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又到了丰收的季节,大明从南到北,稻麦次第金黄,整个江南已然到处是丰收的景象。
这会儿京畿的稻麦倒还没到收割的时候,南洋大捷的消息也还没传回来。
朱觉貌似闲来无事,竟然跑京西宛平县境的煤矿附近巡视起来。
不过,他并不是来看煤矿的,他是来看砖窑的。
此时,天气已然有点凉了,暖暖的艳阳晒在身上是刚刚好,不冷也不热。
京师西面的护城河对岸,那一片片山坡下密密麻麻都不知有多少匠户正在忙活呢。
这些匠户有的在挖砖窑,有的在搭凉棚,有的在建房舍,忙得那是不亦乐乎。
砖窑并不稀奇,其历史足可追朔到春秋战国时期。
两千多年以来,历朝历代那都不知道建了多少砖窑。
不过,如同他们这般,成排成排的修建砖窑貌似还很罕见,京西护城河对面连绵三十馀里的山坡上那几乎都在挖砖窑啊。
这会儿辽东那边的城池堡垒都陆陆续续完工了,袁佑那都带着十馀万匠户青壮回来了。
他们在辽东那也挖了不少的砖窑,是故,挖起砖窑来简直不要太麻利,这才半个多月时间,连绵三十馀里长,几百个砖窑那都挖得差不多了,甚至,有的砖窑那都开始出砖了。
朱觉站在一个硕大的凉棚下,举着望远镜左右扫视了一番,那都不由微微点了点头。
这会儿大明匠户的工作效率那真不是一般的高了,这么多砖窑连带制砖晾晒的凉棚和冬天御寒的住所,他想着最少也得个把月才能完工了,这才半个多月,貌似就剩下些住所没完工了。
他细细看了看,这才问道:“国丈,这砖窑若是全部投产,一天能出多少砖?”
这个怎么说呢?
袁佑想了想,这才小心道:“陛下,这砖窑出砖不是按一天来算的,而是两天一窑砖。
我们建的都是一次能烧制五万块砖的大砖窑,总计建了两百个,若是按两天出一窑砖来算,那一天就是五百万块砖。
不过,这边的黏土还不够多,哪怕都挖下去一丈多深,那也不够一个月的用量。”
这个黏土问题朕倒是早就想到了。
朱觉微微点头道:“黏土你不用担心,朕之所以把砖窑建在这里,那并不是因为这里黏土多,而是因为这里离煤矿近,且旁边就是护城河。
这烧制砖块的黏土也不需要太好,基本上是黏土就行,这普通的黏土可以说到处都是,我们可以先跟北运河两岸、海河两岸乃至运粮河两岸的农户收购黏土,让他们挖了装上船拉过来。
同时,这边也要铺设轨道,北面要一路连通古北口,南面则一直连通到保定,这样就算是河道冰封了,我们也可以让跟轨道两边的农户收购黏土,用马车拉过来。
这黏土多少钱一百斤或者一千斤能让农户挖着来劲,这个你来定,总之,黏土不用担心,我们直接买了拉过来就行了。”
那就好。
袁佑连连点头道:“陛下英明,微臣明白了。”
朱觉微微点了点头,又问道:“建斗,你觉着把北并行都司的防御体系建起来需要多少砖?”
这个怎么说呢?
卢象升估摸道:“陛下,一般卫城两里长的城墙就需要五百万块砖,四面就是两千万块,另外还有城中的兵营,十人的营房大抵需要五万块砖,若是屯兵五千多,那大抵需要两千多万块砖。
也就是说,一坐标准卫城建下来大抵需要五千万块砖,若是要将北并行都司的防御体系建起来,那我们最少得修建二十多座卫城,还得修建几座大城池囤积粮草辎重和弹药等。”
这意思这里十天才能产出一座卫城所需的砖头。
现在是九月份,到明年三月份冰雪消融大抵是一百八十天左右,也就是十八个卫城的量。
这还远远不够呢,还得扩建最少一倍的砖窑才行。
朱觉闻言,又举起望远镜往两边的山坡扫了扫,这才问道:“国丈,朕看这山坡上的砖窑还不是很密集,再多挖两百个出来应该没有问题吧?”
