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如墨,浸染着姑孰城高耸的城墙。征西大将军府邸深处,一间不见天日的密室内,只在一张宽大的紫檀木书案上点着一盏孤灯,昏黄的光晕勉强驱散咫尺黑暗,将参军郗超清癯的身影投在冰冷粗糙的石墙上,随烛火微微晃动,更添几分幽秘与压抑。空气凝滞,唯有灯芯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反而衬得这方天地愈发寂静。
心腹“影子“如同从墙壁阴影中剥离出来一般,悄无声息地跪在下方,一身毫无特征的夜行衣完美融入背景。他的声音低沉平稳,不带丝毫情感,每个字却都清晰可闻,带着远从建康带来的丝丝寒意,仿佛不是出自活人之口。
“目标陆昶,现居建康城南清溪门外约二里处,一竹篱环绕之独院。该处远离市井喧嚣,颇为僻静。院墙低矮,可见内中景致,有菜畦少许,葡萄一架,老山茶数株,陈设极其简朴,近乎清苦。“
郗超静坐如松,目光低垂,落在案上一卷尚未展开的帛书上,仿佛在聆听,又仿佛在沉思。倒是会选地方,既避开了城内的纷扰喧嚣,又不至于完全脱离视线。简朴清苦…是真心安于清贫,还是刻意做出来的姿态?默忖,面上却波澜不惊,唯有置于案上、偶尔轻轻敲击桌面的修长手指,显示他正专注地处理着每一条信息。指尖的节奏,便是他思维流转的外显。
“目标作息极规律。每日卯时准起,分毫不差。晨起即于院中慢行片刻,似为醒神,而后入东侧一间以竹篾搭建之书房,晨读两个时辰。属下通过特殊途径,得以窥视其书架及案头书籍,经史子集、兵法政论皆有,但明显有侧重。《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皆有频繁翻阅痕迹,书页边缘批注甚多,字迹清劲有力,见解不凡,非寻常儒生所能及。另《史记》、《汉书》、《战国策》亦为常备,尤重货殖、河渠、平准等志。“
“午后必习字一个时辰。临摹王右军帖,观其废稿,初时形似而神滞,近来笔意渐开,于飘逸中自带一股奇崛风骨,隐约间竟有几分…前朝锺繇的古拙之气,不似寻常模仿。“
“饮食极为粗淡,“影子继续道,语气无波无澜,“一餐不过一粥一菜,罕见荤腥。其炊煮洒扫,皆由一名唤作阿罗的侍女打理。此女约莫十四五岁,据查乃陆家故旧之孤女,父母亡于数年前一场瘟疫,后被陆家收养,与陆昶可谓相依为命。二人举止有度,守礼分明,未见任何逾矩之处。院中亦无其他仆从。所需日常用度,皆由此侍女每隔三五日往长干里市集采买,颇为节俭。“
“其人性情如何?平日可与外界往来?“郗超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平稳,听不出丝毫情绪。他需要更精准地勾勒出目标的轮廓。
“沉静异常,远超其龄。“影子答得干脆,“除必要采买,极少出院门。常于院中负手踱步,或于檐下静观雨落竹叶、云卷云舒,神态之从容专注,仿佛外界风雨喧嚣皆与其无涉。然…“
影子略一停顿,似在筛选最准确的措辞,这让郗超终于抬起眼帘,昏黄灯光下,那双眸子深不见底,如同古井寒潭。“讲。“一个字,简洁而充满压力。
