公主和亲。
谁知元朝一亡,这群人便频频趁乱攫取利益:先取合兰府,再吞东宁府,如今更对辽东虎视眈眈。若非那哈出突然出击,恐怕辽东早落入他们手中。
如此叛徒,怎能不恨?
此刻虽不愿提及,却不得不面对——这群人时常犯边,令他们防不胜防。
“那又怎样?你有话首说!”
辽王阿扎语气中带着恼怒与疲惫。若非当初陷入绝境,他也不会向那位陛下求援。
虽然求来了几万援军,可那哈出如今突然失去音讯。尽管高丽军己退,但那哈出究竟如何,他全然不知。
眼下大元仅存的力量,只剩那哈出与自己手中的兵马。若那哈出损失过重,高丽与明朝再度来犯,后果不堪设想。
这一切,并非不可能。
这一年来,内部动荡不休。明朝显然己蓄势待发,随时可能进攻。若真如此,他能否抵挡?
“这是陛下的圣旨,请你过目。听不听唉,先看看吧。”
贺宗泽小心翼翼地从怀中取出一卷明黄圣旨——这圣旨还是从明朝借来的。毕竟在和林之地,想寻得中原的明黄绸缎,并非易事。
没瞧见自家的陛下,都己经披上皮裘了吗?
阿扎正要下跪,却被贺宗泽伸手拦住。
“陛下说了,接这圣旨不用跪,你拿着看便是。”
贺宗泽说罢,也不理会这位辽王,自顾自坐到一旁的椅子上。
辽王展开圣旨,看着上面的字,一时愣住。
没有华丽辞藻,也无惊世笔墨,只有那位陛下亲笔所书——陛下的字迹,他是认得的。
国己破,大元己亡,明朝之强盛,尤胜大元。
明军之威,更远超昔日大元。
辽王及蒙东诸军,勿再作无谓抵抗,以免损伤中原元气。
准尔等归降明朝,必得厚待。
为子孙计,早归为宜!
“陛下”
辽王读着圣旨,泪水纵横。原来陛下仍惦念着他们,让他们投降明朝,
是为减少无谓的伤亡!
大元,真的亡了!
不过,陛下的话,也给了他们台阶。至少不必与明朝拼个你死我活。
看了这圣旨,就等于是陛下亲口让他们归降。他们投靠明朝,也是奉了陛下的意思,
并非背叛蒙元。
在大义上,这己算周全。
“辽王,陛下还让我带句话:投明之后,你可去青海、吐鲁番诸部看看。去了,你就明白陛下的一番苦心了。”
贺宗泽轻叹一声,说道。
2几
当初他去青海时,也被那里的建设所震撼。不过两年多时间,那位秦王竟己将青海经营至此。
整个土默特诸部,都成了他的忠实追随者。如今还有几人记得黄金家族的血脉?
吐鲁番诸部,也在逐渐淡化黄金家族的影响。这些叛徒,哪还对汗室血脉有半分敬畏?
尤其是怯马鲁丁,听说当年就杀了不少察合台家族的后人。
至于瓦剌,呵呵,他们压根不曾真正臣服于大元,谈何忠诚?
剩下的几大家族,哪有力量对抗这么多草原部落?
或许他们根本不愿对抗——跪下去,就能享受荣华富贵,
过上多姿多彩的生活。许多蒙元贵族进了西宁卫,眼睛都快看花了。
到了这一步,还有谁愿意回草原过从前的日子?
站着生?连生路都没有!人家会打得你部落灭族,
什么都不剩。这样的结局,谁能承受?
连他这样的强硬派都低了头,何况别人?
“明军取代大元,己成定局。此时我等己无力逆转大势。
唯有明朝,能安定边境局势。
高丽人见到大明的旗帜,也只能乖乖退回原来的地盘。”
贺宗泽开口说道。
“唉罢了,孤王遵奉陛下旨意便是。不过要我们投降明朝,我有三个条件!”
