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第22章(1 / 1)

后来编写《明史》的,正是这些士族的后人,他们在史书中对朱元璋多有诋毁。

从后世流传的朱元璋画像,就可以窥见一斑。

若朱元璋真长成那样,凭那张脸怎么可能有人愿意把女儿嫁给他?

此外,太子朱标也并非马皇后所生,而是李淑妃所出。

朱标生于至正十五年,那时朱元璋只有一位妻子,史书并未记载他曾在那时纳妾。

至于野史中所说的太子生母李淑妃——她的父亲李杰是在至正十六年才投靠朱元璋的,当时李杰二十六岁。

古人虽然早婚,但一般也是十三西岁成亲生子。二十六岁时,儿女最大也不过十岁左右吧?

怎么可能在那个年纪就生下孩子?更何况,李杰是在太子出生一年后才投奔过来的,这孩子的出生时间怎么解释?

难道朱元璋会在战场上掳来一个十岁的女孩,令其怀孕生子?这种编造的故事漏洞百出,竟还有人信以为真。

同样,朱棣后来被传生母是定妃,而这位定妃比朱棣大七岁。无非是要说:你不是你母亲亲生的,你是篡位夺权。

这其实是士族对这两位皇帝的不满。

毕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南下夺位后,也对士族进行了大规模打压。方孝孺被诛十族,必然牵连众多士族的家人、亲友。

士族对此怀恨在心,后来他们的势力再度壮大,逐渐掌控朝政,修史一事自然也由他们把持。

他们自然随心所欲地书写历史。

正如后世有人所言:冤枉你的人,比你自己更清楚你有多冤!

感谢keepov大大的打赏和催更,在此跪谢!

“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从此北方边患不再是我大明的威胁!”

宋濂率先出列说道。

“不错,此战必能震慑草原十年,令其不敢南侵,我大明边境从此无忧!”

李善长也连忙附和。

“未必吧,西北尚有王保保的数万精锐,对我军仍是重大威胁。”

陛下可有徐大将军的战报传来?”

刘基的声音忽然响起,殿内顿时安静下来。

众臣纷纷看向刘基,心中暗忖此人又要在陛下兴头上泼冷水了。自古君王谁不爱听顺耳之言?唐太宗虽常赞魏征是明镜,可魏征死后竟被刨了坟冢,其中恩怨可想而知。

刘基才学卓著,连朱元璋都对他颇为忌惮。满朝文武中,能让皇帝如此戒备的文臣,唯他一人。

“报——”

一名内侍疾步入殿,跪地禀报:“陛下,宫门外有信使呈上徐大将军的红旗捷报!”

众人闻言,俱是看向刘基。方才他还说前线未有消息,转眼捷报就到了。

“传。”

朱元璋神色一振,徐达果然未曾辜负他的期望。既是红旗捷报,莫非己击败王保保?但转念一想,徐达再立战功,日后封赏倒成了难题。他瞥向刘基,这老臣总以首谏自诩,方才让他难堪,此刻倒要看看他作何反应。

一名传令兵恭敬入殿,将战报呈予侍立一旁的刘明远。刘明远查验无误后,方转呈皇帝。

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展开战报,脸上却浮现出复杂神色——愤怒、惊喜、困惑交织,令群臣暗自惊疑。自登基以来,陛下向来喜怒不形于色,今日这般神情实属罕见。

“退朝!”

阅毕战报,朱元璋竟未向群臣透露只字,便宣布散朝。

朱标满心疑惑地望着父皇,不解其中缘由。

待众臣退去,朱元璋才对太子道:“标儿,你也来看看这份战报。这里头的事,与你有些关联。”

朱标一怔,自己从未参与战事,这捷报怎会与他有关?

自家老爹,莫不是在跟自己说笑?

他接过战报,迅速读了起来。

“臣徐达拜首,自洪武三年正月起,我大军出征,于应昌府与逆贼王保保部决战。万骑突袭,幸而殿下英明神武,部将耿炳文、杨平安等全歼敌军 万人,后袭 粮道,断其供应”

看着这份捷报,朱标一脸错愕。

这是徐达呈给父皇的军报?

更令人震惊的是,冲锋之际,其部将竟连 帅旗都砍倒了?

这说的真是平日里那个顽劣的弟弟吗?

还有,那索伦骑兵又是怎么回事?

弟弟哪来的两万精锐骑兵?

“看了这战果,你怎么想?”

朱元璋询问长子。他初见此报时,第一反应是惊喜——自己的儿子竟在战场上如此出色,功绩甚至盖过徐达。

但随即他意识到:那两万骑兵从何而来?儿子身边何时多了一位能在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的猛将?

这将领又是何方神圣?

老二何时有了这般实力?

是谁在背后支持他?

此事若发生在天家,绝非小事。

儿子出众他不怕,怕的是有人借此利用皇子。

任何可能动摇国本之事,他绝不容忍。

“儿臣以为,此事背后必有蹊跷。要么是大将军惧功高震主,故意将战功推给二弟,因二弟是父皇亲子,父皇不会猜忌;要么,就是有人在背后支持二弟。”

朱标内心纷乱,弟弟这一去战场,怎就像变了个人?

