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母和小女儿姜瑶,穿的也是跟姜宁差不多款式的装扮。
母女仨站在一起,满是浓郁的民族特色。
而姜父和他的儿子姜凡,穿的则是苗族男人的特色服装。
上身是靛蓝色的对襟短衫,下身是深色的长裤。
裤脚紧紧扎着黑色的绑腿,腰间都系着宽宽的布带。
这么一穿,父子俩看着比平日里精神了不少。
腰杆挺得笔直,透着股山里汉子的硬朗劲儿。
周安的几个弟弟妹妹,这会儿正瞪着大眼睛,凑在一旁看得入了神。
他们长这么大,从来没见过这样好看的民族服装。
眼神里满是好奇和羡慕,从头瞧到脚。
怎么看都看不够,嘴里还小声嘀咕着。
“真好看呀……”
“我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看的衣服呢……”
姜母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
摸了摸小七周瑞的头,温和地说道。
“你们要是喜欢,等下次我去镇上,就到供销社买点布料,到时候我给你们也做几件一样的,好不好呀?”
几个弟弟妹妹一听这话,眼睛瞬间亮得像星星。
脸上立马绽开了灿烂的笑容,连忙点头,满是欢喜。
“好嘞!谢谢婶子!”
衣裳都穿妥帖了,姜母转身进了灶屋。
该准备给香叶婶子家送的寿礼了。
在这年头,尤其是这山坳里的村寨。
大伙儿过日子,讲究的是实在,现金随礼的情况很少。
大多都是送自家的东西,礼轻情意重。
姜母搬来一张板凳,踩在上面伸手够向房梁,从房梁上取下了好多块腊肉。
一块块色泽红亮的腊肉,肥瘦相间,油光锃亮,看着就让人眼馋。
这些都是姜父上山弄到的野味,用盐腌透了挂在灶房梁上。
借着柴火烟慢慢熏出来的,品相和味道都是绝佳。
姜母捡了几块品相最好,分量最足的,用干净的油纸包了起来。
接着,她又从一个大缸里,舀出一大壶自酿的米酒。
刚打开大缸,一股清甜的酒香就飘了出来。
不烈不冲,带着粮食的醇厚。
“这是长寿酒,”
姜母一边往背篓里放,一边念叨着。
“送过去给大奎叔尝尝,祝他身子骨硬朗,长命百岁。”
最后,姜母打开了木匣子,从里面取出一大块红糖。
红糖是深褐色的,带着天然的糖霜。
块头极大,沉甸甸的。
用手掂一掂,足足有一斤多重。
在这缺衣少食的年代,红糖可是稀罕物。
能补气血,不管是给老人补身子,还是给孩子冲糖水喝,都是顶好的东西。
姜母宝贝似的,用油纸把红糖包了两层。
放进背篓里,和腊肉、米酒摆在一起。
看着就满满当当,透着十足的诚意。
周安昨天晚上,就已经悄悄把寿礼准备好了。
他刚到村里没多久,手里没什么自家产的东西可送。
思来想去,还是包礼金最实在。
他知道,农村里就算有人随礼金,也都是三毛五毛的。
大伙儿日子都紧巴,没人会多送。
可他这次带着好几个弟弟妹妹,一起去吃席。
要是礼金送少了,不仅显得不尊重主人家。
他自己心里也过意不去,总觉得占了人家的便宜。
他准备了三块钱,用红纸包好了,到时候送出去。
东西都准备好后,姜宁便朝着大伙儿招呼一声。
“都收拾妥当了,走吧,往王婶子家去喽!”
周安抬眼瞅了瞅,天上的日头。
他觉得时间还太早了,此时才上午八点多。
现在离开席还很久,于是转头看向身旁的姜宁。
“小宁,咱们这去的会不会太早了呀?
离着开席还早着呢,估摸着得晌午才开饭吧?”
姜宁听见这话,抬起头冲他笑了笑。
“咱家和王婶子家,关系特别亲近,哪能赶着饭点才去,就为了吃那顿席呀?
早点儿去,能给他们家搭把手帮帮忙,人多力量大,也能让王婶子少累点儿。”
周安听完,恍然大悟般点了点头。
确实是这个理儿。
山里人家讲究的是人情往来,关系特别亲近的,不会去等现成的。
早到一会儿,能帮着招呼客人,或者干点杂活。
都是心意,也显得热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