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之战,他更封狼居胥,饮马瀚海。即便对卫霍颇有微词的司马迁,也不敢在史书中妄加负面评论。
这两人彻底改变了汉匈之间的攻守态势,匈奴不再令汉军生畏。后来汉宣帝打通西域,设立都护府。
到了五胡乱华时期,胡人将汉人蔑称为“两脚羊”
。
。
因此,在草原上,唯有以实力战胜对手,才能赢得尊重!
眼前这个从未在草原露面的少年,看似温和无害,要让他们认同此人,绝无可能。
朱樉注视着帐下的草原首领们。
中原王朝若要稳固,必须稳定北方。
后世信息发达,南北共餐时,南方人常惊叹北方人的食量。吃得多,力气自然更大。
龙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是东北与西北两地。
秦汉时地球尚处温暖期,西北多草原,孕育楼兰、大宛等古国。因此秦汉与隋唐前中期,西北草原王朝强盛,建都长安可遥控西北、稳定北方。
隋朝初期,东北开始崛起。,隋炀帝征讨耗尽国力,唐朝到高宗时才将其消灭。
唐末契丹兴起于辽河流域,之后的女真、后金乃至清朝,皆出自东北。
蒙元早期也曾依附金国。
东北、西北之所以能崛起,并非因其富庶,而是“穷山恶水出 ”
。两地盛产战马,可为政权提供骑兵。时代,掌握骑兵即掌握主动。
明初的朱元璋与朱棣极具战略远见,控制了东北与西北。从地图可见,这两处失守前,即便有朱祁镇这样的“战神”
,也未能动摇明朝根基——因朝廷仍可从两地征召骑兵对抗草原。
然而明朝遭遇寒流,北方日益寒冷,青藏地区成为负担,卫所多被废弃。嘉靖时期,俺答汗占据西北马场;女真兴起后,明朝更彻底失去东北。
最终,明朝失去了所有大规模的骑兵部队。
这一损失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自此,明朝只能陷入被动防守的境地。
骑兵的优势实在太显著了。
而明朝之所以放弃西北,也是因为那些地方太过贫瘠。既然他来到这个时代,自然不能坐视历史重演。
未来几百年,北方会因寒流侵袭变得越来越冷。
在这个时代,这无疑是极为可怕的。
不过,对于来自未来的他来说,这并非无法应对。
他本就是北方人,对北方的环境了如指掌。
“问问他们到底想怎么样?若不是我未来的规划还需要人手,大军踏平青海、让一切寸草不生,也不是不可能!”
朱樉淡淡地瞥了阿不力一眼。
阿不力听得心惊胆战。眼前这少年不过十几岁年纪,和他儿子差不多大,说出的话却如魔鬼一般。就算不完全明白其中含义,“寸草不生”
这几个字他还是懂的。
而且,这位秦王确实有这份实力。不说他麾下那两万精锐黑甲骑兵,单是他身边那位能在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的杨平安,就足以令人胆寒。更何况,他身后还跟着十多万大明雄师。
一旦这位秦王震怒,大明铁骑踏入青藏,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阿不力不敢有丝毫耽搁,目光凌厉地扫过众人。
“诸位,你们要怎样才肯归附殿下?划下道来,这是你们最后的机会!如果大明军队真的进入青藏,我们部落或许还能保全,但你们的部落就不一定了!别以为我在开玩笑——大明的军队刚刚击败了大元齐王扩廓铁木尔,草原上数万人的鲜血还未干呢!”
听了阿不力的话,众人再度陷入沉默。
他们大多相信阿不力所说。明军战胜了草原的齐王,而青藏地区地广人稀、部落分散,如果真被中原或草原势力盯上,他们的日子绝不会好过。
这也是为什么在洪武西年之后,青藏各部纷纷归附明朝——他们根本没有与明军对抗的勇气。都赶到了漠北,他们又怎敢与之交锋?
“我要和那个人决一死战!如果我死了,我们部落就归附你们;如果他死了,明军不能为他报仇!”
波尔特盯着坐在上首的朱樉说道。他不明白这个少年哪来的胆量,只带一个青年就敢来这里——难道不怕各族族长一拥而上把他抓起来吗?
“你确定?”
阿不力惊讶地看着波尔特,觉得他是不是疯了?他可是亲眼见过那青年的身手。
“确定!就不知道这位秦王敢不敢答应?”
波尔特仇恨地瞪着杨平安,沉声问道。
“好,我应战!”
阿不力转述之后,杨平安首接开口答应。
“问问他还有没有别的要求?要不要再让他多带两个人?”
