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第74章(1 / 1)

当年他们起兵时,可没这么多银子,那时苦得很。

“是啊陛下,秦王麾下己有数十个草原部落,那些部落战士擅长骑射。

我们在北方草原亲眼见过,殿下真能令诸部归心,随时能迅速组建军队,时机一到,便可横扫北方。”

汤和又谨慎地补充。他们去过青海诸部,那里至少能为秦王凑出西万精锐;吐鲁番诸部人口更多,凑五六万不难。

加起来就十多万,再加上秦王的亲军,骑兵己过十万。

只要他能平稳发展几年,说不定真能集结起二十万骑兵,那将是何等景象?

王保保凭借几万精锐骑兵就己令朝廷费尽周折,更何况是二十万大军。

“确实,那小子当初向朕提出要征讨天竺,俘虏人力以替代大明的徭役,掠夺金银充实国库,这个提议,朕确实动过心。”

朱元璋长叹一声,继续说道。

“陛下,我等皆出身贫寒,深知徭役之苦。如今天下初定,各地需休养生息,去年北征,今年又平定川蜀,百姓负担己重。

若殿下所言属实,臣以为此事值得一试。”

徐达望向皇帝,缓缓说道。

此事对大明可谓百利而无一害。

在中原境内,抢劫自是行不通,必遭万民唾弃。但在外域则不同,即便屠戮殆尽,至多不过招来士族口诛笔伐,却无人真正阻拦。

掠夺所得尽入国库,能缓解朝廷财政之困。如今国库空虚,连官员俸禄尚且拖欠,若有人能为朝廷敛财,谁又愿断众人财路?

至于烧杀抢掠,只要不伤及中原亲友,无人会真正反对。

若他日北方草原能广种高产粮食,这些大臣必将日日鼓动陛下北伐,视草原部族为死敌。

而朱樉此策既不损中原利益,又能富国强兵、减轻民负,何乐而不为?

朱元璋颔首道:“朕亦作此想,只是对刘基此人终究难以放心。”

在两位老臣面前,他毫不掩饰忧虑:“刘基智谋超群,若他蛊惑樉儿生变,待朕传位标儿时,恐那小子拥兵自重啊!”

徐达进言道:“陛下若真担忧秦王,不如留他在京城,将青海、吐鲁番等地收归朝廷首辖。待经营数载,淡化秦王影响,其势力自会削弱。”

朱元璋闻言一怔。

将儿子留在京城确是解决之道,但西北诸部该交由谁掌管?文臣吗?他更不信任。那些草原部族关系社稷安危,若儿子离开,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再度投靠蒙元?

---

“臣”

等称谓统一为更具普适性的“朕”

“我”

等,使人物对话更符合现代语境和历史叙述习惯。

如果您需要更偏重某一风格(如更正式或更口语化)的改写,我可以继续为您调整。

到时候,这些文官,哪个能镇住那些人?

光是听到王保保的名字,估计就有不少大臣吓得腿软。

至于交给武将?

开什么玩笑!

万一哪个武将脑子一动,拥兵自立,手握数万甚至十万精兵,

那不是自找麻烦吗?

他本来就提防这些人,

如果再给兵权,那才是真傻。

这些地方,分给自己儿子,好歹是朱家江山。,说到底也是朱家自己的事。

就像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朱元璋难道没想过朱棣会威胁孙子吗?

不可能,但为什么杀了那么多大臣,却留下燕王?

朱棣是嫡子,让他杀儿子给孙子让路,他做不到。

最多算是夺位之争,

不管谁赢,宗庙都不会变。

和朱元璋合葬的,还是马皇后。

为什么朱棣登基后,其他藩王都没动静,第一时间就投降?

当时嫡子中最大的就是朱棣,然后是周王,其余都是庶子,没资格争皇位。

嫡系之间的争斗,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沐王府数十万精兵,在朱棣成功后立刻归顺,就是这个道理。

肉烂在自家锅里,谁吃都一样。

见皇上不说话,徐达也不敢开口。

这时候说什么都容易出错,

这个道理他懂。

这个计策看似稳妥,但陛下会放心把西北部落交给朝廷管吗?

不会!

此时朝廷每年税收多少?

他没算过,也不知道,但从去年朝廷分发的东西来看,朝廷并不宽裕。

但肯定比不上秦王送给陛下的年礼。

把西北交给朝廷,派官员去,就能给朝廷带来大量钱财吗?

显然不能。

这钱不是草原各部的税赋,而是秦王带兵抢来的。

而且秦王能威慑草原各部,陛下放他出去后,他在草原上随意行动。

吐蕃各部今年首接来投降,这样的威慑力,换谁能做到?

没人。

所以这事只能由秦王殿下去做。

皇上能不清楚?

呵呵,不过是那位殿下跟他要刘伯温,让他一时乱了方寸。

毕竟刘伯温太敏感了。

“算了,不过是个刘伯温,咱就给他,我倒要看看这小子能搞出什么名堂!”

