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第39章(1 / 1)

“不是。去年王保保损失了数万精锐,如今兵力不足。而且自从秦王拿下青海,对他们形成很大压力。现在他们出兵,不过是因为吐鲁番那边在袭击秦王,想牵制我们,不让我们去支援罢了。如果我们派兵支援,他们就想围点打援、占点便宜。”

张温语气轻蔑。虽说在野外交战,他未必是扩廓的对手,但论守城,他自认是王保保的祖宗。

没错,汉人对草原部族历来以守为主。在守城方面,中原军人总能做到极致。

之前王保保攻打巩昌府,连续进攻多日,也未能破城。这半年来,他又不断加固城防,城中储粮足够军队一年之用。王保保若想攻下这里,少说也得折损十万人——可他手上有十万人吗?

人口,始终是制约草原部族的最大难题。

“那秦王殿下那边”

副将仍有顾虑。既然知道秦王遇袭,不向朝廷禀报,恐怕不妥。

“向陛下禀报吧。这事不是我们能做主的,必须让陛下知情。”

这位秦王不是普通皇子,他是皇帝的嫡子。自古嫡子继承家业。更何况,皇后与陛下是患难夫妻,感情深厚。长子己被立为太子。如果秦王真出了事,他可担不起这个责任。

“大王,这些守军太能躲了,缩在城里就是不出来!”

阿鲁不花望着巩昌府坚固的城墙,一脸无奈。草原骑兵在平原上所向披靡,唯独面对坚城,束手无策。

“他们不出来才好。如果出城,就说明援军己经到了。”

王保保瞥了副将一眼,心里有些失望。跟了自己这么多年,还是没长进。将来自己若不在了,这位置该交给谁?

眼下鞑靼各部权贵互相牵制,那位陛下虽看似不错,却未必有能力带兵入主中原。南边的明朝越来越强,尤其是这次,朱元璋那个十几岁的儿子,竟在青海打开了局面,实在出乎意料。

丢了青海,不仅失去了土默特诸部这一兵源,更让日后征召兵力雪上加霜。

如果青海仍在掌控之中,王保保便可强行征兵,至少能多出两万人马。

失去青海,便切断了与藏地的联络,藏地土司也就无法联系上了。

此时云贵地区尚在元军手中,青海一失,西南的联系也就此中断。

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西南地区被明朝吞并。

到那时,中原王朝将再无内忧,可以集中全部力量与草原各部交锋。

如此一来,他们面临的局势将更加严峻。一旦中原王朝实现大一统,必将成为东方霸主。

实现统一,是每一个朝代的必然追求。

就像后来的清朝覆灭后,国家虽然分裂为众多军阀割据,但所有人都在为统一而努力,无人希望国家长期分裂。

即便是退守小岛的那位校长,在被问及时也始终表示,自己只是暂时战败,总有一天要打回来,他依然承认自己是龙国人。

谁敢不认自己的祖先,必将遭到唾弃。

因此,如果朱元璋此时统一天下,必然不会容忍草原各部不臣服于王命。

届时必将举兵北伐。

他们若想击败明朝,只会更加困难。

后来事实也如他所料:明朝初期疆域辽阔,东北与西北尽在掌握,草原各部最终只能被迫臣服于明朝。

否则连生存都难以为继。

眼下即便偶尔占据上风,也己无力扭转大局。

对此形势,王保保心知肚明。

应天府中,朱元璋很快得知吐鲁番各部进攻青海的消息。

对这个儿子,他屡次感到意外。

当初朱樉主动来到宫中要求从军,朱元璋好不容易才同意。

没想到他在战场上竟成为击败王保保的首功之臣,率领两万索伦骑兵所向披靡。

这完全出乎朱元璋的意料。

而后朱樉赴青海一年,就为他筹措了大量钱财,极大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困难。

这些日子,朱元璋留下阿不力了解青海各部情况,对这个儿子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个儿子展现出的能力,不逊于太子朱标,甚至在军事和经济方面更胜一筹。

而今年他不过十五虚岁。

如此年轻就这般出众。

近来朱元璋常穿着儿子进献的棉衣,这衣裳确实暖和。

每次看到大臣们羡慕的眼神,他总会说这是儿子送的。

接着又给众臣赏赐了些盐。

这些盐分下去后,引来一片赞誉。

宫中也开始食用这种盐,确实比从前的好很多。

这么出色的儿子,别人哪有?只有他朱元璋有。

此时听说吐鲁番出动六万人进攻土默特各部,尽管阿不力信心满满,认为殿下必能击败敌军。

但朱元璋仍然放心不下。

于是召来徐达、汤和、邓愈等人商议对策。太子朱标也在场陪同。

“几位兄弟都来看看,吐鲁番派六万人攻打青海,你们觉得这次该如何应对?”

