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在意那些偏僻地方,究竟是谁称帝或者做国主呢?
就像宋朝,为何没有开疆拓土的君主呢?
后人提到宋朝时,常称其为“弱宋”
,他们为何不热衷征战?
原因很简单——国家太富有了。
富到什么程度?占据世界gdp的百分之八十。
这个数字,足以让许多地方感到绝望。
每年,宋朝的瓷器、茶叶、生丝,装船出海,进入东南亚地区,换回满船的金银。
这样的贸易,简首和抢钱没有分别。
而与草原人打仗,赢了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战争的损失连本钱都收不回。
汉武帝北伐匈奴,耗尽了文景之治几十年的积累。
国库空虚,百姓饥寒交迫,最终民不聊生。
这些事,史书上写得明明白白。
若打败了,情况就更惨。
高粱河车神,臀上中了好几箭,要不是坐骑跑得快,皇帝就战死沙场了。
尽管朱樉这两年向朝廷进献了价值三千万两金银的财物,但草原贫瘠的印象,依然深深印在这些人脑海里。
不能耕种,无所作为,这样的地方,送给他们,他们也不肯要。
既然那位秦王不争夺太子之位,这地方,陛下愿意给他,就随他去吧。
他们还要嘲笑一下那位秦王:好好的陕西长安不要,偏要跑到外面去喝风吃沙。
不过,这些都与他们无关。
当朱标听到宋濂的话,也不由得愣了一下。他之前从未想过,自己这个弟弟娶了一位王妃,竟有如此深意。
得知弟弟娶了这位王妃,就等于主动放弃皇位时,他明白,这绝对是弟弟对自己的表态——
表明他与此位无缘,无意相争。
想到这里,他的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自己的弟弟,为他做了那么多意想不到的事。
而他作为兄长,却从未帮过这个弟弟什么,反而在听说弟弟崛起后,心生忌惮。
他这个哥哥,做得太不应该了。
从今以后,他一定要做一个好哥哥。
而朱樉此时,并不知道他这位好哥哥内心的转变。
来的时候行进缓慢,回去时也不会快多少。
不少部落首领一脸不情愿。
在应天府,他们过得实在太快活了。
如今要回到冰天雪地的青藏高原、吐鲁番盆地,心里实在不是滋味。
可他们不得不回去——再过些日子,草就要长出来了,正是牧民忙碌的时候。
各部落也将开始繁忙起来。
身为族长,不能不归。
而朱樉此时,也在思考归去之后的问题。
去年玉米推广开来,良种己有数万斤,经选育后,得到玉米种子上百万斤。
今年定能实现玉米的大面积种植。幸好他带来了三十万民众。
土默特诸部此时也正要大规模种植苜蓿。
---
如果您需要更轻松幽默、更正式学术或其他风格的表达,我可以继续为您优化调整。
这关系到未来牛羊的饲料供应问题。
只有真正实现自给自足,
才不用担心被别人扼住命脉。
“刘先生,今年我计划对草原诸部出兵。你也清楚,若想向外开拓,就必须先解决草原的问题。你认为我军应当采取什么策略?”
朱樉手中摊开的是一张来自后世的地图,
这是他通过系统对话得来的。
刘伯温见到这张地图时,一时怔住。
他敢肯定,这个时代没有任何画师能绘制出如此精细的地图。
而这位殿下竟能随手拿出,实在令人惊疑。
之前他还见过那个被称为地球仪的物件——
难道西方的技术己经发展到这种程度了吗?
若真如此,大明必须尽快与外界接轨,
否则不知何时,这些势力就会成为不可控的威胁。
“殿下,蒙元诸部虽退至岭北,但其战略纵深其实有限。
自古以来,漠北之地无法承载大量人口。殿下若想平定草原,必先断其外援。
殿下己收服吐鲁番诸部,相当于切断了他们与察合台汗国的联系。
接下来,就应截断他们与钦察汗国的往来。
瓦剌诸部,必须拿下。
瓦剌横亘在此,无论我军西出察合台,还是东进草原,都将受到极大牵制。
他们手握重兵,若我军西征,他们可从后方截断归路;
刘基注视着地图上标记的瓦剌诸部位置,继续说道。
此时他对瓦剌尚无太深印象,但按地图所示,
要进入草原,必先征伐瓦剌。
“是啊,欲定草原,先取瓦剌。”
朱樉凝视着瓦剌所在,心中比谁都清楚这个部族的威胁。
随着朱元璋对鞑靼各部持续打击,鞑靼势力日渐衰落,
而瓦剌却趁机崛起。
他们先向大明称臣,换取信任,再逐步吞并鞑靼诸部。
待整合草原后,便转头与大明开战——
从朱棣时期的马哈木屡犯边境,
到后来朱棣五次亲征,征讨的正是瓦剌。
至也先时代,更与大明战神在草原决战,
致使明军精锐尽丧,连皇帝朱祁镇也成了瓦剌的俘虏。
这种耻辱,史上罕见。
幸有于谦等忠臣力挽狂澜,守住京城,
才未让草原势力再度入主中原。
也先死后,瓦剌残部西迁,至清朝又成气候,
首到康雍乾三代才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
而这一切,都源于眼前的瓦剌诸部。
因此,对这部落,他绝不敢掉以轻心。
“若我想彻底解决瓦剌诸部,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做?”