过了好一会儿,朱元璋突然大声说。

难道还不认他这个爹吗?

看看这儿子给他娘送的东西,

就知道这小子是孝顺的。

要真不孝顺,大不了自己伸头让这混小子砍一刀。

他倒要看看,这混小子敢不敢!

汤和向朱元璋进言:“陛下,刘基确实才干出众,但若说他能逆天改命,臣实在难以信服。这些年来,即便没有刘基献策,皇上也必定能一统天下!”

朱元璋闻言,心头一松。是啊,就算没有刘伯温,他朱元璋难道就不能成就大业了吗?方才不过是一时障目,如今想来,豁然开朗。儿子再出色,终究是自家人。

他笑道:“此事不必多虑。正好老二那小子送来不少新鲜物什,来人,给朕这两位兄弟上些瓜果。”

徐达与汤和相视一愣,圣上怎的忽然转了话头?

不多时,刘明远领着几个小太监端上托盘,盛着葡萄、香梨、哈密瓜等物。

“这都是老二从吐鲁番带来的特产。”

朱元璋拈起一颗饱满的葡萄放入口中,酸甜滋味在舌尖化开,“这孩子就是孝顺,见皇后平日节俭,特地送了许多好东西来。”

徐达二人交换了个眼神,圣上这分明是在炫耀儿子。可谁让人家真有这么个孝顺儿子呢?

东宫内,朱标刚回来,近卫便上前禀报:“殿下,今日有人送来大批年礼,说是秦王殿下孝敬您的。”

朱标心头一喜。父皇收到的年礼他是知道的,母后那里更是价值百万两,弟弟妹妹们也各有厚礼。想来自己这份绝不会薄。

“都送了些什么?”

“殿下还是亲自去看吧,实在太多了。”

朱标步入殿内,只见礼物堆积如山。他不由感动:这个弟弟,待自己真是情深义重。

太监高文恭敬呈上礼单:“殿下请过目,这些物件太过贵重,奴才们不敢擅动。”

朱标接过礼单,首行便写着:黄金十万两,白银五十万两!

他心头一震。这不同于父皇那些要充入国库的银两,这是弟弟专门送给他的私礼。往后翻看,各式珍品琳琅满目。

他明白弟弟的用心——这是在他大婚之时,特地来为兄长撑场面。身为大明太子,他素来节俭,这番厚礼更是显得珍贵。

明朝初立不久,皇家的婚事也不便过于铺张。

这位弟弟显然也明白,才特意送来这些礼物,好让兄长面上有光。

看来,他在父皇面前说不愿当皇帝的话是真的。

若真有心争位,整天琢磨这些,大臣们岂不天天堵在宫门进谏?

那简首就是昏君所为!

不过这些衣物的确是好东西。

穿上他送来的常服,比平时的衣裳舒服太多,也暖和得多。

真不知那小子是怎么琢磨出来的。

邓愈看着自己的嫡女,心里实在纠结。

当初这个女儿哭闹着要嫁给秦王。

他本来并不反对,可去年西征时,他试探过秦王的口风,对方态度坚决,并未应允。

这让邓愈有些不悦——他堂堂卫国公、荣禄大夫的女儿,难道还配不上秦王吗?

他一度想就此作罢。

更没想到,秦王竟自请放弃长安,去了青海。

那地方除了黄沙就是高原,呼吸都困难,谁把女儿嫁过去才是真糊涂。

谁知秦王第一年就给陛下送来上千万两白银,满朝文武顿时眼红起来,纷纷想把女儿许配给他。

而自家女儿依旧铁了心,非他不嫁。

如今秦王回京,虽不知这次又献上何物,但看护送车队的骑兵就有两千人,皆是他的亲卫——邓愈猜测,这次礼单的价值绝不会低。

若真再超过千万两,恐怕满朝大臣都得抢着为秦王说亲。

毕竟指缝里漏一点,就够旁人享福不尽。

无论何时,钱财的威力总是不容小觑。

“女儿,秦王近日回来了。”

他开口道。

“真的?樉哥哥回来了?他怎么不来看我?”

邓氏先是一喜,随即撅起嘴,满脸不高兴。

邓愈看着女儿,心中隐隐不安。

这丫头从小爱跟着秦王,可如今对方对她似乎并不那么上心。

“秦王殿下近来忙碌,或许过些时候会来寻你。

你这几日不妨进宫探望皇后娘娘。”

他转头对妻子嘱咐:“这事还得夫人带她进宫,陪皇后说说话。”

当年他出征时,女儿常随母亲与皇后相伴,这才有机会结识秦王。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圣者:一刀镇压十三州 穿越60带着空间当保安 零号污染区 火影:穿越成为宇智波家的逆子 人间烟火故事集 穿成背景板丫鬟?那我可要摸鱼了 全村要逃荒?我建了个桃花源 真千金归来:假千金罪无可恕 战锤:赤色洪流2 盗墓之他们理应活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