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能如此!”
长孙皇后失声惊呼。
作为母亲,尤其是一位同样拥有三位嫡子的母亲,这一刻,长孙皇后根本无法保持平日的端庄与从容。
一种源自血脉深处的恐惧与愤怒攫住了她。
李世民没有说话。
他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原本舒展的眉头,此刻已经拧成了一个川字。
虽然有苏铭送来的“神器”,但他还没来得及看到这段历史。
不过凭借他身为帝王的政治直觉,他已经隐约猜到了其中的缘由。
无非是储位之争,党同伐异,最终失控。
只是,这失控的代价,未免也太惨烈了些。
良久,他发出一声极轻的叹息,几不可闻地喃喃自语。
“这恐怕与朕,脱不了干系。”
声音很轻,却立刻引来长孙皇后的注意。
她猛地转过头,安抚着自己的夫君。
“这与二郎何干?要说也是稚奴教子无方……”
长孙皇后的话语急切,带着一丝为丈夫辩解的本能。
可话说到一半,却戛然而止。
因为她看到,李世民的视线,正若有若无地飘向了弘义宫的方向。
那是太上皇李渊所居住的地方。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长孙皇后的脑海。
玄武门。
长孙皇后瞬间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
她的身子微微一晃。
是了。
自己的夫君,曾杀兄弑弟,逼父退位。
这道用血写下的开端,就像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一道刻在李唐皇室血脉里的诅咒。
为了争夺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父子可以相残,兄弟可以互戮。
既然他李世民可以,那么后世的子孙,又为何不可以?
当储君的权力过大,威胁到皇权时……
当几个皇子之间的争斗,威胁到帝国稳定时……
那个坐在龙椅上的人,会不会也效仿二郎,用最极端、最酷烈的手段,来“拨乱反正”?
长孙皇后只觉得一阵胆寒。
这件事的影响,竟然会如此深远吗?
……
苏铭坐在喷泉广场某个遮荫的长椅上,慢条斯理地说道:
“一日杀三子,这件事的起因,其实和很多宫斗剧的开端很像。”
“唐玄宗李隆基的原配王皇后,无子。”
“而当时最受宠爱的妃子,是武惠妃,她接连为玄宗生下了四子三女,其中就包括寿王李琩。”
苏铭顿了顿,补充了一句:“也就是杨玉环的前夫。”
“母凭子贵,子凭母贵。武惠妃得宠,又有多位皇子傍身,自然就动了当皇后的心思。”
“开元十二年,王皇后因为一直没有子嗣,被曝出使用‘厌胜之术’祈求得子,玄宗大怒,将其废为庶人,三个月后,王皇后便郁郁而终。其兄王守一也被赐死。”
“王皇后一死,后位悬空,所有人都以为武惠妃会顺理成章地成为新皇后。但当时朝中大臣,尤其是以宰相张九龄为首的,都极力反对。”
“他们反对的理由很简单,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他们担心武氏外戚势力卷土重来。”
“玄宗最终没有册封武惠妃为后,但为了补偿她,宫中事务皆由她处理,与皇后无异。”
【王武之争ps,第二回合。】
【不是!皇帝姓李,皇后姓王,妃子姓武!这集是不是看过了?】
【又是“废王立武”,又是姓王的输了。】
【李治:孙子啊,你也学我,废王立武?】
【最搞笑的是,李隆基和姜皎商量废后的事情,结果姜皎嘴不严,被人知道了,被告到李隆基那里,李隆基转头就把姜皎卖了,廷杖+流放岭南,是不是觉得这个剧本似曾相识?】
【上官仪:他奶奶的,又来?!】
【哈哈哈哈!!!!!】
【王皇后为了生孩子,找和尚搞了个雷劈木,上面写“天地”和李隆基的名字,说佩戴这个生下的孩子会和则天皇后一样。】
【丸辣,芭比q了。】
【这个和尚是故意引导的吧?王皇后这是被人做局了啊!】
【蠢猪一样,这也信,活该被废。】
【倒像是李隆基为了废后,特意施加给王皇后的罪名。】
“后位没争到,武惠妃便将全部精力,放在了为儿子寿王李琩争夺太子之位上。”
“当时太子是李瑛,他的生母赵丽妃虽然早已失宠,但他本人并无过错,而且被立为太子多年,地位稳固。”
“于是,一场针对太子的阴谋,便悄然展开了。”
“武惠妃设计诬告太子李瑛,以及同样对她不满的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说他们结党营私,意图谋反。”
“她先是派人去骗三位亲王,说宫中有贼,请他们带甲入宫护卫。三位亲王不知是计,果然披甲而来。”
“紧接着,武惠妃又在玄宗面前梨花带雨地哭诉,说太子和二王要谋反了,甲胄都穿好了!”
“李隆基派人一看,果不其然。他本就对皇子结党之事极为敏感,当即龙颜大怒,将他们抓起来。”
说到这里,弹幕瞬间暴涨。
【不是,这三王为什么那么听武惠妃的话?】
【是啊,那可是政敌啊,为什么觉得武惠妃会向他们求救?】
【确实不合逻辑,但也有可能是这三王确实有异心也说不定。】
【估计是武惠妃假传李隆基命令。】
【新唐书这里的史料个人更倾向于文学加工,旧唐书是没有具体写过程的。】
【所以大概率是李隆基自己写的????】
【那就细思极恐咯,这个李隆基当真恐怖。】
【张九龄在还能保护三王,张九龄被罢相后三王危矣。】
苏铭看到这条弹幕,点点头:
“没错,李隆基急招李林甫进宫,询问如何处置。李林甫作为武惠妃的盟友,早就准备好了答案,还是那句老话,这是陛下的家事,非臣等所宜豫。”
“于是李隆基将三子废为庶人,旋即赐死。”
“这就是‘三庶之祸’,也就是‘一日杀三子’的由来。”
苏铭感慨完,嘴角勾起一抹讥讽的笑意:
“武惠妃自以为终于能得偿夙愿,但她千算万算,却算漏了最关键的一环——帝王心术。”
“她以为除掉了太子,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琩就能顺利上位。但她忘了,李隆基最忌讳的是什么?是结党!”
“在她陷害三王之前,就曾试图拉拢宰相张九龄,结果被张九龄原封不动地告到了玄宗那里。这件事,让玄宗对武惠妃暗中结交朝臣的行为,心怀芥蒂。”
“所以三王死后,李隆基迟迟没有立寿王为太子。不久后,武惠妃自己也因惊惧过度,一病不起,死了。”
“最终,在大太监高力士的建议下,玄宗选择了当时年纪最长,且背后没有任何外戚势力,朝中也毫无根基的忠王李玙(yu),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李亨,立为新太子。”
“而押宝在武惠妃身上的李林甫,也只能无奈接受愿望落空的现实。”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开元、天宝年间,权势最大,任职时间最长的宰相。”
“他也为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成语典故。”
“比如,口蜜腹剑。”
“野无遗贤。”
“罗钳吉网。”
“杖杜弄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