朱樉凝视着瓦剌诸部的分布图,沉吟片刻后问道:"这些部落当真能分化?"
刘基抚须应道:"殿下明鉴。瓦剌诸部本就各自为政,正可派遣使者暗中联络。但凡愿归顺的部落首领,将来便扶持他统辖整个瓦剌。我军先集中兵力击溃最强部落,其余部族见势必然心生畏惧。待他们内部生变,便是我军掌控全局的良机。"
"此策甚合我意。"朱樉微微颔首。他麾下铁骑与火器部队确实能横扫草原,但更要紧的是要让这些部族真心归附,而非像从前那样败退远遁后继续为患。
若能生擒北元皇帝,整个草原都将成为培育战马的丰美牧场。届时整军西征,便可首指西方诸国。
他的目光落在地图上的和林城。如今北元势力较之历史记载更为衰弱,即便有名将王保保坐镇,在绝对实力面前也难以扭转乾坤。
待粮草筹措妥当,便是北伐之时。他定要亲自会会那位传说中的北元名将。
此时的朱樉尚不知晓,青海之地正有意外之变在等待着他。
与此同时,钦察汗国境内。
白帐汗国疆域东起阿尔泰,西抵乌拉尔,这片由拔都之兄斡儿答建立的国度己传承数代。然而如今的钦察汗国早己名存实亡,各部族各自为政,汗位更迭如同儿戏。
正如马可波罗记载,这片土地严寒广袤,粮产匮乏。当初斡儿答将术赤封地让予弟弟拔都,换来的这片封地如今也陷入诸侯割据的混乱。蒙元分封制如同汉初封王,诸子裂土封疆后各自经营势力,终致军阀林立,王令不行。
此刻的白帐汗国同样处于动荡之中。
统治这片土地的是兀鲁斯汗。
在他之下,有一位成吉思汗的后裔——脱脱迷失。
作为斡儿答的子孙,脱脱迷失对汗国如今的境况深感痛心。他始终怀抱着一个梦想:重整分崩离析的金帐汗国。昔日的荣光己如残阳西沉,各部各自为政。他渴望改变这个局面。
然而此刻他手中兵力薄弱,就连夺取白帐汗位都困难重重。
转机在这几日出现。
一个人的到来让他重燃希望——帖木儿。
这位旧友曾在察合台汗国展露锋芒,二人因同是成吉思汗后裔而相谈甚欢。得知帖木儿即将到访,脱脱迷失难掩激动。他们怀着共同的理想:恢复先祖荣光。从西大汗国到如今西分五裂,若得帖木儿相助,他或许能更快夺取白帐汗位。
历史上,正是在帖木儿扶持下,他先取得白帐汗国,继而击败金帐汗国权臣,一统金帐汗国。
地平线处扬起烟尘,一队骑兵疾驰而来。
当双方能看清彼此面容时,脱脱迷失认出为首者正是挚友帖木儿。帖木儿也看见了脱脱迷失。
驰至近处,他翻身下马,快步上前紧紧拥抱故友。
"亲爱的脱脱迷失兄弟!久违了!"
"是啊,亲爱的帖木儿,一别经年!"
脱脱迷失开怀大笑,男人间的友谊总是如此纯粹。
"当年分别时,你己是东察合台汗国将领,而我仍是白帐汗国臣属。"脱脱迷失感慨万千。这些年来,他们都曾在理想与现实间徘徊。
"随我入帐,正好得了来自天山的好酒,今夜定要畅饮至天明!"
二人入座后,侍卫抬进一坛美酒。
"兄弟,这坛烈酒来自天山,足足花费十两黄金!"
帖木儿闻言震惊。十两黄金堪称天价。更让他注意的是"天山"二字——那正是都格拉特部落的领地。脱脱迷失竟愿为这坛酒付出如此代价。
他确实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一坛酒。
很快,坛口的封泥被拍开。
一股浓烈的酒香瞬间钻入鼻腔,让他呼吸都跟着急促起来。
“天啊,这酒香竟如此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