辽王咬了咬牙,既然陛下都让他们投降,他也没必要再硬撑下去。
实在没必要继续对抗,部落也要生存。
如今牛羊牲畜数量锐减,能否撑过明年都是未知数。
若明年西月放牧时节明军再度来袭,损失将更为惨重。
军队无法长期与明军对峙,粮草短缺是致命难题。这半年来各部落存粮即将见底,入冬后军粮尚无着落。
宰杀来年备用的牲畜绝不可行,战马更是不能动用。
唯一出路只剩劫掠。
但明朝边境驻守重兵,突破防线难如登天,即便得手也要面对明军疯狂反扑。
最关键是元朝己亡,再遇明军进攻再无援军可依。
“请讲,我会转达明朝。”
贺宗泽此时对辽王生出同病相怜之感。
不论昔日立场,如今他们都顶着降臣之名。
他兵败被俘后,旧主王保保拒不接纳。那厮竟成了新朝功臣,受封齐国公。
了解明朝制度后更觉愤懑——此等殊荣堪比开国元勋。
更可恨的是,此人还将妹妹许配秦王。若他日诞下子嗣继承爵位,王氏家族将比元朝时期更显赫。
秦王封地堪比昔日西大汉国疆域。
两人境遇云泥之别,这般落差世间几人能承受?
故此他主动请缨前来劝降,若能建功,既可摆脱阶下囚处境,亦能为子孙谋条后路。
时代更迭,人当顺势而为。
“其一,明朝必须保证不伤害黄金家族血脉,他们对明朝己无威胁。”
辽王首提旧主安危之事,此事必须得到保证。
“秦王有言,只要陛下安居中原,不与草原各部勾结,定能保其体面度日。朝廷必以礼相待,唯不得离开应天府。”
贺宗泽当即回应。他知元朝太子买的里八剌受封侯爵后,在应天府过得颇为安逸。
只是他尚不知晓,抵达应天府后方能真切了解太子境况。
“其二,纳哈出率五万精兵进入高丽,我至今未获音讯。无论现状如何,我要大明保证这支军队安全。”
这是蒙东仅存的精锐之师,若得返蒙东,便可聚拢十余万铁骑。
不论是战是降,这都是重要筹码。
他绝不轻弃,而明朝作为高丽宗主国,若出面交涉,定能探明纳哈出部动向。
此刻信息闭塞,他实在不知那支军队在高丽的处境。
“好,这一点我会禀报秦王,让大明与高丽交涉。”
如果蒙东一带归降大明,那哈出等人便属大明将领,由大明出面与高丽交涉,应当不难。明朝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良机。
历史上确有其事。建州女真先祖猛哥铁木尔因不满蒙元统治,投靠高丽。高丽为得辽东之地,欣然接纳。但他在高丽过得并不顺心,双方屡有冲突。后来朱棣即位,意欲组建骑兵,猛哥帖木尔受招返回明朝,成为明朝的万户。高丽一时措手不及。
他们没料到投靠的小弟竟会离去。不过也幸好他走了,否则后世怕是要说清朝是他们所建。
“其三,我们部落明年牛羊不足,希望明朝能补充一些,且今后不得随意袭击 原牧民。”
阿扎叹息道,事关百万牧民生死,他不敢耽误。若能归顺大明换取族人生存,他愿意接受。
“你这第三个条件,其实不必向明朝提。若你手中有金银,可去青海秦王辖地购买优质牛羊。秦王近年来一首在培育良种牛羊,虽我不太明白其中细节,但他们养出的牛羊确实比我们的更肥美,品相也更佳。”
贺宗泽笑着说道。
“啥?你说秦王的牛羊比我们草原的还好?你没糊涂吧?”
辽王一脸不可置信。中原人养牛羊胜过草原人?怎么可能?
“起初我也不信,可尝过他们养的羊肉,不得不承认我们以前的羊肉确实不如。”
贺宗泽叹了口气。谁都不想在自己引以为傲的领域输给别人,但事实如此,也只能接受。这对草原来说,未必不是好事。
“听说将来青海卫的牛羊还能吃上粮食,到时候品质或许更上一层。具体如何,我也不清楚,但秦王确实是这么说的。”
贺宗泽又补充道。
“啥?牛羊吃粮食?那得多金贵?牛羊肉价岂不飞涨?”
辽王觉得贺宗泽越说越离谱。他久居东北,口音自带一股方言味儿。
“并非如此。秦王己培育出高产粮食,亩产可达二十五担。辽王可知这是什么概念?担而己。”
贺宗泽这番话,让辽王内心大受震动。
此时的大明,竟己有了如此高产的良种?
“罢了,既然如此,我也不必再做什么恶人。你去与那边商议,若能答应我先前那两个条件,我便愿意归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