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24)
朱祁钰:“太祖爷,于谦保卫北京城,这也算军事范畴吧,而且他还是兵部尚书,应该没问题吧?”
朱元璋:“呃,这么说好像也对。”
这都过去这么久了,您大人有大量,就原谅您哥哥呗,别老是‘留学生’‘留学生’这么叫了。”
马秀英:“海瑞说得在理。”
朱棣:“海瑞说得对。就像我,虽说‘接了’侄儿的皇位,但我一直叫他允炆侄儿,没乱称呼。”
朱祁钰:“好好好,我认错,以后不叫他‘留学生’了。”
朱厚照:“没说话也躺枪?再说了,他难道没炼丹修道?我爱怎么叫就怎么叫,这是我的自由。”
朱棣:“正德帝,我爸不光教训你爸,还得捎带上我,所以你老实点,别闯祸。”
朱瞻基:“话说完了吧?那你们知道和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的是谁吗?”
朱由检:“谁呀?”
秦良玉:“还能有谁,肯定是于谦于少保于大人。”
朱瞻基:“真聪明。当年我二叔谋反,于谦就参与平定我二叔朱高煦的叛乱,所以很受我赏识。”
于谦:“各位皇上、孝慈高皇后、懿文太子、各位将军,早上好。”
朱元璋:“于谦来了。行,为了让大家了解你的传奇人生,就按时间顺序讲讲吧。”
我是大明的名臣,也是民族英雄,做到了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的位置,和岳飞、张煌言一起并称‘西湖三杰’。”
朱棣:“能和岳飞、张煌言相提并论,看来你有两把刷子,接着说。”
于谦:“公元1398年,就是洪武三十一年,我出生在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祠堂巷)。
我们家祖居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程庄镇于庄村)。太祖于伯汉一开始在山西,后来搬到苏州,高祖于夔(同“葵”音)在元朝当官。
我曾祖父于九思做过杭州路大总管,所以就搬到杭州钱塘县太平里了。我祖父于文明在洪武年间任工部主事,我父亲于彦昭一直隐居在钱塘,没出来做官。
我小时候读书可刻苦了,志向也很远大。我特别佩服文天祥的气节,就把文天祥的画像挂在座位旁边,几十年都没变过。
我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看到我的相貌,特别惊奇,说我将来会是拯救时局的宰相。
八岁的时候,我穿着红衣服骑马玩耍,邻家有个老者觉得好玩,就逗我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我马上就回他:‘赤帝子,斩白蛇当道。’
1421年,永乐十九年,我考上辛丑科进士,从此就踏上仕途。”
朱祁镇:“于少保年少时就这么聪明,我之前真是猪油蒙了心,居然听了谗言把你给……哎!”
朱厚照:“老道士,你别五十步笑百步,你不也天天炼丹,迷信那些方士,差点把自己给折腾死!”
海瑞:“正德皇上、嘉靖皇上,注意下言辞!群里不准随便吵架,大家都守点规矩!”
俗话说,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您是皇上,我是臣子,我只要做到为天下、为百姓、为朝廷问心无愧,死了也没啥遗憾的。
何况您皇子,就是后来的成化皇上为我申冤,恢复了我的职位和名誉,我儿子于冕也被赦免回来,这就够了。”
朱标:“瞧瞧,瞧瞧,你们天天在群里吵吵闹闹,再看看于少保于大人,这才叫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跟你们一般见识。”
朱元璋:“于谦这胸怀,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于谦:“1426年,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造反,我跟着宣德皇上御驾亲征。皇上任命我为御史,等汉王投降后,皇上让我数落汉王的罪行。我那叫一个义正言辞,声音洪亮,气势十足。
汉王被我这一顿骂,头都抬不起来,趴在地上抖个不停,直说自己罪该万死。
皇上可高兴了,马上派我去巡按江西,我在那儿平反了好几百起冤假错案。”
朱厚照:“厉害,一个是骂王爷的于谦于少保于大人,一个是骂老……堂弟嘉靖帝的海瑞,俩人都挺牛嘛。不过,你们俩谁更厉害呢?”
于谦:“海大人说得太对了。海大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弹劾那些权贵,整顿吏治,我对海大人也是佩服得很呐。”
朱由检:“唉,要是我那时候多几个像二位这样的臣子,还愁江山不稳吗?”
朱祁钰:“可不是嘛,想当年于少保保卫北京城,那可是力挽狂澜。要不是于少保,我这皇位估计都坐不踏实。”
朱祁镇:“惭愧啊,当时我真是糊涂透顶。”
秦良玉:“明英宗皇上,您心里知道错了就好。”
秦良玉:“好了好了,大家也聊得差不多了,该吃午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