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内,东北“剿总”司令部大楼会议室内,将星云集,烟雾缭绕,一场决定东北几十万国民党军命运的战略决策会议,正在令人窒息的压抑气氛中进行。
会议由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主持,与会者包括副总司令杜聿明(已从北平赶回)、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驻沈阳的各军军长,以及从锦州前线紧急召回的冀热辽边区司令范汉杰。楚云飞作为防守沈阳外围重要方向的纵队司令,也位列其中。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凝重、焦虑,甚至是一丝难以掩饰的恐慌。因为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林的东北野战军主力,正在锦州外围大规模集结,一场旨在“关门打狗”的战略决战,已是箭在弦上!
会议的焦点,毫无悬念地集中在了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上:面对林即将对锦州发起的猛攻,东北国民党军是应该“固守”沈阳、长春、锦州等要点,还是应该主动“撤退”,将主力收缩至锦州、葫芦岛一线,伺机撤入关内?
卫立煌面色憔悴,眼窝深陷,他首先发言,语气沉重而务实:“诸位,目前局势之严峻,毋庸赘言。林主力云集锦州外围,其意图已是昭然若揭,就是要先攻锦州,切断我东北与华北之联系,将我几十万大军围歼于关外!锦州虽有汉杰兄率部十余万坚守,工事坚固,但面对绝对优势之敌,能否久守,实难预料。一旦锦州有失,则沈阳、长春顿成孤城,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后果不堪设想!”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声音提高了几分:“为今之计,愚以为,当以保存我军有生力量为第一要务!应趁林主力围攻锦州、战线拉长之际,立即主动放弃长春、沈阳等孤城,集中所有能动用之兵力,火速增援锦州,加强防守,同时打通锦州至葫芦岛的海上退路。若锦州能守住,则东北尚可维持;若锦州战事不利,我主力亦可从海上从容撤退,退保华北,以图再举。此乃万全之策,切不可困守孤城,坐以待毙!”卫立煌的态度明确,主张战略撤退,保存实力。
“我完全赞同俊如兄(卫立煌字)的意见!”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立即附和,他性格直率,快人快语,“沈阳、长春已是死地!共军围而不攻,就是要耗死我们!现在锦州被攻,是我们最后的机会!应立即放弃沈阳、长春,以我兵团为主力,协同沈阳周边部队,全力西进,与锦州守军内外夹击,即便不能击破共军,也要杀开一条血路,从陆路退往锦西、葫芦岛!再犹豫下去,等锦州丢了,想走都走不了了!”
主张撤退的意见,得到了相当一部分非蒋介石嫡系将领的默许或支持。会场内响起一片低声议论,多数人面露赞同之色。固守孤城的痛苦和绝望,他们早已受够。
“荒谬!此议绝不可行!”
说话的是副总司令杜聿明。他面色铁青,猛地站起身,目光锐利地扫视全场,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沈阳、长春,乃党国在东北之象征,是委座(蒋介石)再三严令必须固守的战略要点!岂能轻言放弃?未战先怯,动摇军心,该当何罪?!”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敲打着沈阳和长春的位置,声音激昂:“委座高瞻远瞩!固守沈阳、长春,可吸引共军主力,利于我关内部队寻机反击!只要我等上下用命,凭坚固守,待国际形势变化,或关内我军击破共匪,即可中心开花,里应外合,一举扭转战局!此时若放弃要点,无异于将东北拱手让人,政治影响极其恶劣,必将动摇全国戡乱之根基!谁再言撤退,即是畏敌,即是通匪!”
杜聿明的话,代表了南京蒋介石的绝对意志——固守要点,决不放弃。会场气氛瞬间降至冰点。主退派将领们面面相觑,敢怒不敢言。卫立煌脸色难看,嘴唇动了动,最终还是没有反驳。
就在这时,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至今尚未发言的楚云飞身上。这位以善战和多谋着称的将领,他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一些中间派。
楚云飞一直沉默地坐在角落,眉头紧锁。感受到众人的目光,他缓缓抬起头,迎上卫立煌略带期待和杜聿明审视冰冷的眼神,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必须表态了,尽管这表态可能引火烧身。
“卫总司令,杜副总司令,各位同仁,”楚云飞的声音平静,却清晰地传遍整个会议室,“目前敌我态势,确如卫总司令所言,万分危急。林集中全力攻锦州,其志在必得。锦州若失,我东北大军退路断绝,沈阳、长春即成瓮中之鳖,届时粮弹尽绝,军心涣散,恐有……全军覆没之虞。”
他先肯定了卫立煌的判断,然后话锋一转,看向杜聿明,语气转为沉重:“然则,杜副总司令所言,亦是为党国长远计。沈阳、长春,政治象征意义重大,轻易放弃,确会引发连锁反应。”
他停顿片刻,仿佛在艰难抉择,最终,他迎向杜聿明的目光,一字一句地说道:“然,卑职以为,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保全东北几十万将士之生命,为党国保存未来反攻之骨干,云飞冒死直言——当以迅速、有序撤退至上策!”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杜聿明的眼神瞬间变得无比锐利。楚云飞无视那目光,继续陈述,语气加快,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撤退,非为畏战,实为求生!可立即以廖兵团为主力,向锦州方向攻击前进,名为解围,实为打开通道;沈阳、长春守军,随即梯次交替掩护,向锦州-葫芦岛一线集结。如此,即便锦州不保,我主力亦可从海上撤离。此虽为下策,然尚有一线生机!若固守待毙,则是将数十万将士和无数装备,白白葬送于此地,正中共军下怀!请杜副总司令、卫总司令三思!”
楚云飞的发言,清晰、冷静,直指要害,将“撤退”定位为“有序战略转移”,旨在“保存实力”,这在军事上是完全合理的。会场内许多将领暗暗点头。
“楚云飞!你放肆!”杜聿明勃然大怒,一拍桌子,“你这是在动摇军心!委座明令固守,你敢违抗?!”
“卑职不敢!”楚云飞不卑不亢,“卑职只是陈述利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今形势瞬息万变,若一味拘泥于成命,恐殆误战机,铸成大错!”
“你……!”杜聿明气得脸色发白。
会议不欢而散,未能达成任何有效决议。卫立煌左右为难,只得将“固守”与“撤退”两种意见同时电告南京,请蒋介石最终裁夺。
楚云飞走出会议室,他知道,自己的直言,必定触怒了杜聿明,甚至可能已传到蒋介石耳中。但他更清楚,蒋介石绝不会采纳撤退的方案。那位远在南京的独裁者,在乎的是脸面和所谓的“国际观瞻”,而非几十万士兵的生死和战争的客观规律。
回到指挥部,楚云飞对迎上来的参谋长惨然一笑,“准备吧,上面,恐怕要让我们去填锦州那个坑了。撤退的路,已经被堵死了。接下来,唯有死中求活而已。”
历史的悲剧,正沿着它既定的轨道,无可挽回地滑向深渊。而楚云飞和他的队伍,已被牢牢地绑在了这辆冲向悬崖的战车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