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要想富,先修路(1 / 1)

陆淮和齐鹏飞对视一眼。

“春燕姐真这么说?她真感觉要恢复高考了?”

“她是这么猜测的,还让我们好好复习,到时考到京城去。”

“陆淮,我家里人已经找好工作了,我如果不考大学的话,过几天就要走了,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办?”

薛文心盯着陆淮,想知道他的想法。

“考大学。”

陆淮没犹豫。

无论是从她的角度,还是他的私心,不想和她分开。

考大学都是最好的办法。

根据他得到的消息,上头已经有人在提议恢复高考,只是不确定还要多久。

也许一年,也许两年。

陆淮不确定,薛文心能不能抗住压力。

年龄越大,流言越多。

薛文心没再问,当着齐鹏飞的面,有些话不太方便说。

蒋小曼也没打算当着两人的面,和齐鹏飞商量。

不过已经打定主意,要考大学。

齐鹏飞在某些方面,很听陆淮的话。

陆淮现在支持考大学,想必齐鹏飞去问他时,也不会过多阻止。

赵春燕不知道,她只是轻轻的抛出诱饵,两条鱼重重的咬钩不算,还带上了另外两条。

三年,给杏花村的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食品加工厂工作的杏花村人口,已经达到五十二人。

每个人来自不同的家庭,带给各自家庭不少的财务与物资。

一年收入加上奖金,最少的也有四百。

至少李婆子家,发生彻底改变。

每三个月,分出一个儿子,将三个月的工资交给他。

一百五,建不了砖瓦房,建土屋用不了多少钱。

五十块,能够建六间土砖房。

剩下的一百,添置锅碗瓢盆,二十块足够,八十备用。

住得没那么好,但房子变大了,再养几只鸡,不用挤在一块,加上年底分钱分粮食,日子过得都不差。

李婆子家的人都勤快,只是人口太多,赵春燕担心他们不能保守秘密,一直没用李婆子家的人。

李婆子有时间便会去求赵春燕,请她排除泄密这一项,根据实力考察她家里人。

赵春燕对她家里人不说了如指掌,也知道不少。

最终还是忍不住心软,找到李婆子家嘴最严的老四。

和他挑明情况。

老四知道原因后,带着李婆子,和赵春燕约定好,没三个月便和家里人分家。

不住在一起,向他打听的可能性会降低。

李婆子也豁得出去,第一次分家,便是让平时嘴最碎的人分出去。

老四和家里人约定。

前面两年赚的钱,用来分家。

分家一年后,他的工资也会交到李婆子手中。

之后的工资才会留在他的小家。

家里人有意见也被按下去。

谁都知道,工作无可替代。

不是他们说了算。

赵春燕说一不二,天王老子来了也没用。

有多少人想过无数办法,都塞不进一个人。

拿出三年的工资,已经够厚道。

老四也很高兴,只要再干一年,他赚的钱都归自己家。

以后富贵的日子不会太远。

分出去的兄弟,依靠养鸡和村里分到的钱,日子过得也不差。

尤其是最近两年,村里单靠卖兔子赚了四万二,加上鸡蛋的钱。

一年足足有六万五。

最少的人家里分到的钱都有两百八,最多的能分到四百五。

加上有人在食品加工厂工作。

有将近三成的家庭,年收入超过八百。

村里拥有自行车的家庭也许没那么多,但拥有收音机的家庭将近一半。

票,都是赵春燕与人合作时,别人送的。

要自行车的人,真没那么多。

大家要上工,没那么多时间往外面跑。

收音机,大家都可以在闲暇时间听听。

尤其是看过赵春燕家的电视后,买不起电视机,还不能买收音机吗?

买到收音机,下工后,声音调到最大,全家人都能听见。

其他人没买,不是钱不够,而是没那么多票。

砖瓦房已经是杏花村的标配。

至少八成人住的是砖瓦房。

松林县,除了养鸡场和养兔场最红火,砖窑厂足足多出十个。

不说杏花村的需求,其他村哪怕日子没杏花村好,也没差很多。

拿最穷的牛尾村来说,砖瓦房这两年多了两成。

牛尾村五年前,买种子都是欠公社的。

现在不仅还掉以前的负债,还咬牙买了拖拉机。

牛头村的村支书胆子大,也肯干。

要想富,先修路。

听到赵春燕提过这句话后,到冬天没活时,带着村里的壮丁去修路。

路修好了,又买上拖拉机后,村里除了养鸡场和养兔子外,还会去山里挖野菜找水果。

再统一由顺子带着会计送到供销社卖,回到村再把钱给村里人分了。

以前没有好的路,没有拖拉机,出行不方便,大家懒得去山上找可以卖的东西。

现在有路子,村里人比谁都积极。

谁都想穿好的,吃好的。

甚至在赵春燕的提议下,牛尾村的村支书特意去找了农科院的人请教种植水果。

橘子园,成为牛尾村的特色之一。

不能占有村里的地,牛尾村的人便去山里种。

整整二十亩橘子树,按照农科院的研究院要求严格执行,在今年迎来它的大丰收。

橘子味道不错。

有赵春燕牵线搭桥,橘子根本不愁卖。

松林县不够,运往省城供销社,再由省城供社层层分下来,远远不够。

有了牛尾村的成功案例,十月之后,农科院的人忙得团团转。

各村支书都在暗暗较劲。

在不耽误干活的同时,多多发展副业。

尤其是果园,只要种下后,前期好好照顾,长大成熟后,需要管理的事并不多。

原本和牛尾村穷得不相上下的村子,有样学样。

先修路,咬牙买拖拉机没那么大魄力,那就买牛车。

最高兴的莫过于县长和县委书记。

这些都是他们的功绩。

松林县最感谢的人,莫过于赵春燕。

在发家致富的路上,都有赵春燕的影子。

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过,有食品加工厂的人带头在家学习。

哪怕说都不说,但大家都会看。

谁家现在都不缺孩子念书的那几个钱,除了一些老顽固,基本上六岁以上的孩子都送去上学。

上学之前,干家务活。

下学之后,带着弟弟妹妹去打猪草抓虫子给家里的鸡吃。

读书干活两不误。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于府钱庄 仙帝起源 抗战:词条为王的我成为鬼子克星 阴山道士:取蛇妻,镇百诡。 红楼:落魄皇子开局迎娶贾元春 诸天世界同时穿越 路余,我不喜欢你了 三国:开局武力拉满 重生孤鸿子,我在峨眉练神功 四合院:开局爆锤众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