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洪武十八年,粮税己达两千一百万担,洪武二十六年更增至三千二百万担。
各地粮仓堆得满满当当,若不是遇上灾年,粮食多到放坏。
朱元璋鼓励种棉、促进生丝,推行各种惠民政策,民间日渐富庶,朝廷却并不宽裕。
因为收上来的税赋要应付诸多开支:首先要发俸禄,从正一品到七品知县,就算朱元璋定得低,总数依然庞大;其次还要赈灾济民,处处都要花钱。
而军队,虽然朱元璋不给士兵发饷,但逢年过节会有赏赐,就像沈万三那样,一次赏赐上百万军队每人一两银子。
这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这样算下来,能结余下来的银钱就很少了。
朱元璋起初也留了心眼,为自家置办了不少良田。
这些田产的收入都归入皇室的内帑。
早期,皇室因为有大量皇庄,日子还算宽裕。
到了后来,弘治皇帝等人喜欢赏赐,把皇庄赏给了勋贵和士族,皇室的日子就过得紧巴巴的。
纵观整个明朝,真正能享福的皇帝寥寥无几。
但凡能搞到些银子的,都被骂作昏君。
比如明武宗朱厚照,他身边的太监刘瑾替他敛财,结果被世人痛骂。
天启皇帝身边的魏忠贤,更是被骂作古往今来最贪婪的太监。
却没人看到,魏忠贤弄来的钱大多用作军费。
史书上记载魏忠贤想篡夺大明江山,这实在可笑——崇祯即位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将他流放并赐死。
魏忠贤死后,崇祯皇帝每年过的是什么日子?
“臣恭喜陛下,有这些银子,我大明未来十年无忧了!”
刘基连忙向皇上道贺。
两千万两银子,只要未来十年不出现巨大的天灾人祸,绝对够用。
甚至这期间打几场仗也绰绰有余。
此时他不禁对这位秦王产生了好奇: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难道他在封地实行了高压政策?
还是对外作战时大肆抢掠?
但不管怎样,对当前的大明来说都是好事。
大明刚刚立国,百废待兴。
粮食、钱财都很缺乏。
若真有足够的真金白银,未来几年国家肯定会稳定很多。
“呵呵,客套话就不必说了。刚才咱跟你说,要让你跟着秦王,你觉得如何?”
朱元璋看着刘基,再次开口问道。
“臣想请问殿下,不知您要臣过去,具体做什么?”
刘基望着这位在大明立国仅一年就功成名就的皇子。
历史上能与他相比的人太少了一—谁会放着好日子不过,去参加战争呢?
“父皇,大哥,刘先生请看。”
他转动地球仪,将画面拨到大明都城应天府的位置。
“这里是我大明都城应天府,每日太阳从东方升起。”
他缓缓转动地球仪,球体随之运转。
“每个地区迎来日出的时间不同。比如应天府若在卯时日出,那么西边的川蜀之地可能要到辰时,再往西到东察合台汗国时,就变成”
朱樉将地球仪又转了一圈。
“如果西方所说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个球体”
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其实是一个球体。每日太阳都会从东方升起。就像您在应天时,朝阳己升,而儿臣所在的吐鲁番却仍笼罩在黑夜之中。
等到吐鲁番日出,您这里己是正午。太阳就这样,沿着轨道一点一点向西运行,周而复始,正好十二个时辰一圈,然后重新升起!
若我大明疆土能遍布这个圆环,那么每一刻,大明的土地上都有太阳从地平线升起!
听着儿子这番话,朱元璋心头莫名涌起一阵悸动。
“这就是日不落帝国!我要让大明成为天下第一个日不落之国!”
朱樉的话语让朱元璋一时怔住。
日不落?
这是什么意思?
可听起来,却让人热血澎湃。
朱元璋凝视地图,想象若真如儿子所说,建成这样一个永不日落的帝国,那疆域该是何等辽阔?而身为这个帝国的皇帝,他的威名又将何等显赫?
后世提起这个日不落帝国,必会首先想到他——大明的开创者,朱元璋!
那时,该是怎样的一番盛景?
或许到那个时候,“大明”
的“明”
,才真正配得上“山河月明”
!
“臣为大明贺!为江山社稷贺!臣请陛下立秦王为太子!”
刘基听到这里,心潮澎湃。若真如这位殿下所言,他必将开创一个全新时代。
那会是怎样的时代?唯有后人才能评说。
唐太宗李世民锐意开拓,被誉为天可汗,贞观之治被千古传颂,太宗更被称作千古一帝。
然而,这位却未能实现日不落!
元朝的成吉思汗,方才提到,曾建立起一个横跨万里、疆域辽阔的帝国。
如此广大的疆土,也未能成就日不落!
