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金太师徒远赴辽东开设分号,金华也一并跟了来。
只是作坊初建,并无多少文书工作可做,金华这几日便一直在辽东城里闲逛。
此人虽有些游手好闲、眼高手低的毛病,却也确有几分文人的才思。
“来儿,你可曾留意到,辽东城近来涌入了大量外地客商。他们急切地想了解辽东城乃至整个辽东道的一切。方才我路过几家杂货铺,还听见有人在询问有无报纸可买。”
金华虽是文人,却对发财致富有着近乎疯狂的渴望。
他给自己的独子取名金来,便是明证。
金来在金太作坊办的免费小学读完书后,便被金华塞进了铁匠铺,帮着跑起了生意,美其名曰为堂兄分忧。
“阿耶,这不是很寻常吗?商人们来辽东,自然是为了赚钱。要赚钱,就必须摸清此地的情况。其他怀着各色目的来此的人,也同样有这个需求。”
金来跑起生意来相当机灵,但他满心只想着如何推广金太打铁作坊的产品,并未往别处多想。
“我注意到,《大唐日报》在长安城仅售一文钱,到了辽东却能卖到五文钱,还时常断货。上面的消息都已是十几日前旧闻,却依旧如此抢手。”
“来儿,你说阿耶若是在辽东城办一份报纸,会不会卖出个好价钱?”
金华蹉跎半生,也在反思自己的过往。
此刻他捕捉到了一个商机,便忍不住拿出来与儿子商议。
“嗯?”金来闻言停下脚步,注视着自己的父亲,“阿耶,您这个想法甚好。我稍后便去向大哥提议,让他考虑开设一家报社。”
“什么?”金华闻言一怔,“阿耶,您是说我们父子俩自己办个报社?这事儿为什么要找金太?他那么富裕,哪看得上这点小钱。”
“再说,我当年在长安,可是天天翻遍《大唐日报》、《长安晚报》、《曲江日报》和《风雪报》的,论经验,你们谁也比不上我。”
金华敏锐地嗅到了一个赚钱的新门路,自然不肯轻易放手。
他虽自认才学平平,但常年阅报品茶,对报纸的布局和文章风格也算略知一二,甚至还曾给《大唐日报》投过稿。
“阿耶,您还看《风雪报》?”
“啪!”
金华脸上泛起一丝红晕,随即一巴掌拍在金来的后脑勺上,有些恼羞成怒地呵斥道:“说正事!我的意思是,我们应该立刻着手办一家报社。”
“规模不必太大,内容也无需多么深奥,只需将辽东近一年的变迁和城里每日的琐事加以整理,刊登出来即可。”
“阿耶,您是当真的?”
“那还有假!”
金来仔细端详着金华的神情,见这个平日里有些不着调的父亲这次似乎是下了决心,他对于办报的态度也随之转变。
如今长安城内报社林立,大大小小已有数十家。
若非野心勃勃,经营一家报社并非难事,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保证影响力的同时,实现长期盈利。
“好,那我稍后就去找金太,请他出面做保,我们去大唐皇家钱庄贷一笔款子。我刚路过时瞧见了,辽东城的分号已经开张,想必正有许多优惠措施来吸引客户。”
金华到底还是要些颜面的,没有开口向金太要钱或借钱。
若他当初能再厚脸皮一些,金太也不会吝啬到一点作坊股份都不分给他。
“可行!但办报社没那么简单,除了要通过大唐新闻出版署在辽东的机构审核,我们还得雇佣一批工匠,采购一批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