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我就是列强 > 第116章 梳理官制

第116章 梳理官制(1 / 1)

“警察,其实就相当于治安官。”哈恩见众人疑惑,赶忙解释道:

“除了镇压叛乱这类重大案件,其他诸如日常治安琐事,都由警察负责处置。而且,他们作为地方官的得力助手,通常会配备枪支,对付那些闹事的暴民,效果极佳。”

身为英国人,他对苏格兰场的警察体系极为熟悉,自然觉得有义务为众人详细介绍

早在1800年,格拉斯哥市便出现了第一支职业警察队伍,此后,各地纷纷效仿设立警察机构。

紧接着在1856年,英国议会更是要求各郡都要设立警察局,专门处理治安相关事务。

欧洲其他国家见状,也纷纷将警察职业化,使其成为政府维护治安的重要暴力机构。

“容臣冒味直言!”内政部尚书周大通拱手说道:“如今各县已然设有衙役、捕快,为何还要另行设立警察呢?这岂不是多此一举?”

“这个问题问得好!”徐炜神色认真地回应道。

“各县设有三班衙役,分别是快班(类似达警)、皂班(类似刑警)、壮班(类似武警),其中与警察职能较为相近的是皂班。”

“然而,皂班往往只听从官府指令,时常欺上瞒下,导致冤案、悬案、错案层出不穷。

想必大家都是从大清而来,对衙门里的这些情况再清楚不过。”

“我之所以要设立警察部,就是希望判案、审案能够更加专业化,实现独立办案、公平审案,

让地方衙门从繁杂的断案事务中解脱出来。

说白了,设立警察这一举措,是要让律法执行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地方政府,既能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同时也能削弱地方权力。

“既然如此,那为何不归入律法部(原最高法院)呢?”周大通眉头紧皱,继续问道:

“毕竟律法部负责制定法律,警察负责执行法律,二者结合似乎顺理成章。”

律法部在中央的主要职责,是制定魏国的各类法律,或者配合魏王及朝廷,在参考英国和大清法律的基础上,进行删减修改,以适应魏国国情。

比如婚姻法,英国只承认一夫一妻制,而魏国却承认一妻多妾制,并且制定法律保护妾生子的权益。

具体规定为:嫡子继承一半家产及爵位、名誉,庶子平分另一半家产。

当然,若有遗瞩,则以遗嘱为准。

同时,在休妻休妾方面,魏国又参考英国法律,要求男方给予女方一定的家产,保障其生活不至于无以为继。

而这,在大清是难以想象的,

象这样中西合璧的法律,在魏国还有很多,难以一一枚举,但却是魏国发展所急需的,

由此可见,律法部肩负的责任重大且深远。

担任律法部尚书的乃是原兴汉军的军法官法子肠。

其生得一张国字脸,天生自带正气。

法子肠本是江南典型的破落秀才,因战乱而一无所有,无奈之下被徐炜招揽入军。

起初,其负责掌管文书工作,后来徐炜发现他做事一丝不苟,且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于是将他提拔为军法官,之后又升任律法部尚书。

“并非如此!”法子肠听到周大通的提议,直接摇头否定。

“制定法律与执行法律,这完全是两回事。徜若将二者混为一谈,律法部的权力将会大得惊人,如此一来,权力就会失去平衡,这是万万不妥的。”

见法子肠主动推辞,众人也不再多说什么,警察部便这样顺势成立了。

经过众人一番推举,大家觉得原律法部左侍郎纪子穆是担任警察部尚书的合适人选。

一来,他能文能武,出身童生,又有三四年的从军经历,资历颇深。

二来,这人性子耿直,为人正派,是众人公认的品行端正之人。让纪子穆担任警察部尚书,可谓恰到好处。

“那就纪子穆吧!”这个提议正中徐炜下怀,他当即点头应允。

接着,众人又开始商讨警察招募问题,

大家一致认为,可以一边从民间招募品行良善的子弟,另一边从军中挑选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兵添加。

在机构设置上,县设立警察科,府设立警察处,中央则为警察部,形成层层监督的体系。

地方警察既要接受县里的指导,也要听从上级警察部门的指示,属于双重领导模式,目的就是为了确保警察的半独立地位。

“大王,警察的培训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哈恩赶忙提醒道。

“他们不仅要熟悉魏律,还得身手矫健,识字明理,身体健康,并且要会使用枪支。”

这几个条件,可比当兵的要求高多了。

“没错,确实得建一座警察学校,专门对他们进行培训才行!”徐炜深表赞同地点点头。

随后,众人又讨论起警察的编制和待遇问题,

按照规划,每个县的警察数量在二十到三十人之间,新京和古晋则配备五十人。

警察的官阶设置为,普通警察从九品,小队长正九品,副科长从八品,正科长正八品。

曾柏不禁感叹道:“如此一来,每个县每年得多支出数千块银龙的费用啊。”

