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燕笑着接待来人。
“周县长,各位记者朋友请坐!”
顾连云和顾连渊机灵的搬凳子桌子,倒茶。
周安邦现任县长,之前与各厂开会时,和赵春燕接触过几次。
对她的战绩有所耳闻,上头对她也是赞赏不已。
眼光毒辣,干练有魄力,心里装着大众,带着整个松林县的村民发家致富。
松林县的经济从倒数第三,挤进南省前三。
其他县甚至提出让她去帮忙发展经济。
赵春燕以侥幸为由婉拒。
“赵厂长,不愧是咱们松林县被誉为‘最有魄力的厂长’,培训班不仅给杏花村食品加工厂提供人才,还为国家培养出21名大学生,这份成绩放眼全国也是独一份。”
周安邦不吝啬的夸赞道,功绩不仅是赵春燕的,也是他周安邦的。
在他的地盘上出了这么多人才,所有功劳都是他的政绩。
周安邦比谁都要兴奋,有赵春燕在,往上升是板上钉钉的事,不过时间问题。
他的前两任,都是借着赵春燕的东风往上走。
“县长过誉了,只是凑巧!”
赵春燕也不想承认,也不能承认,到时万一有人给她穿小鞋,举报她提前知道消息,甚至提前知道试卷内容。
麻烦肯定如同滚滚长江水,直接淹死她可就不好了。
她还没活够。
赵春燕解释道:“我们杏花村食品加工厂大部分都是村民,不像其他厂招人考试最低标准都是初中生。”
“我和村长以及村干部商量了一下,杏花村食品加工厂毕竟属于咱们村的,咱们村也有一些初高中生,总不能放着好好的人才不用!”
“这不,合计了一下,弄了培训班,让他们学习新的技术和各项专业技能。”
“只是没想到这么巧,恢复高考,他们每天又都在上课,比其他人多了一点点优势,咱们村也比其他村的人也多了几个考上大学的人。”
听听这说的是人话吗?
那是几个吗?
松林县是南省考上大学最多的一个县城,杏花村考上大学的人整整占据松林县的十分之一。
全国才录取不到28万人,杏花村占据21个名额,说破天也不能否认杏花村的人牛逼。
更别说出了三个清大学生。
让录取总人数不超过二十的县城怎么说?
别忘了,大环境下大部分读书人都是城里人,很多村子里根本没几个人念书。
能念到小学毕业,都是家里人鼎力支持。
一个初中生在有些村子里都稀罕得不行,更别说高中生。
很多村甚至一个高中生都没有。
看看杏花村的初高中生 ,再看看考上大学的人数,和其他村子的人一对比,文化程度简直高得离谱。
“谦虚了!赵厂长的能力咱们整个松林县的百姓有目共睹,今天我们是代表县里给咱们杏花村的大学生们颁发奖励,记者同志也想采访一下你。”
周安邦说出此行目的。
“采访我?”赵春燕笑道,“我还真没什么好采访的,对于他们的学习我很少管,两个孩子从小自律自立自主自强,完全不用我操心。”
她可不想表现。
多说多错,不说不错。
“他们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他们老师的谆谆教导,特别感谢老师们的用心。”
赵春燕说到他们的老师,想起来还得趁顾连渊他们离开前,去感谢老师们一番。
之前没拿到通知书,不好有所表示。
现在不一样了。
记者见到周安邦主动提起,赵春燕暗暗表态拒绝采访,也没为难。
主动向顾连云和顾连渊提问。
赵春燕见顾连云一改平时打不出一个闷屁的性子,应付的游刃有余,满意的点点头。
顾连云能力向来不差,只是不愿意交流,或者说是不屑。
不代表他处理不了。
至于顾连渊从毕业后,跟着她到处走,应对几个记者这样的小场面,完全不在话下。
主打一个憨笑中透露几分精明。
作为全省第一名和第二名,县里给顾连云奖励两百,顾连渊奖励一百五。
记者拍照,又给他们一家三口拍了合照,事办完很快离开,去找陆淮。
陆淮全省第三名,奖励一百块。
其他十八名大学生一人奖励五十。
很快记者中走出一人,代表省城领导给前三名颁发奖励。
顾连云三百,顾连渊两百,陆淮一百。
谁也没想到里面还藏着省城的领导。
县里能奖励这么多钱,完全是因为最近几年,县里有钱,出手也大方。
县长在,还有记者,赵春燕作为厂长不可能不陪同。
正在颁奖时,赵春燕收到邮局来的信。
原本是打算回家再看,刘支书知道顾连深也参加了高考,催促着她打开。
赵春燕拗不过,只能无奈打开。
果然如她所料,是顾连深报喜的信,他考上国防科技大学。
周安邦立刻私自掏腰包,奖励顾连深五十块。
人不在杏花村,但户口在啊。
怎么说也是松林县的人,以后取得各种荣誉也有松林县的一份。
周安邦可不会傻兮兮的当做不知道。
已经给出去一千三百五,也不在乎多给五十。
五十块面子里子都得了。
别人怎么看他不知道,至少杏花村的人看他一脸认同。
有杏花村的人在,以后还怕没功绩吗?
何况那可是赵春燕的儿子,那是五十块的事吗?
那是赵春燕的脸面。
总不能其他人考个大学都给了,她的另一个儿子考上大学就不给了吧?
顾家人是不缺这点钱,但不能被当众打脸。
等县长和报社的人走了以后,刘支书急忙叫住所有围观的人,将村干部打算给大学生办酒席以及奖励的事说了一下,才挥手让大家离开。
“啧!还是会读书赚钱,你瞅瞅顾家那两个小子,奖励加起来有八百五,放在以前,我们家要赚八年才能赚得回。”
“是啊!要不是这几年咱们村三个厂赚了不少钱,我们只要肯干,每年咱们都能分到不少钱,我早就眼红了。”
“还是要多读书,你看培训班的人,现在不是大学生,以后前途一片光明,就是被正式安排到食品加工厂成为一名工人,每个月能拿至少三十六块一个月的工资。”
“读书!家里的孩子必须读书,谁不读书,老娘打得屁股开花。”
“没错!哪怕以后当个老师,也比咱们在村里当农民强,至少没这么辛苦。”
此番奖励最高兴的,莫过于村里的大学生以及他们的家人。
听到村里还有奖励,脸上笑开了花,对奖励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