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如今全国所有的汉村都设有杂货铺,一半的土着大村落也安排了杂货铺,各县的百货商店也都已开张·——”
二十七八岁的邓纶,低眉顺眼,轻声叙述着内务局的工作。
他手中虽无纸张,却能条理清淅地一一汇报,显然早已成竹在胸。
半个月前,他接替前任内务局局长徐顺东,成为魏王的心腹。前任徐顺东,则转任内务府主事,负责管理码头与地产。
邓纶能获此重任,原因诸多。他拥有童生身份,具备极强的记忆能力,为人还细心稳重。
不过,他心里明白,自己的乡党身份才是关键,那一口纯正的嘉应话,乃是他立足的根本。
在内务局、侨联司、军情局这几个机构中,权力最大的当属军情局,然而最让魏王信任与亲近的,却是内务局。
邓纶正低声陈述着,突然被魏王打断:“给杂货铺与百货商店补给,每个月需要安排几次船队?”
这里所说的“几次”,指的是运输船队的次数。
为了保障这些店铺的物资供应,满足国内日常所需,内务局专门养着一批商船,大的有千来吨,小的也有两三百吨,数量共计五六十艘,总吨位约五千吨左右。
“每月前往半岛五次,去大清一次。如今越南局势平稳,去越南的频次也增加了。”邓纶轻声回答:
“运输的物资包括油、米、瓷、陶、茶具、文房四宝等,其中大米占比最大,约达七成,按照洋人的计量方式,大概是两万吨左右,换算过来约莫三十万石。”
说着,他略微尤豫了一下,继续说道:“如今民间种植粮食的人越来越少,就连移民们为了更快偿还贷款,也纷纷改种甘蔗、棕榈树、胡椒——
要说对民间信息的掌握程度,朝廷远远不及内务局。
一个个杂货铺,宛如一个个信息站,将各类消息源源不断地汇报到新京。
“大概占了耕地的几成呢?”
“差不多三四成!”邓纶叹息道,“石隆、古晋、河东、林梦、新业、新农这六府,有七八成的土地都在种植经济作物。只有西婆罗洲,还有大部分人种粮食,但据臣所知,那里的百姓也开始改种其他作物了!”
徐炜听闻,轻轻叹了口气:“看来,等到明年,进口的粮食将会越来越多了。”
邓纶此时忍不住说道:“陛下,民以食为天,若是粮食不能实现自给,恐怕对朝廷不利。”
听到他的话,徐炜饶有兴致地问道:“哦,你说说该怎么做!”
“臣妄言!”邓纶猛地回过神,立刻跪下。
“起来吧!”徐炜笑着摇摇头,传统的读书人就是这样,动不动就下跪,“我让你说说想法,
说错了也无妨!”
邓纶这才镇定下来,起身拱手道:“臣以为,可以双管齐下。首先,朝廷下令,要求每户必须种植五亩粮食,违者予以重罚,以此保障粮食自给。其二,便是提高收粮价格!”
见魏王仍在认真倾听,邓纶心中稍感宽慰,接着说道:“如今市面上一石粮售价五角钱,收购价为四角,可酌情提高至四角五,以此鼓励百姓种粮!”
说完,他便眼巴巴地等待着魏王的反应。
徐炜看了他一眼,轻笑道:“这两点建议还算不错,但却不合时宜。
百姓们追求钱财,我们强行要求他们种粮,这是逆势而为。
且不说官府的执行力如何,如此做法还会伤了百姓的心。百姓就如同大江大河,只能加以引导,不可强行堵塞。
至于提高收粮价嘛,可以先试行看看。”
徐炜对内务局的期望,从来就不是赚大钱,只求其能自给自足即可,毕竟它主要的作用是为自已监控民间,把控乡村经济。
例如,之前的营销点,如今的杂货铺,只要稍微提高点菠萝的收购价格,立马就能掀起种菠萝的热潮。
只要价格差距不大,百姓们还是愿意将农产品卖给杂货铺的,毕竟没钱的时候还可以用粮食或其他东西抵用。
对普通农民来说,钱最重要的用途还是交税,自然是多多益善。
“陛下英明!”虽然不太理解魏王的意图,但邓纶还是点头恭维。
见他言不由衷,徐炜也懒得解释。毕竟,这民间种植经济作物的风潮,本就是他有意挑起的,
又怎会无端去打压呢?
粮食短缺,在他看来更不是问题,
他早已囤积了百万石粮食作为储备,魏国土地一年三熟,只要扛过三四个月,粮食就能成熟一批,缓解短缺状况。
而且,他还有自己的小心思。打算将婆罗洲发展为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地区,等日后迁都半岛,粮食就需依赖半岛的湄公河三角洲。
如此一来,婆罗洲粮食无法自给,自然会在经济上更加依赖中南半岛。
这样既能增加朝廷税收,让民间富裕,又能在政治上加强对婆罗洲的控制,可谓一举两得。
邓纶满心疑惑地离去,临行前还领了一个任务:统计甘蔗、胡椒、棕榈树、菠萝等经济作物的具体种植面积。
待他走后,徐炜悠然地来到后宫。庶长子徐干鄞正迈着小短腿,在草地上欢快地乱跑着。
孩子年岁尚小,面容还未长开,有着一副典型的汉人面孔。
艾莉丝、索菲亚姐妹则在一旁照看,一边在遮阳伞下悠闲地看着书。
“爹,爹一一”小短腿十分可爱,几乎是一蹦一跳地跑过来,紧紧抱住徐炜的腿不松手。
小家伙穿着小短褂、开裆裤,小雀儿时不时探出头来,圆圆的脸蛋白嫩无比,一看就是营养充足。
徐炜笑着抱起儿子,心中满是欢喜。别人或许不喜欢这个混血儿,但他却疼爱有加。
“小雀儿乖不乖呀?”
“乖,乖!”小人儿奶声奶气地喊着,然后像只小猪似的,在他怀中扭来扭去,想要下地玩耍这小家伙谁都抱不住。
见此情形,徐炜只好将他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