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和萧处楠穿越到了东汉。
如果时间和萧处楠穿越到了东汉,他们将会进入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气息的时代。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是汉朝的后半段,由光武帝刘秀建立,定都洛阳。以下是他们可能会遇到的一些情况:
如果他们想要更好地融入这个时代,他们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习俗、礼仪和法律,同时也要注意安全,因为那是一个医学和科技水平与现代相比有很大差距的时代。
东汉时期人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具有以下特点:
总的来说,东汉时期的人们生活较为丰富,社会经济和文化都有显着的发展。
东汉时期的科技发明对现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些科技发明不仅在当时推动了社会进步,而且对后世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许多现代技术和发明都是建立在古代发明的基础之上的。
东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对现代医疗体系和治疗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东汉时期的医学成就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现代的医疗体系、治疗方法、药物研发、以及医疗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如果在东汉时期时间和萧处楠想要进行科技发明,他们可能会面临以下挑战: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东汉时期也有许多科技成就,如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九章算术》的编纂、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的贡献等。如果他们能够结合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社会环境,发挥创造力和智慧,也有可能做出重要的科技发明。
在现代进行科技发明,可以利用的优势包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面临的挑战包括:
综上所述,现代科技发明者可以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同时需要应对多方面的挑战。
在现代科技发明中,平衡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在保护创新者权益的同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东汉时期的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总的来说,东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管理水平和农业经济都有了显着的进步和发展,为后世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的农业技术取得了显着进步,对现代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进步不仅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后世的农业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的手工业在技术和规模上都取得了显着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手工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求,也对后世的工艺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汉时期的建筑业在技术和规模上都取得了显着的进步,具有以下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东汉时期建筑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发展。
东汉时期的商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显着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推动了东汉时期商业的发展,也为后世的商业和贸易活动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的货币系统主要基于五铢钱制度。五铢钱是东汉时期最主要的货币形式,它继承自西汉,并继续作为官方流通货币使用。以下是东汉时期货币系统的几个显着特点:
东汉时期的货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贬值和私铸等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逐渐加剧,最终导致了货币系统的崩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末年政治和经济的动荡。
东汉时期货币系统崩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注:摘自百度百科:
东汉(25年—220年),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
