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陛下出城亲迎
从新斤府离开后,远望号就再也没在南洋逗留,而是一路顺着望加锡海峡北上,穿过苏禄海,又到吕宋岛的马尼拉湾停靠了一次,做了些简单的补给。
当然主要还是为了通知一下马尼拉情报站的分站长赵环,告诉他一声远望号回来了,不然赵环还得继续整天提心吊胆的等着。
离开马尼拉之后,远望号便径直向西北航行,横穿南海去了广州,而且还碰巧在珠江口的伶仃洋,遇到了悬挂大明国旗的近防水师。
“前面就是广州了吧,终于到家了!”
“岭南我知道,可是从来没去过啊,你们谁去过岭南?”
一群水手兴奋的趴在船舷上四处张望,互相诉说着回国的喜悦。
“没去过。”
“我也没去过。”
“我以前在入伍之前,在商船上做水手的时候去过一次。”
众人闻言顿时都看向那个老水手,又有人问道,“那广州离着俺们庐州那里还有多远?”
那老水手想了想才说道,“庐州应属新设的安徽行省吧,安徽往南还有江西行省,过了江西才是两广,怎么不得几千里路,不过要是从海上算的话,那可就快了,从广州北上,过了泉州、福州,再之后就是杭州,绕过松江府就到了长江口,也就是咱们出海时路过的刘家港了,速度快的话,也就是不到十天的事。”
“嘿,终于快到家了。”
几人正说着话,突然有个眼尖的水手指着前方大喊道,“快看,前面好象有两条白船,朝着咱们过来了。”
“快去通知舰长!”
不等几人通报,其实桅杆顶端的了望手早就发现了那两条船,并通知了张潮等人。
汪大渊、陈友谅几个立刻拿着望远镜出来,爬到顶层甲板上面用望远镜了望。
“船是小福船样式,刷了白漆,船首两侧还有红蓝两色条状涂装,悬挂大明国旗,这涂装样式象是陛下的喜好,还悬挂国旗,应该是朝廷官府的船,可这是什么部队,怎么之前在南洋的时候李站长没说过?”
汪大渊看完有些疑惑的将望远镜递给陈友谅,陈友谅看了看才说道,“就这刷漆的样式,除了陛下没人能想得出来,肯定是官府的船没错,至于那李彬没说,可能他也不知道吧,咱们现在怎么办?”
汪大渊想了想才说道,“咱们也升大明国旗,全船戒备,降低航速,右舵二十度斜着插过去,把咱们船艏的舰名亮给他们,再让炮手打一发空包弹,让他们知道咱们有武装。”
“是!”
张潮立刻下达各项命令,很快远望号就微微调整航向,斜插着朝对面两条船靠过去,同时侧舷炮窗打开,伸出五门黑洞洞的炮口,轰轰轰一轮齐射,顿时惊呆了对面的两条小船,同时远望号的主桅杆上也升起了大明国旗。
对面排水量只有二百多吨的三桅小福船上,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舰长看到对面放炮,顿时惊得目定口呆,大副也震惊道,“队长,前面那是什么船,怎么还挂起了咱大明的国旗,船上的火力比咱们还猛,刚刚那一轮齐射好象就有五门炮,这该不会是海军的船吧?”
“放屁,海军就得挂海军的旗,哪有只挂国旗的,还有刚才他们那轮齐射,你没看到只喷了烟吗,海面上根本就没有炮弹落水的水柱,说明他们打的是空炮,这是警告射击,告诉咱们他有武装。”船长覃家兴立刻说道。
“那咱们怎么办?”
“咱们也放一炮,然后上去截停检查,这船看样式应该不是外人,还有那么多大炮,除了大明谁还能造的出来,肯定是朝廷的船,就是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咱们就过去问问,例行检查而已。”
“明白了。”
轰的一声炮响,这边也很快放了一炮回应,不过他们这二百吨的小船,装载的火炮数量还真没远望号多,哪怕远望号自身现在也没几门重炮。
不过这船上的弗朗基后装回旋炮足有八门之多,算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武装巡逻船,用来检查过往民用船只,打击一般的海盗足够使用了,但是遇到真正装载几十门重炮的军舰,那就根本不够看,军舰站着不动让它打,它都打不动。
等双方离的又近一些,巡逻船上很快就看到了远望号舰艏侧面刷的‘远望号’字样,覃家兴顿时疑惑道,“这是什么船,看样式象是海军的军舰,但海军的船不是应该刷那什么大食数字的舷号吗,这条船怎么还写上字了,远望号,你听说过没有?”