“然其院门门楣之上,悬一副旧木匾,上书”闲看风月静看云,醉揽山河笑青史'。“影子抬头,目光与郗超一触即分,“属下多方查证,走访左邻右舍乃至寻觅陆氏旧仆,旁敲侧击,综合各方零碎信息,皆确认此确为陆昶约三年前亲笔所书。当时其父母新丧未久,其人曾大病一场,卧床近月,几近不治。然愈后不久,便寻来此木,挥毫而成。笔力遒劲磅礴,格局狂放不羁,锋芒尽显,与其平日表现出的沉静内敛之态判若两人。有陆氏老仆曾于酒后提及,昶郎君病愈后,犹如脱胎换骨,言谈举止间时常流露出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洞彻与沉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病之后?性情大变?还写下如此狂言?“郗超眼中掠过一丝极细微的兴味,身体几不可察地微微前倾,“那场病,可曾探得更多线索?病从何来?症候如何?何人所医?“他需要更多碎片来拼凑这幅图景。
“那场病来得突然且凶猛,“影子答,“当时陆家已渐败落,仆从散尽,详情难以细查。有传言说是悲痛过度,又感风寒,一并发作。亦有人窃语或涉阴私之事,然皆无实据。当时延请的郎中也早已离了建康,无从寻访。唯一可知的是,病势极重,然月余后竟奇迹般好转。痊愈后,其人文思、见识乃至心性,皆与病前迥异,门匾之事便是一证。当时曾引来族中些许非议,认为过于狂悖不祥,但因其父母双亡,又大病初愈,终究无人深究。“
“约半月前,“影子的声音再次响起,拉回了郗超的思绪,“目标曾独自前往城西秦淮河畔的'听雨轩'茶楼。属下调阅了茶楼及其周边可能之记录,询问了店家伙计及左近摊贩。综合所得,那日雨中,目标确与一道人模样的老者于二楼临河雅座交谈近一个时辰。据伙计模糊回忆,那道人身着半旧青袍,形貌清癯,具体样貌因当时留意不多,且时隔半月,已记忆不清。只模糊记得其人似乎不太寻常,但说不出所以然。谈话内容无人得知。目标离去时,神色较往日更为凝重。至于其所携何物,伙计并未注意,周边摊贩亦无有价值线索。对此道人之跟脚,属下无能,未能追查出其来历踪迹。观其行事之风,似与道门有关,然又难以归类,颇为隐秘。“
密室中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漫长。郗超缓缓向后靠入椅背,双目微阖,手指无意识地在扶手上轻轻敲击,发出极有规律的轻微嗒嗒声。他在心中反复掂量着这个名字。五,寒门孤子。自题'醉揽山河'之狂言,能论经国济世之策,拒司徒之聘,抗王府之压…如今,竟似还与某些藏于水下的、连西府情报网络都一时难以摸清底细的隐秘道门势力有所牵扯。大病之后,脱胎换骨…是得了什么逆天机缘,还是…本就是某些势力精心培养、如今推上前台的棋子?
他重新审视王彪之那封借刀杀人的信。恐怕你也不知道这水有多深吧?若此子背后真站着某支隐秘的道门力量,那其价值…可就不仅仅是'搅局'那么简单了。民间的影响力,尤其是那些传承悠久的隐逸支派所掌握的资源和人脉,是任何有志于天下的势力都无法忽视的。
良久,他挥了挥手,动作轻缓而肯定,带着谋主决断后的沉稳。影子不再多言一句,身形如同融入地面般,悄无声息地退入后方黑暗,仿佛从未出现过。
密室内重归彻底的寂静。郗超独自对着那跳动的、将熄未熄的烛火,良久,唇角缓缓扬起一丝极淡却深邃的弧度。那并非简单的微笑,而是一种洞悉局势、找到关键棋子后的冷静算计。
他缓缓铺开一张质地细腻的桑皮纸,取过一支狼毫笔,在砚台中徐徐蘸饱了墨。笔尖悬于纸上片刻,终于落下,字迹端正严谨,条分缕析地将方才所得情报一一录下,不增不减,客观冷静。然而在那平稳的笔迹之下,某种新的、更为复杂的盘算正如这姑孰城外的长江暗流般,在这位顶尖谋士的心底悄然涌动、汇聚。
这枚意外的棋子,其背后的丝线似乎牵扯得比预想更远。郗超心想,暂时不按王彪之的剧本走,反而能引出更多有趣的东西。建康的那潭水,是时候该搅动得更浑一些了。重新评估,并亲自为陆昶设计一场真正的“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