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宗室刘秀趁势而起,并延续“汉”为国号,定都洛阳,史称东汉。然后消灭各地军阀,统一天下,设立台阁制、推行度田令加强中央集权,开创光武中兴。明章二帝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史称明章之治。汉和帝时期击败贵霜帝国, [205]迫使匈奴西迁,复收西域, [204]通使罗马,实现中国与欧洲首次直接交往, [227]国力到达顶峰,史称永元之隆。中后期权归女主,六后临朝。邓太后以女君之名亲政, [198]推行一系列改革,复平天下,史称“和熹盛东汉”汉安帝亲政后朝政腐败,国势倾颓;汉顺帝推行阳嘉新制,中兴东汉; [214]桓灵二帝兴起党锢之祸,引发黄巾起义,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平叛,导致地方豪强拥兵自重。,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 [8-9],揭开了军阀混战的序幕。董卓被杀后,汉献帝东归洛阳 [13],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220年,曹丕篡汉,东汉覆灭,进入三国时期。
东汉沿用西汉制度并进行调整,以适应当时社会状况,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远超过了西汉时期的水平。在此期间,佛教传入中国,道教诞生,汉服定型 [250],夜市兴起 [249],蔡伦改进造纸术,邓绥开创男女同校的先河, [240]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许慎着成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228]汉顺帝开辟科举制的萌芽, [241]印刷术雏形拓印问世 [253],史学家司马光评价道:“自(夏商周)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
相关星图
查看更多
东汉历任皇帝
共14个词条1054万阅读
刘秀
东汉第一位皇帝
刘庄
东汉第二位皇帝
刘炟
东汉第三位皇帝
刘肇
东汉第四位皇帝
东汉太常
共4个词条5647阅读
皇甫嵩
皇甫嵩(?—195年),字义真,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人。名将皇甫规之侄,雁门太守皇甫节之子,中国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的重要将领。皇甫嵩少时好诗书,习弓马。汉灵帝时被征为议郎,迁任北地太守。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后,灵帝令其为左中郎将、持节,前往颍川郡镇压黄巾军波才部,后击退波才,封都乡侯。十月,奉命北上,领军与张梁激战于广宗(今河北威县东)。次月,又击杀张宝于下曲阳(今河北晋州市),升左车骑将军,兼冀州牧,封槐里侯。中平二年(185年),被宦官诬告,罢左车骑将军。中平五年(188年),出任左将军,与所督前将军董卓合兵往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专权,任命皇甫嵩为城门校尉。皇甫嵩至京师,董卓立即下令将其逮捕,欲杀之。因众人求情,改任议郎、御史中丞。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诛,皇甫嵩任征西将军,继为车骑将军、太尉、光禄大夫、太常。兴平二年(195年),皇甫嵩病卒。皇甫嵩一生为人爱慎尽勤,先后上表陈谏有补益者五百余事,皆手书,毁草稿,不宣于外。又不置亲信下士,门无留客,时人皆称其忠贤廉明。其身经灵、少、献三帝,始终忠于朝廷,屡建战功,平乱维稳。虽多次被诬陷,但刚直不阿,不参与党锢,还谏言赦免。忧国扶民,德布天下,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赵岐
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县(今陕西咸阳)人。东汉末年官员、经学家、画家。初名嘉,字台卿,后因避难而改名。赵岐年少时即有才艺。汉桓帝时因得罪宦官而逃至北海卖饼,被孙嵩救至家中,藏于复壁内数年,后被赦出。延熹九年(166年),应司徒胡广辟命。后拜并州刺史,又因党锢遭禁十余年。光和七年(184年),拜议郎。累迁敦煌太守,赴任途中遭劫持,经诡辩才幸免于难,辗转返回长安。汉献帝迁都长安时,再拜赵岐为议郎,不久迁太仆。李傕、郭汜掌权时,命赵岐与太傅马日磾出使关东。献帝东迁时,他又说服刘表助董承修理宫殿,于是留在荆州,被朝廷拜为太常。建安六年(201年),赵岐去世,享年九十余岁。赵岐善画,《历代名画记》提及他曾自画四贤像于自己的墓中。赵岐对《孟子》研究颇深,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十三经注疏》中《孟子注疏》的注本即是赵岐所作。(概述内图片来源:《古圣贤像传略》)
任恺
任恺,东汉太常。
张奂
张奂(104-181年),字然明,又名张焕。敦煌渊泉今甘肃省瓜州县)人,后以功移籍弘农郡(今河南灵宝),书法家张芝的父亲。中国东汉经学家、军事家、文学家,“凉州三明”之一。早年师从太尉朱宠,研习《欧阳尚书》,自行删减《牟氏章句》。汉桓帝时,举贤良出身,对策第一,授议郎,历任安定都尉、武威太守、度辽将军、护匈奴中郎将等职。多次赢得对外战争,招抚外族,促进边境和平,功勋卓着。汉灵帝即位,迁大司农,受到宦官集团利用,讨伐大将军窦武。事后,上疏为窦武等人申冤。累迁太常卿,辞官归乡,授课着书,不再出仕。光和四年(181年),张奂去世,时年七十八。
东汉末年美女
共13个词条119万阅读
大乔
孙策之妻
小乔
周瑜之妻
冯方女
袁术之妻
文昭甄皇后
曹丕之妻
历史事件—东汉统一战争相关人物
共38个词条49万阅读
刘秀
