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的焦灼与无声的等待,终于在傅宇成和周曼眉宇间日益加深的忧虑中达到了顶点。尽管家庭医生每日巡查都表示傅天融的身体状况稳定向好,但那种停滞不前的状态,依旧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傅宇成果断决定,再次邀请国内脑科与神经复苏领域的权威——陈景明教授,前来会诊。
陈教授的到来让沉寂的老宅泛起一丝紧张的涟漪。他带着助手,在病房里待了将近两个小时,仔细查看了傅天融所有的病历记录、监控数据,并亲自进行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神经反应测试。张丽涵、傅宇成和周曼则一直等候在隔壁的小客厅,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凝固的期待与不安。
当陈教授终于摘下听诊器,洗净手,走出病房时,三人立刻站起身,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他身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急切。
“陈教授,怎么样?”周曼最先按捺不住,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陈教授年约五十,气质儒雅沉稳,他示意大家坐下,脸上并无沉重之色,反而带着一种见惯此类情况的平和。“傅先生,傅太太,张小姐,你们先别太担心。从各项生理指标和神经反射测试结果来看,傅少爷的恢复情况,其实是在预期轨道上的,甚至某些方面比我们预想的要好。”
他的话让三人紧绷的神经稍微松弛了一瞬,但傅宇成紧接着追问:“可是陈教授,他之前手指、手掌都有了明显动作,为什么这段时间又好像……卡住了?迟迟没有更进一步的突破?”
“这就是我今天想重点跟各位解释的。”陈教授点了点头,双手交叠放在膝上,用清晰而通俗的语言开始解惑,“在医学上,我们称傅少爷目前所处的这个阶段为‘苏醒平台期’或‘意识恢复临界期’。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甚至可以说是绝大多数长期昏迷患者在意识复苏过程中,几乎必然会经历的一个阶段。”
他顿了顿,看到三人专注的神情,继续深入解释道:“昏迷,特别是像傅少爷这样因严重创伤导致的昏迷,其苏醒过程并非一条直线,更不像开关那样一按即亮。它更像是在黑暗中挖掘一条隧道,初期可能因为某些强烈的刺激(比如你们之前采用的多种感官刺激疗法)而取得快速进展,比如出现肢体反应、眼球活动等。但当意识活动推进到某个临界点,即将从无意识的生理反射,过渡到有意识的、自主的思维和行为时,大脑需要重新建立和整合大量因创伤而中断或受损的神经连接网络。这个过程极其复杂、精细且耗费能量,进展会变得非常缓慢,甚至在外观上表现为停滞。”
“您的意思是,他现在其实是在内部进行着艰难的‘重建’工作?”张丽涵若有所思地问道,她敏锐地抓住了关键。
“非常准确的理解,张小姐。”陈教授赞许地看了她一眼,“可以这么比喻:他的大脑‘硬件’正在被修复和激活,但现在需要加载和调试更复杂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这个过程急不得,需要时间,也需要持续、稳定且多样化的‘数据输入’来刺激和引导这些神经连接的正确建立。”
他看向面露恍然却又带着新忧虑的周曼和傅宇成:“所以,请各位一定要有耐心。平台期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恢复停滞,更不意味着倒退。恰恰相反,这往往预示着,他距离真正的意识突破,已经非常接近了。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焦虑,而是如何更有效地帮助他度过这个平台期。”
“那我们该怎么做?还是像之前一样,跟他说话,播放音乐,用那些气味吗?”傅宇成急切地问。
“现有的感官刺激,比如听觉(亲人倾诉、熟悉环境音)、触觉(按摩、握手)、嗅觉(特定气味)都非常重要,需要坚持。”陈教授肯定道,随即话锋一转,“但在这个平台期,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引入一些更新颖、更具冲击力或更深层的感官刺激方法,试图从不同角度‘叩击’他的意识之门。”
“第一,可以尝试‘多感官联动刺激’。比如,在播放他办公室环境音的同时,让他触摸他常用的那纸钢笔或文件纸张,并同时使用他办公室常用的墨水或皮革清洁剂的气味。将听觉、触觉、嗅觉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记忆场景,可能比单一刺激更容易触发深层次的记忆回路。”
“第二,考虑引入‘情感共鸣强烈的非语言刺激’。比如,播放一些对他有特殊意义的、可能承载强烈情感的记忆片段录音——不一定是对话,可能是某次重要庆祝时众人的笑声、一段他非常喜欢的、能让他放松的古典乐曲高潮部分,甚至是……他童年时父母的某段温馨对话录音(如果存在的话)。强烈的积极情感波动,有时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激活效果。”
“第三,前庭觉与本体感觉刺激。 在确保绝对安全和有专业康复师指导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对他进行非常缓慢、轻柔的体位变化,比如从平躺到稍微摇高床头,或者极轻微地帮助他活动关节。这能刺激他内耳的前庭系统和身体的深层感觉,这些信号同样会传入脑脑,有助于重建身体与空间的感知。”
陈教授的解释,如同一道清泉,注入了张丽涵几乎快要干涸的希望之田。那些焦灼的、无法言说的担忧,此刻被赋予了医学上的合理解释,并且看到了继续努力的方向。平台期不是终点,而是冲刺前的蓄力。
送走陈教授后,张丽涵回到傅天融的床边,再次握住了他的手。这一次,她的心境与之前截然不同。那份沉重的、无处安放的焦灼感消散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沉静、更加坚定的力量。
“听到了吗,天融?”她俯身,在他耳边轻声低语,语气中带着温柔的鼓励,“陈教授说,你只是在一个关键的节点上休息一下,积攒力量。没关系,我们慢慢来。我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陪你一起,推开那扇门。”
她知道,康复之路依然漫长,瓶颈依然存在。但权威的解释和明确的指引,驱散了迷雾,让她重新找准了方向。她不再是那个只能在黑暗中默默祈祷、独自承受煎熬的守护者,而是手握地图、知道如何前进的同行者。新的尝试,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