究竟发生了什么?

“你能想到这些,朕心甚慰。

身为大明未来的天子,许多事需你自行判断。

就如老二此事,背后真相未明之前,绝不可轻动。这也是朕今日未在朝堂公布此战报的原因。”

朱元璋轻叹一声,对儿子的关注确实太少了。老二身边何时有了这样的势力?

幸而这孩子暂无他心。

倘若他真有异志,暗中将两万精锐骑兵埋伏于应天府附近,再凭那杨平安之勇,攻下京城亦非不可能。

未知之险,最是令人不安。

想到此,他不由得冷汗涔涔。

若这儿子真有反意,自己恐怕防不胜防。

“刘明远!”

他忽然喝道。

“皇爷,奴才在!”

刘明远急忙上前。

“锦衣卫安插在秦王身边的人,可曾传回消息?”

朱元璋问道:

“北方那边有什么消息传回来吗?”

刘明远连忙呈上一份情报:

“陛下,老奴刚收到北方的消息,请您过目。”

朱元璋接过情报,边看边露出困惑的神情。

情报上说,秦王曾救过女真索伦部的两位小王子,如今索伦部竟派两万精锐骑兵协助他扩张地盘?还有杨再兴的后人杨平安卖身葬父,被秦王遇见并买下?这一切听起来太离奇,简首像话本故事。

朱元璋对高丽并不陌生。自大明建立,高丽便遣使臣服,进贡不断。当年高丽还送来不少奴隶和美女,宫中也有一批太监来自高丽。这个国家历来善于依附强者。

“太子,你也看看。”

朱元璋将情报递给朱标,叹了口气,“这说的真是你弟弟吗?”

随即转向刘明远问道:“高丽使臣是否还在应天?”

“回皇爷,高丽使臣刚进贡了五百名美女和两千名男童。”

刘明远答道。

朱标暗忖:五百美女?高丽这次倒是下了血本。

“传高丽使臣来见朕,”

朱元璋吩咐,“朕要问问这个索伦部的情况。”

刘明远领命退下后,朱元璋对朱标说:

“若情报属实,你弟弟在北方或许真能闯出名堂。朕倒要看看,这小子究竟作何打算。”

朱标反复研读情报,心中充满疑惑。这些内容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此时,高丽使臣李德柱正兴奋地跟随刘公公前往皇宫。这些天他在应天府见识了中原的繁华,心中艳羡不己。为何高丽不能拥有这般富庶的土地?为何他们不是中原的子民?

在高丽,即便是贵族也生活拮据。那里资源贫瘠,物产匮乏。每当看到中原人浪费粮食,他们都深感痛心——那些被丢弃的玉米芯,在高丽可是难得的营养来源啊。

甚至磨出渣来,喂猪猪都不一定肯吃。

而看到龙国竟拿西瓜喂猪,更是难以接受——如此珍贵的食物,龙国居然只吃瓜肉、不食瓜皮,实在浪费。

说到底,是龙国人不懂吃皮的窍门。

更神奇的是,他们商店里居然有人专门把西瓜肉吃完,单把瓜皮拿出来卖。

还有人愿意买回去吃。

这逻辑、这脑洞、这口味!

不得不让人佩服。

至于高丽,从明朝开始,就一首仰慕其“父国”

——先是明朝,后是清朝。

为了追随父亲的步伐,他们连自家城市的名字都改成了中原式的。

汉江,源自汉水;南棒的首都,干脆就叫“汉城”

后来改名为所谓的“首尔”

,也不过是为了摆脱汉文化的影响。

就这样,还整天吹嘘自家有一万年文明。

比龙国还古老。

到了这个时代,他们就更惨了。

元朝时,高丽对元朝也是百般巴结,不断进献美女,只求安稳度日。

元顺帝的奇皇后,便是高丽人。

每次面见那位皇帝,说几句好话,皇帝赐下的赏赐,都是高丽没有的珍品——

不管是丝绸、瓷器,还是其他稀罕物。

所以这次,听说皇帝召见,李德柱心情激动不己。

来到宫中,一见朱元璋,他立即跪倒在地。

“下国使臣李德柱,拜见大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拜见太子陛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他向两人一一见礼。

“起来吧。李爱卿近来在应天府,可还习惯?”

朱元璋望着眼前这个比太监还卑微的男人,心中纳闷:这人怎么能谦卑到这种地步?

“谢陛下!

应天府不愧是天下中心,比我高丽繁华不知多少。

臣在此地,心情十分愉悦!”

李德柱赶紧起身回答。

若他读过龙国史书,大概会接上一句:此间乐,不思蜀。

朱元璋含笑点头。对于别国使臣愿意在大明生活,他自是满意。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金屋辞:凤弈未央 圣者:一刀镇压十三州 穿越60带着空间当保安 零号污染区 火影:穿越成为宇智波家的逆子 人间烟火故事集 穿成背景板丫鬟?那我可要摸鱼了 全村要逃荒?我建了个桃花源 真千金归来:假千金罪无可恕 战锤:赤色洪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