刘秀(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今湖北枣阳市,一说河南南阳县),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东汉开国皇帝(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刘秀“美须眉”,早年入太学学习。新莽末年,爆发赤眉、绿林起义。地皇三年(22年),刘秀在宛城起兵反莽。次年二月绿林军建立更始政权,刘秀被更始帝任命为太常、偏将军。同年六月,王莽军围绿林军于昆阳,刘秀突围调集援兵,与城内义军合击,歼灭王莽军主力,取得了昆阳之战的胜利。其兄刘演被更始帝杀害后,刘秀隐忍伪装,被更始帝封为萧王,派往河北,镇压并收编铜马等起义军,势力大增,有“铜马帝”之称。25年6月,与更始帝决裂,称帝于鄗,重建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先后削平青州张步、渔阳彭宠、天水隗嚣、益州公孙述等豪强割据武装,重新统一中国。57年二月,刘秀驾崩,享年六十三岁,谥号光武,庙号世祖,葬于原陵。刘秀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推行度田令,打击地方豪强,缓解土地兼并;设立台阁制,强化皇权,成为三省六部制的雏形;改革监察制度,罢州牧,置刺史,强化中央集权;外交上,接见日本使臣并将汉字传入日本,平定越南征侧女王独立运动。在位期间安定民生,复苏经济,轻徭薄赋,勤政爱民,倡行节俭,开创了“光武中兴”的治世。历代史家对其多有称赞,如王夫之称“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毛泽东称之为“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
邓禹
樊崇
樊崇(?—27年),字细君,琅邪(今山东诸城)人。西汉末年着名农民起义领袖、赤眉军首领。英勇善战,富有谋略,曾发动农民起义,为推翻新莽王朝做出巨大贡献。拥戴刘盆子即位,拜为御史大夫,但其本身文化浅薄。赤眉占据长安期间,长安城一度陷入混乱。建武三年,联合赤眉军首领逢安等再度起义,兵败被刘秀部将所杀。
耿弇
东汉六位临朝称制的皇太后
共6个词条28万阅读
章德窦皇后
章德窦皇后(?—97年),史佚其名,世称窦章德、章德太后。右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汉章帝刘炟的皇后,东汉“六后临朝”中第一位临朝称制的皇太后。光武帝皇后郭圣通的曾外孙女,大司空窦融曾孙女,母为东海王刘强之女沘阳公主。建初二年(77年),选入掖庭,成为汉章帝刘炟的妃嫔,史称“进止有序,风容甚盛”,次年(78年)立为皇后。马太后崩逝后,窦皇后与母亲沘阳公主合谋除掉了宋贵人姊妹、废黜了皇太子刘庆,改立自己的养子刘肇为太子。而后又谮杀刘肇生母梁贵人,并将其父梁竦拷打致死,继而流放梁氏满门,监禁汉章帝的姑母舞阴长公主,贬黜马太后戚族,同时肃清后宫,使宫中无人知晓刘肇生母,为日后窦氏专权扫清了障碍。刘肇即位后,窦氏被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开启了东汉太后主政、“六后临朝”与外戚专权的先河,史称“窦氏专权”。她尊崇母亲沘阳长公主,重用自己的兄弟、外曾祖母郭圣通的族人以及闺蜜邓夫人;经济上,废除盐铁官营制度;军事上,派窦宪攻打北匈奴,大破之,成就了“勒石燕然”的战功,收服了伊吾领土并在其地设立“护匈奴中郎将”统辖北匈奴;又任用邓训击溃西羌,助推东汉王朝达到鼎盛时期“永元之隆”。然而她纵容外戚,导致窦氏外戚专权,最后被汉和帝诛灭,窦家为官者皆被罢黜,其本人也被软禁内宫。永元八年(96年)底,窦氏所居的南宫失火,次年(97年)去世,与汉章帝合葬于敬陵,谥号“章德皇后”。
邓绥
阎姬
阎姬(?,河南荥阳人。东汉时期汉安帝刘祜的皇后,步兵校尉阎章孙女,长水校尉阎畅之女,东汉“六后临朝”中的第三位临朝称制的皇太后。阎姬颇有才华和姿色,元初元年(114年)入宫,得到汉安帝的宠爱,册封为贵人。元初二年(115年),册立为皇后,专宠妒忌,鸩杀皇子刘保的生母李氏。延光三年(124年)构陷太子刘保,使之被废为济阴王。延光四年(125年),汉安帝驾崩,阎姬成为皇太后,为了久专国政,拥立北乡侯刘懿即位,临朝称制。阎姬临朝期间,处死大将军耿宝、宦官樊丰、虎贲中郎将谢恽、侍中周广等奸臣,流放专权乱政的汉安帝乳母王圣及其女儿伯荣、王永,结束了汉安帝亲政以来“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的局面,继而起用忠直之士来历、提拔并重用阎氏族人。不久,刘懿驾崩,济阴王刘保的乳母宋娥联合中黄门孙程发动“西钟政变”,诛杀阎太后手下的宦官集团,拥立刘保为帝。阎太后得知后,发动“夺宫之变”,派兵捕杀汉顺帝刘保,结果兵败,阎氏外戚及其党羽皆被诛杀,阎姬被迁往离宫居住。永建元年(126年),去世,谥号为思,史称安思皇后,陪葬于恭陵。
梁妠
梁妠(116年-150年4月6日),一说生于106年,安定郡乌氏县(今宁夏泾源县)人。汉顺帝刘保的皇后,大将军梁商之女,东汉“六后临朝”中第四位临朝称制的皇太后,有贤后之称。梁妠聪明贤惠,善做女红,精通经史。十三岁入宫,被封为贵人。阳嘉元年(132年),被立为皇后。建康元年(144年),汉顺帝驾崩,梁妠成为太后,先后拥立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三度临朝称制。梁妠临朝期间,夙夜勤劳,拔用忠良,重用李固、杜乔等贤臣,驱逐宦官,推崇节俭,严惩贪污,兴办教育,使洛阳太学达到3万余生,创下两汉最高纪录。军事上,剿灭“黄帝”马勉与“黑帝”华孟等江淮大盗,讨平西羌、鲜卑及日南蛮夷,使得“海内肃然,宗庙安宁”。外交上,接纳亚美尼亚国王安世高驻华。然而梁妠不能裁抑亲戚,致使兄长大将军梁冀专权暴滥,妹妹皇后梁女莹恣极奢靡,后又诛杀贤相李固、宠溺宦官(有争议),导致天下失望。和平元年(150年),还政于汉桓帝,同年去世,时年三十五(一说四十五)岁,谥号顺烈皇后,与汉顺帝合葬于宪陵。概述图片来源:
共4个词条68万阅读
西汉