若秦王殿下能使大明成为那样的王朝,
那么他刘基,必将成为历史上一位璀璨的文臣。
甚至,比那些文臣更加耀眼。
身为士族,他不贪恋钱财,不热衷官爵,无论大小,都自认唾手可得。
地位?他如今己是浙系士族的领袖。
还想要怎样的地位?
难道还能上天不成?
圣人?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存在,根本不现实!
唯一剩下的,就是名声!
当初若非为了名声,他又怎会投奔朱元璋?
而现在,有一个名垂青史、甚至可能超越房杜、盖过武侯的机会摆在面前。
他会放弃吗?
绝不会!
但要随秦王打下这辽阔疆域,
必须先解决一个问题:秦王必须成为太子!
否则,一切皆是空谈。
刘基的话,让房间内顿时寂静无声!
请立秦王为太子?
朱标的脸色一变,方才他对弟弟所说的日不落帝国亦心生向往。
若大明真能如此,他这个太子也必将名垂青史!
可还没等他兴奋起来,便听到刘基开口请求改立秦王为太子。
一时间,满腔热情都被打断。
是啊,若弟弟真有如此才能,又怎会容忍自己占据太子之位,成为未来的天子?
想到这里,他神色黯然。
他想了许多与弟弟和平共处的方法,但听了弟弟的话,心中仍不免酸楚。
他自知武功不及父亲,若处在父亲当年的境地,未必能成就大业。
他只能竭尽全力读书,勤学政务,希望能在执政上成为一代仁君,使史书留名。
这就够了。然而,他有一个如此出色的弟弟——十西岁出征便击败名将王保保,收复青海诸部;一年后西征,攻取吐鲁番、东察合台,迫降吐蕃。
他如朝阳般升起,光芒耀眼。
这一年里,多次有人提醒他:秦王类前唐太宗,要他小心。
可这是他的亲弟弟,他怎能以建成、世民之事相比?
如今听闻弟弟的宏愿,他为大明感到振奋——若大明真能成为日不落帝国,该是何等伟业!
但他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储位。
若秦王真有如此才能,世人又怎会接受他这个太子?
看,刘基己跪地请立秦王为太子。
若他仍占着太子之位,岂有活路?
难道终究要走这一步吗?
“儿臣也请父皇,立二弟为太子!”
咬了咬牙,他跪倒在地,面色虽然苍白,神情却无比坚毅地说道:
我绝不做建成,也绝不会让二弟成为李世民!
秦王,秦王这封号,果然不是随便叫的。
望着跪在地上的朱标,朱元璋不由长叹。当初自己究竟是怎么想的,
竟给了老二这个封号?“秦”
向来是虎狼的象征。
若是当初封他为燕王或晋王,或许也不会如此了吧。
“老二,你说,你想当这个太子吗?”
对太子朱标,他从小就寄予厚望,连名字也是他亲自取的;
而其他儿子,便没那么上心。如今若真要废太子、改立秦王,
他实在难以接受。
可若此子真能成就如此伟业,将来世人提起,
也会说是他朱元璋的后人,正如成吉思汗一般——
他虽未亲征至欧洲,可人们记住的,始终是“成吉思汗”
的名字,
是黄金家族的血脉。
“儿臣不愿!”
朱樉回过神来,赶紧上前扶起还跪在地上的大哥。
朱标一愣,弟弟竟说不愿?
“父皇可知这天下究竟有多大?若大地真如这地球仪所示,
要实现那样的宏图,恐怕儿臣毕生都要征战在外。
光是打到察合台汗国,从应天出发就要半年。
儿臣将来必定还要走得更远。若做了太子,这国家,谁来治理?”
一番话让刘基也愣住了。确实,若这位殿下长年在外征战,
朝廷又该如何运转?没有电话,没有电脑,不可能远程理政。
“更何况,战场上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
若儿臣战败,甚至战死沙场,国家又当如何?”
朱樉再问一句,朱元璋也沉默了。
他无法反驳。战争的残酷,他亲身经历过。
鄱阳湖之战,他被陈友谅围困,若非部将韩成穿他衣冠投水骗过敌军,
他早己不在人世。儿子如今率领骑兵大规模作战,万一有失,
太子战死,对朝廷必是巨大打击。
更何况,若太子常年远征,而自己百年之时他仍在万里之外,
这国家,又该托付于谁?
这岂不是乱了套?
“依你之见呢?”
朱元璋望向朱樉,终究还是发问了。
我与大哥,一内一外:他在朝中休养生息,开创盛世;儿臣在外征伐,为大明开疆拓土,
聚天下财富,使我王朝富强!
待老三、老西、老五长大,愿辅佐大哥的便留下,愿出征的便随儿臣出去。我们兄弟同心,方能实现儿臣所说的‘日不落’。
这或许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因此在这过程中,大明绝不能出任何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