那大副想了想,突然灵机一动,“这会不会是陛下之前派去黎洲找什么仙粮种子的那艘船?”
“什么黎洲的仙粮种子?还有这回事?”覃家兴当即皱眉道。
大副连忙解释道,“队长你是方将军麾下出身,可能有所不知,咱们陛下登基建国之前,曾派了一艘船去海外找什么种子,就是去年北伐之前的五月,听说陛下还带着百官在建康祭了天,事情办得挺大,只是这一年多没消息了,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可能就是这一艘。”
“哦,我想起来了,好象是听人说过。”
覃家兴顿时恍然大悟,他以前是方国珍的手下,长期在温州那边,而他们又是在鲁锦北伐成功之后才正式投靠的,因此大明之前的事他们也不太清楚,想不到这艘出海一年多的船,原以为没了消息,早就不知葬身何处了,今天还能叫自己碰上。
“走,只要不是外人就好,咱们过去看看。”
“是。”
当下两船继续靠近,远望号也放慢了航速,等覃家兴他们的巡逻船来到远望号旁边时,船上的人顿时无不倒吸一口凉气,真他么的大啊!
他们的巡逻船也才200吨的小身板,停到近四千吨的远望号旁边,就象是刚满周岁的娃娃到了身高八尺的壮汉面前一样。
覃家兴仰视着远望号的侧舷,看着面前这艘几层楼高的家伙,不禁咽了口唾沫,就在这时,汪大渊从船舷边探出头来问道。
“你们是什么人?为何拦截我舰?”
覃家兴连忙拱手道,“我们是大明广州海岸警卫队的巡逻船,负责缉查走私,海盗,检查过往船只,你们是什么船?从哪来,到哪去,船上装了什么?”
汪大渊闻言顿时和陈友谅对视一眼,这从哪冒出来的海岸警卫队,没听说过啊,他当即再次对下面那人说道。
“本官汪大渊,陛下亲封的探洋使,大明开国元年,公元4051年,奉陛下之命出海探索黎洲,如今刚刚回国,正要去广州府拜访驻军的常司令官和广东布政使闵子顺,至于船上装的东西,朝廷机密,恕不奉告!”
覃家兴等人闻言顿时暗自咂舌,一口一个陛下亲封,张嘴就要找驻军司令和布政使,这来头可太大了,汪大渊说的那些人物,他们这些人平时想见一面都难。
不过既然已经过来检查了,断没有被人吓一吓就撤走的道理,于是他当即硬着头皮说道,“口说无凭,能否让下官登船检查一下?”
“那你上来吧,只能上来两个人。”
“好。”
汪大渊当即命人放下绳梯,等覃家兴和大副爬到远望号甲板上时,顿时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群胡子拉碴的糙汉子,还有几只大笼子,里面装着模样怪异的鸡鸭,船上还拴着十二只怪模怪样的东西,说是绵羊吧,可那羊的脖子也忒长了点,邪门的很,还有十几只长毛的小狗冲着他们乱叫。
正在他四处张望的时候,汪大渊就让人递来一块金牌和任命文书,陈友谅也让人拿来了自己副使的腰牌,覃家兴看过之后皱了皱眉,这东西确实弄得挺正规的,但是他不认识啊,他又没见过陛下封的探洋使什么样,怎么知道这东西是真的假的。
正在他尤豫之际,旁边远望号的舰长张潮瞅了那个巡逻船的大副几眼,突然出声问道。
“你是水师一团三营的唐修永吗?”
那人闻言一愣,“啊?阁下认识我?”