这个自然没问题。
袁佑闻言,连连点头道:“没问题,没问题,微臣当初也就是看这边黏土不多,才命人稀稀拉拉挖了两百个砖窑,现在黏土既然管够,再挖两百个自然没问题。”
那就好。
朱觉又问道:“那四百个砖窑需要多少人手来造砖烧砖呢?”
这个好算。
袁佑估摸道:“若是让熟练的泥瓦匠来造砖,那每个人一天造五百块砖坯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一千万块砖一天也就需要两万泥瓦匠来造砖。
至于搬砖、晒砖、烧砖,那就不需要专门的泥瓦匠了,是个青壮就行,且还不需要太多,一天一千万块砖的产量有个一万人来搬砖、晒砖、烧砖就行了。”
这意思总共也就需要三万青壮是吧?
哪怕就按一个青壮四五两银子一个月来算那也就十多万两一个月,这点工钱压根就不算什么。
朱觉微微点了点头,随即问道:“辽东那边的匠户青壮什么时候能全撤回来?”
这个应该快了。
袁佑估摸道:“那边的城池和卫城都修建的差不多了,这个月那边的匠户青壮应该就能陆陆续续全撤回来了。”
那可是三四十万匠户青壮,可不能让他们闲着,人家也想赚钱养家糊口呢。
朱觉细细想了想,随即果断道:“他们撤回来之后你就让他们修建码头、车站,铺设轨道吧。
这护城河的河道太窄,你最好在砖窑这边再挖出十来条辅道用来修建码头,到时候拉黏土的船就不会停在护城河里把河道给堵了。”
这个倒是简单,反正要挖黏土,先挖哪的都一样,顺带挖出十来条辅河道来那就是小意思。
袁佑连连点头道:“微臣明白。”
朱觉想了想,随即又交待道:“还有车站和轨道你都要加把劲,冰封之前一定要修建好,到时候这边造出来的砖就能往怀柔、密云和密云后卫那边拉了。
马拉轨道车把砖头拉到那边再把那边的黏土拉过来,正好两边都不空跑。”
这个也不难,辽东那边三四十万匠户青壮都会陆陆续续赶回来,这点活计就是小意思而已。
袁佑还是连连点头道:“微臣明白。”
他们正商议着呢,方正化突然捧着份奏折疾步而来,躬身道:“陛下,南洋加急奏报。”
南洋的奏报总算是到了。
朱觉接过奏折一看,那都不由得漏出一丝欣喜之色。
郑芝龙这家伙果然把巴达维亚给拿下了,且他们的损失并不大,舰船那都只有百馀艘受损的,并没有被击沉的,人员伤亡也不大,阵亡的将士也就几十个,受伤的将士也就百馀人。
这家伙还抢到不少货物乃至真金白银呢,光是巴达维亚囤积的货物那就价值几百万两,真金白银那更是价值上千万两。
关键他们都已经抢到三十多艘武装商船和六艘战舰了,且郑芝龙这家伙已然在巴达维亚北面海域摆开八门金锁阵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跑回巴达维亚装卸货物的舰船那肯定都会被他们俘获。
这家伙着实不错。
当初他都承诺给人家晋封国公了,这次的功劳也足够了。
朱觉看罢奏折便果断道:“若愚,拟旨,晋封郑芝龙安国公,赠世卷。”
这家伙运气是真好啊,一个海盗竟然真晋封国公了。
刘若愚闻言,那都不由得感慨不已。
朱觉想了想,又交待道:“正化,命人传朕口谕,让瓦尔德斯未时许前来玉熙宫觐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