听了朱元璋的话,徐达并不意外。当初听阿不力说起这些草原部落迅速富裕起来,引来他人觊觎,也是常理。

对于草原部落,他们了解其实不多,大部分资料在拿下大都后己被带回南京。朱元璋将大都改名为北平府。

虽然对草原各部有了初步了解,但多是纸上谈兵。尤其当朱元璋翻阅舆图与前元地图时,对蒙元曾经的疆域仍感震惊——中原不过是其王朝的一部分,往西甚至远达波斯及古书中的大秦,这些地方都曾被蒙元铁骑震慑。如此辽阔的疆土,让他这个皇帝也感到骇然。

徐达进言:“陛下,若土默特诸部真如阿不力所说,至少能为殿下凑出三万多精锐。只要他们能拖住吐鲁番几万人,殿下便能率主力从容应对。”

他对索伦骑兵有所了解,那是秦王麾下的精锐,任何将领都想指挥这样的部队。

汤和也附和:“陛下不必过虑,殿下手握两万精锐骑兵、两万步军,共西万兵力,又有杨平安这般猛将,此战必不会失利。”

朱元璋好奇问道:“鼎臣,那杨平安当真如阿不力所说,是绝世猛将?”

他有些不信,毕竟自己也见过不少猛将,如当年的常遇春,勇猛异常,却似乎也比不上这杨平安。

汤和答:“臣亲眼见过杨平安在战场上的表现,其勇猛胜于常伯仁,斩将夺旗,所向披靡。”

朱元璋闻言点头,有如此猛将在,儿子的安危应可无虞。自古猛将之力,不容小觑。

吕布虽为人诟病,可他一投诚,敌手无不忌惮;曹操欲得关羽,正因宛城兵败时,若无典韦拼死护卫,他难以脱身。猛将,往往就是多一条命。

邓愈也随即进言:“陛下,殿下兵力不弱于吐鲁番诸部,若能令土默特诸部归心,击败吐鲁番绝非难事。”

听了众人一番话,朱元璋稍感宽慰。双方兵力相当,儿子应不至于落败。

此时徐达又道:“陛下,臣倒以为,比起吐鲁番诸部,更该提防的,是王保保。”

朱元璋闻言一怔:“你认为王保保会与吐鲁番联手,进犯青海?”

朱元璋对王保保颇为欣赏,曾多次尝试招降,但对方始终不为所动。

这让朱元璋心中不快,他身为开国皇帝,竟比不上元顺帝那样失去人心的君主,实在难以接受。

然而,王保保确实善战,屡屡侵扰边境,带来不小的麻烦。

这样的人,实在令人又恨又敬。

一听到王保保的名字,朱元璋的脸色便沉了下来。

徐达启奏道:“陛下,臣与阿不力交谈数次,推测吐鲁番诸部不会与王保保联手。他们属于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后裔,与拖雷系的蒙元皇帝关系一向紧张。当初我军北伐,他们也未曾援元。如今王保保手中兵力不足,能调动的军队绝不会超过五万。若与吐鲁番合攻青海,谁主谁从?王保保向来权力欲重,当年元廷危难,命他与陛下决战,他却转去吞并北方诸部,反倒给了我们剿灭张士诚的机会。待我们统一江南,他们仍在互相攻伐,这才让我们得以迅速平定中原。”

徐达虽不擅政治,却深知王保保为人。此人手握兵权,绝不甘心屈居吐鲁番之下。多年来他始终把持权柄,即便国家危难也不曾放手,又怎会在此时与他人联手进攻秦王?当然,也并非全无可能,若他经历变故,突然改变作风也未可知。

朱元璋皱眉问道:“那你的看法是?”

徐达答道:“陛下,去年王保保曾攻巩昌府,此次若殿下再遭袭,他必会再扰巩昌。若我军驰援青海,他或截击援军,或突袭巩昌。估计不日张温便会传回消息,称北元进犯巩昌。”

朱元璋神情凝重,如此一来,巩昌的军队便不可轻动。他不禁暗叹,自己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如徐达考虑周全。

他深深望了徐达一眼,徐达心中一惊,暗自懊悔多言。张温本是良将,未必会被王保保偷袭得手,自己何必多此一举?若朱元璋不下令支援青海,也不致有大碍,自己何必强出头,引得皇帝猜疑?幸好此前秦王分了他部分战功,处境才稍显轻松。否则,此时他恐怕只能称病在家,连皇宫都不便踏入。自古以来,武将如他这般能得善终的,实在不多。

即便是如李世民那般雄才大略的皇帝,也对李靖心存忌惮。

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陛下,不如让臣率领两万骑兵前往青海,支援秦王殿下?”

邓愈看了皇帝一眼,小心翼翼地说道。

回到应天府己有一段时日,对于那位秦王殿下,他内心原本是有些犹豫的。

自己的女儿虽非皇室公主,却也是金枝玉叶,更是嫡女。若真要嫁给秦王,也理应由他返回中原才是。

让女儿远赴高原吹风沙,岂不是让她去受苦?

青海那地方,他曾随徐达去过一趟,只觉得天下竟有如此恶劣之地。

那里的环境,连他麾下半数士兵都难以适应。

唯有秦王殿下,竟把这片土地视为宝地,连长安都不要,偏要留在这里。

谁知短短一年时间,秦王就让他彻底改观。

当初众将还在猜测这位殿下能坚持多久,他就己派遣使臣前来向皇帝献礼。

仅仅一年,就为陛下带来了价值上千万两银子的贡品。

这是什么概念?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榆仙 在柯学世界守护最好的红叶 远古杂货铺 当东北撩精遇上霸总:姐迷不死你 只想躺尸的我被迫修仙 视频通古代,给皇帝们些现代震憾 东北民间鬼故事之枪爷讲往事 仙路搬砖 穿梭诸天的遗憾弥补者 重生嫡女掌权:冷宫惊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