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导,有什么想法?”
王庆江嘴巴都说干了,却没顾得上喝口水。
可见对《白日焰火》的重视!
“她是个很有想法的独立女性。”
陈默认真道。
“没错,这也是主办方让她做评审团主席的原因。唉…可能真的没办法了,据我所知,她对《一次别离》的喜欢程度超乎想象。”
王庆江摇头叹息。
“陈导,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你已经做得很好了,《白日焰火》是我心中最好的电影。”
车骁安慰一句。
之前的激动心情,这一刻荡然无存。
大家都不是傻子,能听出王老师话里话外的意思。
《一次别离》或许要创造历史了。
别的电影再好,也只能是陪衬。
廖矾也不做柏林影帝的美梦了,该醒醒啦。
陈默没吱声,一直低头沉思。
有思想的独立女性,与她产生同频共鸣非常关键。
出生在优渥的家庭,但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诸多坎坷,病痛,质疑,失败,谩骂,这些都没令她退缩,反而更加坚定。
最终通过不懈努力,窥探到那漫天星光。
波斯坦广场,阿德隆凯宾斯基酒店。
《白日焰火》剧组办理入住。
陈默把自己关进房间,谢绝一切交际和采访。
“松文,陈导的压力太大了,晚饭都没出来吃,也不知在房间里做什么呢?”
廖矾询问道。
“我也不知道啊,电影频道要采访咱们,没导演怎么行?老肖要不你去问问?”
张松文提议道。
他和廖矾算是外人,肖阳是陈导的自己人。
“以我对小陈的了解,他一定还在思索怎么公关呢,他不会轻易放弃的,等等吧,电影频道要是着急,咱们就过去应付一下。”
肖阳不会过去打扰陈默。
2月10号,柏林电影节开幕。
各剧组主创以及国际大品牌的代言明星,纷纷亮相红毯。
红毯直通柏林电影宫,全长50米左右。
但这50米,很多人要努力一辈子。
《白日焰火》剧组跟在《一次别离》后面走红毯。
好象预示着什么。
“老陈,该咱们了!”
韩佳女提醒道。
“大家都精神点儿,要让人生的第一次柏林红毯足够亮眼,别的事情你们不用考虑,交给我!”
陈默笑呵呵道。
就是这个笑容!
同陈默接触的时间越长,看到这个笑容越安心。
“加油加油!我们是最棒的!”
肖阳挥拳道。
“下面登上红毯的是,《白日焰火》剧组,导演默·陈,副导演佳女·韩,男主角……”
现场主持人报幕。
陈默的左边是车骁,右边是韩佳女。
男的统一穿中山装,女的是修身旗袍。
原本陈默想穿云锦或者苏绣的衣服,但价格太贵。
等以后有钱了,在宣传家乡的传统服饰吧。
大家对着镜头摆造型,争取更多的曝光度。
陈默也没搞特殊,摆了几个后世的 pose。
什么比心啊,竖大拇指啊等等。
50米的红毯很快走完。
然后是观看本届电影节首映电影,由科恩兄弟执导的西部片《大地惊雷》。
陈默没怎么看,他更关心《一次别离》。
首映电影看完,王庆江带着大家找放映厅,播放《白日焰火》。
欧洲三大电影节,都不是单纯的评奖。
有些剧组就是奔着卖片来的。
这里相当于一个巨大的电影交易平台,全世界各大片商纷至沓来,看上哪部电影直接掏钱买版权,然后回去上映。
《白日焰火》不着急卖,陈默让韩佳女和肖阳负责接待各大片商、影评人和观众。
陈默、王庆江、车骁、廖矾几人去看《一次别离》。
电影很快播放。
这是一部记录波斯普通家庭的现实类题材电影。
影片第一个镜头,纳德和妻子西敏办理离婚手续,西敏控诉着糟糕的生活并想要逃离波斯,全家移民去西方。
纳德同意离婚,但按照波斯法律,女儿没有父亲的同意无法出国,两人在法庭争吵着。
妻子想逃离苦难拥抱更好的生活,丈夫却要留在波斯照顾年迈的父亲…
他们谁都没错,但就是很矛盾,很冲突。
这是一部很悲伤的电影,通过映照现实与观众产生强有力的共鸣。
看似寥寥几笔的剧情,却能以小见大,让观众了解波斯面临的种种问题。
影片结尾是开放式的,没有答案也没有结果。
由此可知,影片探讨的主题并没有标准量化的深度。
如同这个国家和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民一样。
如果你选择留下,苦难会伴随始终。
“啪啪啪!”
电影结束,所有观众起立鼓掌。
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好电影。
陈默终于知道,《一次别离》为何能获得那么多顶级国际大奖。
甚至拿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因为这是一部揭露波斯人民苦难的电影,里面的故事都很悲伤很痛苦,夹杂着各种矛盾冲突。
宗教信仰和真实生活的冲突。
社会现状和普通人梦想的冲突。
有钱人和穷人的冲突。
等等…
从陈默的视角看,这就是波斯导演拍给西方人看的电影。
电影暗线中,藏着很多对波斯信仰的讽刺以及社会的批评。
男主的妻子是一名中产阶级,却要举家逃离波斯拥抱西方社会。
女雇工为活下去,不惜编造一个又一个谎言,直到面对《古兰经》时,陷入慌乱不知所措。
这很符合欧美人对波斯人的刻板印象。
同时也符合陈默对欧美人的刻板印象。
那些白左就是喜欢这种电影,以此彰显自己的优越性,吸引全世界中产移民西方的同时给欧美底层人洗脑。
你虽然在大街上流浪,但你的心和灵魂是自由的。
看看波斯人民的身不由己吧。
你父亲虽然被一枪爆头,母亲虽然在吸食白粉,但你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性别,哪怕是购物袋、马桶、电吹风…上帝也会原谅你的。
看看被《古兰经》封印的波斯人民吧。
你没有钱没关系,可以去偷盗去抢劫去零元购。
看看底层波斯人民的挣扎求生吧。
不只是波斯,华国同样有很多拍给外国人看的电影。
他们只会告诉你,苦难是这个社会是这个国家带给你的。
逃离这里,拥抱自由美利坚,从此与苦难再无交集。
他们不会告诉你,国外的月亮没那么圆,华国的苦难只会让你艰难求生,美利坚的苦难会让你失去生命。
这种电影坏就坏在,确实是现实题材,普通人的生活大致都是这样,很容易产生共鸣。
你说它不是一部好电影,它的情感表达镜头处理确实很细腻。
你说它屁股歪,它拍的又都是普通人的现实生活。
而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个国家的底层人成为土着恨国党,中产阶级纷纷逃离。
至于他们拥抱自由的西方国度后,会不会生活得更好,会不会飞上枝头变凤凰,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摸一下腰,收费6000美金。
医院和保险公司确实活得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