朱樉听那族长所言,只怜悯地扫了他一眼——这分明是自寻死路。
他根本没想过此人能胜过杨平安。此时草原上,哪还有这等猛将?若有,史书上必留其名。
一行人随阿不力来到外面校场,却察觉站岗的士兵不太像草原骑兵。他们个个虎背熊腰,身披黑甲,气质迥异,又说不出具体差别。
但无人细究,众人心思都在波尔特与杨平安的决斗上。
波尔特在青藏一带素有威名,当年他与波尔津凭勇猛将小部落壮大成今日规模。
如今他挑战明朝将领,多数族长持乐观态度。至于阿不力称这年轻小将杀了波尔津,大多人并不相信。
波尔特披甲骑马现身时,威压扑面,他在草原上的名声全靠实力挣来。
而杨平安并未换甲,只提长枪,骑一匹白色骏马。不少人看他如此托大,心生轻视。
「阿不力说这年轻人杀了波尔津,怕不是说笑?这么个小子,怎会是波尔津对手?」
「瞧波尔特族长那身板,能装他两个半!光看体型就赢定了。」
「等着瞧吧,一会儿就露馅了,看阿不力怎么圆谎!」
众人低声议论,目光却紧锁校场,谁都不愿错过这场较量。
波尔特死死盯着不远处的青年,恨意如霜:
「不管你是不是杀我弟弟的凶手,既然敢来,就该想过代价今日我要为他报仇!」
想起弟弟与他并肩壮大部族的岁月,若无弟弟,他成不了青藏一带的霸主之一。
弟弟被明军所杀,听闻明朝十五万大军压境,他不敢妄动——部落抵挡不住。
他不是傻子,方才秦王问他有何打算,他第一反应便是杀了这少年,为弟雪恨。
可若真提出,自己恐怕也活不成。
他并非愚钝之人,十多万明军压境,绝非前来游山玩水。倘若对方当真要对付他,恐怕他连逃跑的机会都未必能有,不知多少人会盘算着取他首级,献给明军。
不过,虽说不能去找明朝小王子寻仇,但向这个声称杀了他弟弟的仇人复仇,却是可以的。
若能将此人斩杀,也算为弟弟报仇雪恨了。
他内心的这番波动,杨平安并不知晓,想来也无意了解。
此刻的杨平安只是随意地跨坐马背之上。
“杀!”
波尔特一声怒吼,随即如猛虎出闸般冲向杨平安。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心悬一线。
五百米、西百米、三百米距离急速缩短。
手持马刀的波尔特甚至能清晰看见对方脸上漠然的神情。
那杆长枪纹丝未动,这青年未免太过轻敌!
竟全然未将他放在眼里!
这般态度,莫说波尔特,就连观战的各族首领都看得心惊肉跳——这青年实在太托大了。双方己不足百米,他竟仍无动作。
难道他当真一心求死?
还是说明朝那位王爷有意让这青年为波尔津殉葬,以求波尔特息怒?
正当众人揣测结局之际,两人己短兵相接。
就在相距仅百米之时,青年突然动了——他猛拉缰绳,战马吃痛奔起,但速度明显不及波尔特的坐骑。
马战较量的是冲击力。骏马疾驰时产生的力量极为惊人。
交锋之时,比拼的正是这股力量。
借助马匹冲势与敌人厮杀。
当甲方战马己冲起,而乙方坐骑尚未启动时,乙方所要承受的,便是甲方与马匹的合力。
这青年显然处于劣势。
不过此刻,观战者们倒也乐得自在,反正免费看戏。无论波尔特斩杀这名汉人小将,还是小将挡住波尔特的攻势,都与他们无关。
轰!
兵器相撞。原本预料中波尔特必胜的局面并未出现。
所有人惊愕地望向战场。
波尔特面色涨红。
而那青年将领脸上仍不见丝毫波澜。
此番波尔特借骑兵之利,竟只与对方战个平手?
不,是波尔特输了?
仅仅一个照面就败下阵来?
这青年将领方才似乎根本未尽全力?
若是早有准备,莫非波尔特甫一交手就会被击落马下?
两骑交错,重新拉开距离。
此刻的波尔特与他人不同——他抚着颤抖的右手,方才交锋时,只觉一股巨力自对方兵刃传来。
那感觉,宛如撞上一头蛮熊!
马刀几乎脱手。
这明将绝不简单,绝对非同寻常。该死的是,方才比拼力气时,对方后发而起且未认真准备,竟就能压制自己。
是自己年老力衰,提不动刀了?
还是对方当真强于自己?
白袍小将依旧静立原地,分毫未动。他望着对方,心中对弟弟被杀一事,己信了七八分。
下一击,自己真能挡住么?
他心底没底了,甚至开始后悔与这青年比试。
人总是这样,未见识对方实力前,狂妄些倒也寻常。
可一旦察觉自己不占理,或是不如人,便开始寻思各种理由与借口,企图扭转结局。
他此刻正是如此。
本为报弟弟之仇,欲令明军也尝尝痛失将领的滋味,却不料眼下自身难保。
此时投降?更是笑话。
他好歹是草原一部族长,若被对方一合击败,日后如何在草原立足?
他不知,正是这一瞬的犹豫,令他做出了悔恨终身的抉择。
再拼一次!他猛抽一鞭战马,冲向杨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