西汉(公元前202年—8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中央王朝,汉高祖刘邦所建,传十一代十二帝,历时210年,史称为“前汉”,亦有“西京”之称。刘邦和项羽在反秦斗争中,分别发展了各自军事力量。秦亡后,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击败项羽,最终建立西汉,初定都洛阳,后迁长安。汉初吸收秦亡教训,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国策,文景二帝劝课农桑,减省租赋,削弱诸侯王势力,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空前繁荣,全国户口有所增长,史称文景之治。汉武帝继位后,推行推恩令、中朝、刺史、盐铁官营等加强中央集权,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对外开拓朝鲜、南据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奠定汉地基本范围,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西汉出现强盛局面。汉昭帝继位后,霍光辅政,息兵养民,恢复汉朝国力。汉宣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对内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国力极盛,史称昭宣中兴。汉元帝即位后,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西汉开始走向衰败。8年,王莽废除孺子婴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汉承秦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国制,后又有刺史制度,而此时牛耕和铁器普遍流行。西汉时期诸夏人民的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中国人和汉人划上了等号。同时也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文学、史学、艺术和科技等领域的成就辉煌灿烂,随着丝绸之路,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新朝
玄汉
更始政权(23年3月—25年10月)是中国历史上承新朝下启东汉的过渡政权。新末天下揭竿而起,地皇四年(23年)二月,刘玄在南阳淯水之滨被拥立为帝,复国号汉,定都宛城,改元更始,名义上恢复了汉朝统治,光复了西汉末年疆域的绝大部分地区。更始元年(23年)十月,迁都洛阳。更始二年(24年)二月,迁都长安后,朝政日益腐败,地方豪强拥兵自重。更始三年(25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逃出长安,十月被迫投降,被封长沙王,随后被杀,更始政权覆灭。更始政权在即将形成的新的统一王朝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参与了对旧王朝的否定;一方面,又推动了新的统一王朝的建立。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宗室刘秀趁势而起,并延续“汉”为国号,定都洛阳,史称东汉。然后消灭各地军阀,统一天下,设立台阁制、推行度田令加强中央集权,开创光武中兴。明章二帝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史称明章之治。汉和帝时期击败贵霜帝国,迫使匈奴西迁,复收西域,通使罗马,实现中国与欧洲首次直接交往,国力到达顶峰,史称永元之隆。中后期权归女主,六后临朝。邓太后以女君之名亲政,推行一系列改革,复平天下,史称“和熹盛东汉”;汉安帝亲政后朝政腐败,国势倾颓;汉顺帝推行阳嘉新制,中兴东汉;桓灵二帝兴起党锢之祸,引发黄巾起义,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平叛,导致地方豪强拥兵自重。190年,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揭开了军阀混战的序幕。董卓被杀后,汉献帝东归洛阳,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220年,曹丕篡汉,东汉覆灭,进入三国时期。东汉沿用西汉制度并进行调整,以适应当时社会状况,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远超过了西汉时期的水平。在此期间,佛教传入中国,道教诞生,汉服定型,夜市兴起,蔡伦改进造纸术,邓绥开创男女同校的先河,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许慎着成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汉顺帝开辟科举制的萌芽,印刷术雏形拓印问世,史学家司马光评价道:“自(夏商周)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
东汉驸马
共25个词条28万阅读
邓晨
妻子:新野长公主刘元
李通
妻子:宁平公主刘伯姬
梁松
妻子:舞阳公主刘义王
窦固
妻子:涅阳公主刘中礼
中文名
东汉
外文名
the han dynasty
别 名
时间范围
25年 至 220年
货 币
汉五铢
人口数量
主要民族
汉族
开国皇帝
汉光武帝刘秀
末代皇帝
汉献帝刘协
都 城
洛阳(25-190年)、长安(190-195年)、许昌(196-220年) [182] [208] [222]
主要帝王
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汉顺帝
政治体制
台阁制
选官制度
土地政策
度田令
目录
1国号
2历史
?新末大乱
?东汉开国
?光武中兴
?明章之治
?永元之隆
?和熹盛治
?安帝中衰
?汉顺中兴
?梁氏专权
?桓灵党锢
?战乱灭亡
3疆域
?范围
?行政区划
?地方官制
4政治
?三公九卿
?尚书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