魏国的官员俸禄已经从白银转换为银圆,从九品的年禄为八十块银圆,相当于四十两白银。

在魏国来说,这样的收入算是颇为舒适了。但对于县衙而言,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财政负担。

徐炜略微思索了一番,考虑到各县财政状况参差不齐,便说道:“费用由中央和地方各承担一半,省得到时候连警察的俸禄都拖欠。”

魏国共有十七个县,平均每个县按三十名警察计算,那就有五百多个警察,平均下来每五百人就有一名警察,这配置在当时来说算是相当高了。

莫名地,徐炜想起了昨天遇到的那个叫武都的乡长,于是接着说道:

“如今各县城人口相对较少,乡下人口居多,每个乡可以派驻一名警察,负责维护乡下的治安“另外,将各乡长的品阶从九品提升为八品,与各科同级。”

“这——”几位阁老一听,面露难色,尤其是曾柏,心里直犯愁,这又得多支出一大笔钱啊!

“民众奸猾,宗族势大,非强权难以治之!”徐炜简洁明了地解释道。

接下来,徐炜也没闲着,与众多大臣一起梳理魏国的官制。

魏国效仿明清官制,县一级设立九科,与中央类似,但又存在一些差异。

除了警察科外,还有财政科、民政科、农林科、守备科(负责守备营)、宗教科、教育科、诉讼科,以及负责秘书和行政事务的公务科,总计九科。

至于乡一级,在县的基础上缩减了守备股、宗教股、农林股,增添了警察股,合计有七股。

一县的行政编制,大概在两百人左右,算得上合适。

府一级,在县的九科基础上,又增设了一个督察科,负责对各县、各处进行审查监督,总共十处。

毕竟府一级衙门不直接处理具体事务,主要职责就是监督。

府之上不设省,而是设立九衙。在增添警察部之后,徐炜认为必须要有一个类似“御史台”的机构来反贪污。

于是,在众大臣们的忧虑中,又设立了反贪总局,挂在内阁之下,而实际上则由他一人掌控。

“虽然官制已经明确,但官员升迁的梯次却不尽合理!”徐炜神情严肃地说道。

“官者,牧民也,对其须得赏能罚恶,公平公正,不然民众可就难了。”

“县之各科的品级为正八品,比县官低一品两阶。

而到了府衙,知府为正五品,各处则为正七品。

如此一来,各科长想要升迁,只能从科到处,再到司,难道吏永远只能是吏吗?这谈何公平?”

“这”众大臣面面相,不知如何作答。

曾柏只能硬着头皮说道:“大王,这是历代传承下来的规矩啊。”

“自古以来的规矩就一定是对的吗?”徐炜沉声说道。

明清的进士,尤其是庶吉士,可谓是快车道,根本就不沾地方。

拿清朝唯一配享太庙张廷玉举例,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考中进士,四十二年入值南书房,

之后历任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

再之后,就是礼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再到雍正朝成为军机大臣。

一点地方没挨,直接在京城升官。

这合理吗?一点也不合理。

宰相必起于地方,这是徐炜奉为圭泉的真理。

所以,他直接道:

“将各处的品级提升为正六品,中央部门的各司提升为正四品。”

“官吏合流是大势所趋,我们要让官员们能够按部就班地升迁,一步步向上发展。”

于是,在徐炜的强力推动下,魏国官员的升迁之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例如,普通读书人参加国考,一经录取,便授予从七品官衔,先在各部实习三到六个月。

之后,下放到各县担任县丞,一年期满后即授予正七品知县。

每年进行一次考核,两年进行一次总考评,如果考评结果为优,则升任从六品,即府衙十处的副处长。

其升迁路径大致为:一年从七品县丞—一七品知县一一从五品府丞一一五品知府一一从四品副司长一一正四品司长,然后便是左右侍郎、尚书、内阁大臣。

至于省考,考生直接下放到县,担任正九品科员文吏,每三年进行一次考评。

国考生比省考生起点高,多了三到四阶,且考评时间从三年缩短至两年,二者的前途截然不同当然,两者的升迁之路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起点不同,一个按官员培养,一个按吏员培养,

所享有的资源差异较大。

“那,陛下,不知我魏国国考定在何时?”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天命阴阳师,请叫我阴司大人! 我在异界剖邪神 开局召唤蕾姆,在海贼靠扬名变强 叶凡唐若雪医婿 赶海:海岛小渔女每天万斤大海货 三国:从山贼到天下之主 哥布林,从刀剑砍到枪炮 重整山河,从穿成宋钦宗开始 北洋钢铁军魂 勾人妖精绑定了生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