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宇奇的动作比傅天融限定的时间还要快上半天。次日上午,一份装帧精美、厚达数十页的综合性报告,便由他的亲信秘书亲自送到了傅天融的病房。封面上赫然印着《战略投资部核心项目运营综合分析报告(近三季)》,显得无比正式和专业。
张丽涵接过报告时,能感觉到那位秘书眼神中一闪而过的、不易察觉的紧张。她不动声色,将报告放在了傅天融床边的移动桌板上。
傅天融刚刚结束一轮语言康复训练,喉咙还有些不适,精神却尚可。他没有立刻翻阅,只是用目光扫过那份报告的封面,唇角似乎勾起了一抹极淡的、冷峭的弧度。
“效率很高。”他评论了一句,听不出褒贬。
直到下午,精神稍济,他才让张丽涵将报告翻开,置于他面前。他没有急于逐字阅读,而是先快速浏览了目录和各个项目的摘要部分。这份报告做得堪称“完美”,数据详实,图表清晰,文字表述积极向上,处处彰显着在他傅宇奇领导下的卓越业绩和光明前景。
然而,傅天融的眉头却微微蹙起。过分的完美,本身就是一个破绽。他太了解他这个二叔了,也太熟悉商业报告中那些惯用的粉饰技巧。
他示意张丽涵打开电子文档版本,以便进行数据检索和对比。然后,他开始了细致入微的审阅。他的阅读速度不快,目光却如同最精密的探针,在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文字间穿梭。
第一个矛盾点,出现在东南亚市场拓展项目的成本分析部分。
报告声称通过“优化本地团队结构”和“精细化运营”,因此在本季度市场投入增加的情况下,总人力成本占比反而有所下降。傅天融却注意到,附件中的详细人员清单显示,当地高管人数增加了三名,薪酬水平也明显高于行业标准。他让张丽涵调取了该地区过往三个季度的人力成本明细,进行交叉比对。
“这里,”他伸出尚有些无力的手指,虚点在平板的某个数据上,声音沙哑却清晰,“效能提升的测算口径有问题。他们把新并购的那个小团队的低基数业绩也并了进来,拉高了整体平均值。这个因素,实际人均效能提升不到8,而人力成本绝对值,是显着上升的,与报告结论不符。”
第二个漏洞,隐藏在一个新投的ai科技初创项目的风险评估里。
报告用大量篇幅描述了该项目的技术领先性和市场潜力,对于核心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只用了一句“已通过协议确保集团权益”带过。傅天融却让张丽涵找出了该项目投资协议的补充条款电子档。
“知识产权共有,”他眯起眼睛,眼神锐利,“而且,对方团队拥有关键算法的个人专利,我们的协议存在漏洞,如果核心技术人员离职,专利带走,项目价值将大打折扣。这么重要的风险,报告里轻描淡写,是疏忽,还是刻意回避?”
第三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逻辑问题,出现在一份关于与某境外机构“联合研发”的预算申请附件中。
报告显示,下一阶段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基础数据采购与算力租赁”,但并未明确说明这些数据和算力的具体用途、供应商选择标准,以及为何不能利用集团现有的数据中心资源。傅天融敏锐地抓住了其中一笔高达数百万美元、支付给一个注册在开曼群岛的“数据服务公司”的预算项。
“这个收款方,”他指着那个公司名字,看向张丽涵,“查一下背景,看是否与之前那笔‘艺术投资’的路径,或者与黑水基金有关联。预算理由含糊,支付对象可疑,这笔钱的真实用途,很值得怀疑。”
他没有咆哮,也没有怒斥,只是用最平静的语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些被精心掩盖在华丽辞藻和数据之下的矛盾与漏洞。每一个点,都精准地戳在了傅宇奇试图粉饰或隐瞒的关键处。
张丽涵快速记录着他的发现,心中震撼不已。傅天融虽然身体远未恢复,但他那份深植于骨子里的商业洞察力和对数字的敏锐直觉,已经随着意识的清醒而迅速回归。这份经过精心炮制的报告,在他面前,几乎如同透明。
傅天融审阅完最后一项,靠在枕头上,微微喘息,额角因精力过度消耗而渗出虚汗。但他眼中闪烁的光芒,却如同雪亮的刀锋。
“把这些问题点整理出来,”他对张丽涵说,语气不容置疑,“形成一份书面质询,以我的名义,发还给傅宇奇副总。请他……就这些‘不一致’和‘未尽事宜’,做出详细的、具有数据支撑的解释说明。”
这一手,是直接将皮球踢了回去,而且是在对方自以为天衣无缝的报告上,精准地撕开了一道口子。
宝告的博弈,第一回合,傅天融凭借其过人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完胜。这不仅是对傅宇奇工作能力的质疑,更是对其忠诚和意图的严厉拷问。接下来,压力完全来到了傅宇奇这一边。他该如何回应这份直指核心的质询?是狡辩,是搪塞,还是……狗急跳墙?
病房之内,无形的硝烟味,愈发浓重。权力的较量,在文字的方寸之间,已激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