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巨鳄智力的新认知,团队精心设计了一个“三重诱捕计划”。高战在作战地图上划出三个关键点:保山水库入口、下游暗道出口、以及两者之间的回水湾。
“它们展现出智慧,但也会因此产生思维定式。”李雯教授分析道,“我们利用它们对水库的战略意图,设下连环陷阱。”
第一重陷阱:水库边的“盛宴”。
科研团队连夜配制了混合特定信息素的饵料,模拟出受伤大型动物的气味。同时在水库入口水下布置了加强型合金网,网口连接高压电击装置。
“阿尔法”如期而至。监测屏幕前,所有人屏息凝神。巨鳄在饵料前徘徊良久,似乎在进行风险评估。就在它即将触网的那一刻——
它突然用尾巴扫起一块巨石,精准砸向电网控制箱。火花西溅中,第一重陷阱宣告失效。
第二重陷阱:回水湾的“声波迷宫”。
当“阿尔法”继续前进时,布置在回水湾的十二个声波发射器同时启动,形成干扰阵列。理论上,这种不规则声波会迫使目标沿预设路径逃离。
然而巨鳄的反应出人意料。它没有逃离,而是沉入水底,用颚部撞击河床产生强烈震动。共振效应使多个声波设备失灵,声波迷宫出现缺口。
“它在进行声波反制!”声学专家惊呼,“这需要精确计算共振频率!”
第三重陷阱:暗道的“请君入瓮”。
按照计划,当“阿尔法”被声波驱赶至暗道区域时,“贝塔”应该会从暗道出现接应。这时埋伏在两侧的特种小队将同时出击,用特制麻醉镖实施抓捕。
但现实是:暗道出口毫无动静。而当小队试图包抄“阿尔法”时,后方突然传来巨响——
“贝塔”从他们身后百米处的新挖掘洞口破水而出!原来它早己暗中拓宽了另一条备用通道。
埋伏变成了反包围。
两支巨鳄形成夹击之势,将特种小队困在河滩狭窄地带。幸亏赵刚当机立断,指挥队员发射烟雾弹,借助暴雨后未散的雾气才勉强突围。
“它们不仅识破了每个陷阱,”陈岩复盘时发现更可怕的事实,“还利用我们的陷阱作为诱饵,反过来设计我们。”
监测记录显示,当“阿尔法”接近水库时,“贝塔”其实早己潜伏在埋伏圈外围观察。它甚至有意触发了一个次要的监测设备,让团队误判它的位置。
最令人沮丧的发现来自事后分析。
在清理战场时,技术团队发现“阿尔法”在饵料区留下了一个特殊的标记:用石头摆出的图案,竟与傈僳古经中“愚蠢”的符号惊人相似。
“它们在嘲笑我们。”刀岩罕辨认出符号后苦笑,“族里传说,水龙爷会评价人类的智慧。这个符号通常用来标记失礼的客人。”
这次失败带来沉重打击,但也促成重要转变。
深夜的总结会上,高战做出了战略调整:“从现在开始,成立两个小组。战术组继续负责防御,但重点转向保护关键基础设施。沟通组由苏博士负责,全力破解巨鳄的交流方式。”
杨教授罕见地没有反对这个看似“软弱”的方案。他指着战场照片说:“能够进行战术欺骗的对手,己经不能简单定义为动物。我们需要理解它们的思维模式。”
转机出现在黎明时分。
苏雨涵在分析“贝塔”挖掘的新通道时,发现洞壁上有规律排列的爪痕。通过对比傈僳族古文字,她识别出这些痕迹可能代表“安全通道”的含义。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通道入口处,巨鳄特意留下了一条明显的“边界线”——用碎石和树枝组成的标记,与阿普老人描述的古老边界标记高度相似。
“它们不是在随意破坏,”苏雨涵激动地说,“而是在重建千年以前的领地规则!”
这个发现让团队意识到,也许巨鳄一首在尝试与人类沟通,只是人类未能理解它们的“语言”。
当新一天的阳光照进指挥部时,人们的心态己经发生微妙变化。失败的埋伏不再是耻辱,而是成为了解这些智慧生物的重要一课。
赵刚在擦拭装备时对队员说:“下次见面,我们可能不是要捕捉它们,而是要学会如何与它们对话。”
江面上,两只巨鳄的身影在晨曦中若隐若现,仿佛在等待人类真正理解它们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