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朝堂的文武百官们听到老皇帝的这些诏书内容后,纷纷震惊的倒吸了一口冷气。
“……”
奉天殿之上鸦雀无声,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开口打破这种寂静……
老皇帝……这是想要干什么?!
原本太子父子俩和汉王,赵王还只是暗着争,现在老皇帝还嫌不够乱?
又要加之一个越王?现如今让他们几个明着争了?!
让三王分别去浙江,山东,河南三方地区替皇帝巡行天下,抚军安民!
巡抚是何等官职啊?!
虽然以前巡抚只是钦差,属于是临时性官职,并不是常设。
但要知道,大明朝第一任巡抚是何许人?是懿文太子朱标!
而永乐皇帝也一直沿用了这个巡抚制度,先后派了不少大臣们前往大明各省州府寻查。
如今的巡抚已然在大明形成了一种制度了,是某些地区出现问题,就派遣京师大臣们前去解决问题,一般都是解决一些军事问题或者治理河道安抚流民等事情。
但可从来就没有派出过亲王之类的人去各地区巡抚啊,还是一次性派出三位亲王,还都是嫡子?
最重要的三个地区不光是大明的赋税重镇,还分别都是三位亲王的各自封地范围之内啊!
汉王的封地:山东乐安!(改封)
赵王的封地:河南彰德!
越王的封地:浙江宁波!
这说好听点是让三位亲王去巡抚地区,提前去封地之上熟悉环境,说难听一点那不就是正大光明的让三位亲王到封地上积攒威望吗?
这以后让太子朱高炽如何自处?
难道好不容易被朝廷削弱的藩王们,要因为汉,赵,越三位亲王再次崛起?!
不过让太子党的官员们松一口气的是老皇帝不光让三王去各自封地巡抚,还让皇孙朱瞻基前往江西巡抚了。
江西也是大明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之地,除了南直隶,就属这里富饶了。
“!!!”
而此时作为当事人的四位,此刻也都是非常震惊的,特别是没有一点准备的汉王,赵王,朱瞻基三人更是一脸的懵?
不是老四(四叔)一人去浙江巡抚吗?怎么还有他们三人的事?
老爷子(爷爷)怎么不提前通知他们?
不过震惊过后,汉王和赵王两人心里也是喜大于忧的,毕竟象他们这种没就藩的藩王来说,没有皇帝的允许,是不得轻易出入京城的。
如今他们却可以去封地进行巡抚,这不就意味着他们可以提前在封地上布局,就算以后没争到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那也可以进退自如,随时可以等待时机!
而皇孙朱瞻基也同时如此,他的想法是可以提前去江西收买人心,为以后做准备。
不过相比于自家儿子,太子朱高炽则是一阵沉默,脸色也越来越凝重起来……
“……”
此刻永乐皇帝朱棣端坐在龙椅之上,居高临下,且面无表情的看着自己的四个儿子,孙子朱瞻基,还有一些大臣们……
将他们的表情都给尽收眼底,脑海里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下一刻,只见礼部的一个老家伙突然从群臣之中走出来,拱手道:
“陛下,老臣有话要说!”
“说!”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
“巡行大明各地理应是由太子储君代劳,让三位亲王去巡行天下此乃祸国之策啊,这样不仅会导致皇子们之间同室操戈,兄弟阋墙……”
“如果不对藩王们做出限制,此乃取祸之道,不可不警剔啊!”
“放肆!!!”
只听龙椅之上,永乐皇帝朱棣突然传来一声怒喝!
“你是说朕的儿子们日后会手足相残?成为祸乱大明天下的根源?!”
“!!!”
老皇帝此话一出,整个朝廷的文武百官们都被吓到了。
虽然他们心里是这样认为的,毕竟你永乐皇帝现如今屁股底下的这把龙椅怎么来的,你自己心里没有一点数?
不过这些话他们可不敢说出来,如果说出来了那就真的是九族消消乐了。
“朕的决定岂是你这老匹夫有资格指手画脚的?!”
“来人啊,将其打入诏狱!”
下一刻,得到命令的锦衣卫就将那个礼部的老家伙给押下去……
“哎……”
见状,太子朱高炽低头叹了一口气,心说:爹啊,你算是开了先河了……
他并不是不想为那个礼部的大臣求情,而是他不能,一旦他开口求情了。
皇帝就会觉得你这个太子要公开反对他的决定,怎么?你就这么怕你弟弟们跟你抢那个位置?
此刻永乐皇帝朱棣脸色也不太好,先是看了一眼蹇义,然后又看向那些文武百官们沉声问道:
“你们呢?可有谁有什么想说的?”
见状,吏部尚书蹇义立刻往前走了几步,语气郑重的拱手说道:
“陛下,臣以为……汉王,赵王,越王,还有皇孙朱瞻基,都乃有德之人。”
“陛下既然有心历练他们,对朝廷,对百姓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能让三王提前熟悉封地的具体事务和管理,也能让皇孙体会到民间百姓的真实生活,实乃大明之幸也!”
“恩……”
听到这话,永乐皇帝朱棣满意的点了点头,赞赏的看了一眼蹇义,然后看向群臣:
“蹇爱卿站出来了,你们谁还有不同意见的?”
“臣等附议!”
下一刻,满朝文武百官几乎是同时拱手同意。
见百官都同意后,老爷子朱棣又将目光看向了一言不发的太子朱高炽的身上,满脸笑容的开口问道:
“太子,你说此事可好?”
太子朱高炽被老爷子这个眼神给吓了一跳,连忙拱手:
“父皇圣明,一切都听父皇的!”
“好,既然就这么定了,那以后谁要是敢乱嚼舌根子,就别怪朕不留情面!”
说罢,老爷子朱棣又将目光看向了自己的四个儿子还有皇孙朱瞻基。
“太子,汉王,赵王,越王,皇孙朱瞻基留下,其馀人退朝!”
“臣等遵命!”
满朝文武百官们连忙躬敬行礼。
尤其是太子党的人觉得此事已成定局,已经没有任何回旋的馀地了,便纷纷老老实实的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