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1 / 1)

姜长顺放下背上的小竹篓,拿出两根鱼竿,递了一根给周安。

“来,拿着,这根给你用,都是我自己做的,你试试顺手不。”

周安伸手接过,指尖触到竿身,带着几分竹子特有的凉意。

他把鱼竿掂在手里转了转,忍不住笑着感叹。

“叔,你这鱼竿做的还挺好,看着就结实!”

这鱼竿是姜长顺亲手做的,一眼就能看出手艺相当不错。

竿子是用一人多高的细竹竿做的,每个竹节头都经过了文火熏烤。

烤得恰到好处,既去掉了竹子里的潮气,又让竿身变得更加坚韧。

整个竿体细长挺拔,没有任何复杂的装饰。

竹节分明,带着一种原始的朴素美感。

竿梢部分做得格外细,透着几分灵动。

而竿柄处则粗一些,打磨得光滑圆润。

握在手里稳稳当当,特别趁手。

周安顺着竿梢往下看,鱼线是那种粗粗的尼龙线。

看着有些陈旧,却很结实。

鱼钩也是小小的,泛着淡淡的铁光,一看就是自己磨出来的。

最让他觉得新鲜的,是那浮漂。

竟然是用野鸡的羽毛做的!

“叔,您这浮漂真挺有意思,是野鸡毛做的啊?”

周安指着那浮漂问道。

姜长顺一边整理自己的鱼线,一边点头回答。

“嗯,这是野鸡翅膀上的大毛杆,选的都是翎羽。

中间是空心的,而且特别轻,浮力还稳,做浮漂最合适不过了。”

周安仔细打量着那羽毛浮漂。

几段短短的羽管,串在鱼线上,像一串小小的糖葫芦。

这浮漂过于原始,灵敏度却高得很。

姜长顺见他好奇,便解释道。

“别瞧它简陋,鱼只要轻轻碰一下饵,这浮漂就能动。

顿口、送漂都看得清清楚楚,哪怕是小鱼啄食的微小动作,也能立马发现。”

周安听得连连点头,心里暗自佩服老丈人的手艺。

在这六十年代,压根就没啥正儿八经的鱼竿售卖。

市面上很难见到现成的渔具,大家钓鱼用的家伙事儿,基本都是自己动手做的。

姜长顺一边捋着鱼线,一边继续说道。

“不光是羽毛,村里其他人做浮漂,还会用高粱杆或者玉米杆。

取一小段,把鱼线卡进去,简单又好用!”

听完后,周安在心里感叹道。

劳动人民的智慧,真的是无穷无尽啊!

姜长顺把鱼线捋顺了之后,把鱼竿放在了地上。

然后,他转身在竹背篓里摸索了一阵。

掏出一把小巧的锄头来。

周安凑过去一看,忍不住笑了。

“叔,您这锄头可真够小的,感觉只有巴掌大呢!”

姜长顺掂量着手里的锄头,点点头。

“这叫‘薅锄’,本地人都这么叫。

它跟种地用的大锄头不一样,刃口窄窄的,杆也短。

没法翻地种庄稼,平时就用来刨点草根,挖点东西啥的,灵活得很。”

说着,他拎着薅锄站起身。

往河边一片长满了嫩草的空地走去。

那里的泥土看着湿漉漉的,颜色发黑,一看就肥沃。

“走,咱挖点虫线,等会儿好钓鱼。”

周安一听“虫线”,立马反应过来,这是云南本地对蚯蚓的叫法。

他跟着姜长顺蹲下来,看着岳父挥锄。

在这六十年代,可没有几十年后那种,包装得整整齐齐的商品饵料。

什么腥香的、谷香的,根本就没有。

村里人钓鱼,全靠就地取材。

地里的蚯蚓,河里的虾,甚至是草丛里的蚂蚱,都是上好的鱼饵。

而蚯蚓更是最常用的“万能饵”,挖起来方便,鱼儿也爱吃。

姜长顺握着薅锄的木柄,手腕轻轻用力。

小锄头扎进了泥土里,往上一撬。

一块带着湿气的黑土,就被翻了过来。

也就这么挖了三四下,土块下面就露出了,几条红红的身影。

正扭着身子,往泥土深处钻。

这几条大蚯蚓,看着十分肥硕。

这年代的虫线可多了。

毕竟这年头哪有什么化肥、农药,地里种庄稼全靠农家肥。

猪粪、牛粪往地里一撒,土地都是优质健康的状态。

蚯蚓在里面活得舒坦,繁殖得也快,随便一挖就能挖到。

姜长顺手里的薅锄没停,一下一下地刨着。

没一会儿就挖了一小堆,肥肥大大的,看着就招人喜欢。

“行了,这一大坨虫线,够咱爷俩钓一下午了!”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重生后,从一张彩票开始称霸商圈 重生:开局遇到高冷校花武馆按摩 谍战之镜界孤灯 从继承家族开始变强 高武:我获得了律者传承 她捧烈士骨灰离婚,渣夫悔疯了 战神叶辰归来叶辰萧初然 重生70,弥补老婆和女儿 北宋大药商 变成小萝莉也能吊打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