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一十二章 心急火燎
兵部衙门的值房里,晋王李治与张行成相对而坐,窗开的窗户透入阵阵凉风,窗外院子里绿树浓荫、景色宜人。李治手里婆娑着茶杯,蹙着一双剑眉,不满道:“这帮官痞子也太过分了吧?你是政事堂任命的兵部尚书,名正言顺的一部之首,他们居然敢阳奉阴违自作主张,着实可恨!”时至今日,他那个“检校兵部尚书”的职衔尚未解除,依旧在兵部坐堂。经由房俊这些年的苦心经营,兵部早已一跃成为六部当中仅次于吏部、户部的重要衙门,除去自身并无指挥作战之权,帝国军队的将领任命、后勤辎重、番上宿卫等等实权,皆在兵部。如此一个重要的衙门,李治焉能放手?况且他已经与萧瑀私下联结,而江南、山东两地门阀更是同进同退,相当于兵部最高的两个官职已经尽入手中。却被高高挂起,根本不能掌控部务心中恼火、挫败可想而知。张行成经由程咬金点拨,心中已不似之前那般憋屈,不过此刻见李治甚为不爽的模样,自然顺着对方的话风,嗟叹道:“微臣无能,导致殿下受辱,实在是罪该万死不过暂时还是由着他们吧,越国公将这兵部上下经营得铁桶一般,想要短期之内寻隙而入、收拢人心,并不现实。”即便被架空,可好歹还有一個兵部尚书的职衔落在头上,只待太子被废、房俊失势,迟早这兵部是自己的天下。可万一这个时候晋王反应强烈,招致兵部上下一起抵制,使得局势紧张、部务搁置,指不定多少人欣喜若狂的插手其中,自己这个兵部尚书怕是屁股尚未坐热乎便被撸下去至于兵部会否在晋王争储过程当中立下功绩,他现在并不在乎。局势未明,变数依然存在,即便山东世家内部也各执一词、尚未统一意志李治无语,半晌后问道:“卢国公正在整编左武卫,父皇甚有可能招其入京宿卫,不知进展如何?”张行成道:“卢国公如今已经入驻军营,全力以赴整编部队,不过一路东征皆为先锋,损失惨重,回来之后又不曾及时整顿,致使军械、兵员之损失愈发厉害,没有个三五月时间,很难恢复当初战力。”东征之时,程咬金、薛万彻一直作为大军先锋攻城掠地、摧城拔寨,战功赫赫的同时也遭受极为惨重的损失,回到关中之后局势愈发紧张,虽然并未参预重大战事,但未能及时补充兵员、维护军械,使得军队战力大跌。李治蹙眉道:“你亲自盯着部内,但凡左武卫所需之军械、所抽调之将校兵员都要优先拨付。”现在虽然朝中有多人举荐程咬金率军入城宿卫京师,父皇也有所心动,但毕竟尚未正式下旨,这件事越是往后拖便越是增多变数,务必让左武卫今早整编完成。张行成苦笑:“非是微臣懈怠,实在是有心无力而且微臣劝殿下也不要试图给那些官痞施压,否则他们必然让殿下难堪。”不说别的,若李治让崔敦礼他们尽快给左武卫提供军械装备,崔敦礼如同对待自己那般来上一句“部中钱粮匮乏,非止各处作坊未能复工,便是部中官吏之俸禄亦未如数发放”,你怎么办?一场东征,倾举国之力,已然耗空国库;而关陇门阀又发动一场兵谏,整个关中农商凋敝、百业倾颓,处处需要修葺、事事需要钱粮,民部哪里拿得出钱?更何况单只一个铸造局的复工便需耗费数十万贯李治先是愣了一下,继而勃然大怒
第三千一十二章 心急火燎
择一直未有决断,难保不是在考察各位殿下背后的势力。各方势力所代表的利益能否与陛下的治国理念、皇权利益相融合,这是陛下首要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前些时日骤然兴起的魏王遭受弹劾一事,闹得朝野纷纭,陛下岂能不会担忧一旦晋王联结江南、山东两地门阀,会彻底压制魏王以及其余皇子,一旦成为储君将来登基会否对这些皇子构成巨大威胁?权力总是需要制约的,当其中一方拥有绝对的强势足以碾压各方,那便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而晋王固然聪慧,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紧要关头却难免患得患失、心神不静。还需历练啊李治喝了口茶水润润喉咙,苦笑道:“非是本王不知轻重,实在是戍卫京师这件事太过重要,但父皇直至今日依旧不做决断,令本王寝食难安。万一父皇不任命卢国公,转而选择其余将领,该当如何?”戍卫京师这件事不仅仅是争储最坚定的一步,更意味着父皇究竟心意谁属,对于有志于储位的皇子来说实在太过重要。若能得到父皇之青睐顺顺利利继任储位,谁又愿意最后时刻奋起抗争、违逆父皇心意呢?否则就算最终争储成功,也由着本质的区别。“玄武门之变”父皇大获全胜、逆而夺取,却成为父皇一生当中难以抹煞之污点。即便父皇率领天策府众将打下了大半个大唐,“玄武门之变”以后也曾面对皇权不稳之危机,自己这个“长于深宫”“羽翼未丰”的皇子,拿什么去面对天下人的质疑与反对?更何况父皇之所以能够取得“玄武门之变”的成功,在于天策府上下的利益早已与父皇绑在一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有人都抛却生死、一往无前。可自己若是到了那一步,难道指望着江南、山东两地门阀与自己生死与共?别把他绑起来献给新皇邀功请赏就要谢天谢地了萧瑀呷着茶水,镇定道:“殿下稍安勿躁,至少到目前为止,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