“你娘的,老子是一团一营的营官张潮,好小子,出息了,查船查到老子头上了?”张潮见对面真是熟人,顿时笑骂道。
“啊,一营的张营官?真是你?你不是早就被陛下调回建康了吗?”唐修永顿时惊讶道。
“哈哈,老子调回建康又不是直接退伍,陛下给咱升了官,现在是这艘远望号的舰长,你们是什么情况?这广州海岸警卫队是什么部队,啥时候成立的?”张潮当即问道。
覃家兴一看这情况,就知道应该不会是假的了,连忙躬敬的将委任状和金牌双手还给汪大渊和陈友谅,这才说道,“原来是两位使君当面,在下也是奉命行事,职责所在,还请万勿见怪。”
汪大渊点了点头,没多说什么,而是听着张潮在那里询问,唐修永很快解释清楚,原来这海岸警卫队是今年八月份才刚成立的,一共有五支舰队,分别在广东广州、福建泉州、浙江杭州、山东胶州、河北天津各设一支,每支舰队有20条小福船,都是从水师淘汰下来的,刷上白漆换个涂装就上任了。
舰队军官都是从原来的圣武军三个水师团,以及方国珍麾下的水师抽调,再从舰队当地招募渔民成军,编制上隶属于内卫军系统,行政上归市舶司缉私局管辖,受到军队和市舶司的双重管辖,平日里就负责打击走私,防御海盗,检查过往的不明船只。
而他们广州海岸警卫队的人,平时主要负责的就是珠江口伶仃洋这一块,天天没事就在这附近巡逻,今天正好碰上远望号,因为没见过这条船,这才过来临时检查。
讲清误会之后,接下来就好办了,汪大渊当即重复了自己的目的,要见常遇春常司令官,或者广东布政使,实在不行广州知府也可以,有事情要交代他们去做。
覃家兴闻言哪敢怠慢,连忙主动请缨帮他们通报,还派另一条船给远望号带路,省的他们不清楚珠江口的水文情况,远望号这么大的船,吃水很深,又不熟悉当地水文,可别在珠江口搁浅了。
半个时辰之后,远望号终于来到了广州城外的码头上,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有汪大渊和陈友谅几个人下船,张潮带其他人在船上守着,不过常遇春并不在广州城中,听说是去了靠近云南那边,方面军总训导官石亨也下部队布置任务去了,只有广东右布政使闵子顺听到消息前来相迎。
闵子顺当然是知道汪大渊的,虽然没见过几面,但他对汪大渊的事迹可是清楚的很,闵子顺本身就是情报局出身,而汪大渊也是他们江西情报局请来的,他怎么会不知道。
得知汪大渊探访黎洲刚刚回来,闵子顺十分高兴,连忙邀请汪大渊他们上岸休整,不过却被汪大渊拒绝了,只说有要事要尽快回京师面见陛下。
闵子顺也不强求,于是汪大渊就象交代李彬那样,给他留下了剩馀的橡胶、木薯、金鸡纳树、可可树等作物的种子,又留下了种植手册,然后交代他最好在琼州岛、广东广西各地种植,种子和树苗一定要派专人负责,陛下知道之后肯定会派人过问,让他一定要仔细做事,闵子顺自然连连答应。
之后远望号又在广州稍作补给,便再次起航向着京师而去。
几天之后远望号便越过了福建,不过之前听李彬说福建现在海盗多,他们就并没有在福建停靠,一直等到了杭州湾的时候,众人这才松了口气,终于有一种到家的感觉。
不过众人更是不敢大意,因为越是靠近京师,海上的船也就越多,岸上的人也更多,万一让人惦记上他们船上那二百多吨的金银就麻烦了,于是汪大渊也不敢在杭州久留,只是匆匆见了浙江右布政使包衡一面,让他派人快马加鞭去京师汇报他们回来的消息,并约定了抵达建康的日期,然后这才再次离开。
而当鲁锦得知汪大渊终于回来,并且已经到了杭州的时候,也立刻做决定,要亲自率百官出城相迎。
如今因为棉花品种的问题,大明都建国两年了,鲁锦还迟迟没有命令大规模推广棉花种植,就是因为如今国内的天竺树棉不适合推广,他一直在等着汪大渊快点把美洲的大陆长绒草棉弄回来,才好在全国推广。
还有漠南跟河套的移民计划,那边草原上生存环境恶劣,只种小麦很难维持多少移民,急需他带回来的玉米土豆。
工业方面现在也被橡胶材料卡住了,可以说鲁锦的很多计划,现在就等着汪大渊带米回来下锅呢,两年了,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终于把他们盼回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