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区大院 北院,刘明槐的住处
外面灯火辉煌,在这座二层小楼里,刘明槐独自站在客厅窗前。
小楼宽敞整洁,家具一应俱全,可正是这份过分的整齐,反而让他觉得更加空荡冷清。
刘明槐不自觉地想起红星大队那个低矮的牛棚,虽然破旧,却总是充满人气。
此刻方澜是不是又在灯下缝补衣衫?沉谦是不是在教导吴毅那小子?
十年前,那小子还是一个襁保中的婴儿,一晃眼,竟然长成了大孩子。
特别是这半年,在苏梨的投喂下,身量长高了不少。这孩子聪明灵俐,过目不忘,眉眼间颇有几分老领导的影子。
假以时日,好好培养,这孩子也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而且还有一个好消息:那个搁置多年的013项目年后正式重启,
方澜、沉谦等一大批科研人员年后就能正式重返科研岗位。
这些顶尖的科研人员都将被征调进入项目组。
这对国家来说是天大的好事,可想到他们即将要面对的艰巨任务,刘明槐心里又是欣慰又是牵挂。
只不过这属于绝密,现在还不能让他们知道。
思绪一转,他又想起了沉谦的女儿沉娇。
听说这丫头被婆家赶出来了,带着孩子在城南租房子住。
前两天他让警卫员送去了一些米面粮油和日用品,却一直没抽出空亲自去看看。
沉谦就这么一个女儿,如今他尚未平反,他这做叔叔的怎能不多照应些?
想到这里,刘明槐不再尤豫,转身朝门外唤道:“王刚,备车。”
“首长,这么晚了您要去哪儿?”
“去南城。”刘明槐一边穿上军大衣一边说,“去看看一个老友的女儿。”
……
京都南城,暮色早早地笼罩下来。
拥挤杂乱的四合院里,最西边那间破旧的小屋,纸糊的窗棂在寒风中簌簌作响,隐约透出一点昏黄的灯光。
屋里,一个瘦弱的身影正抱着一个两岁多的女孩坐在炕沿上吃饭。
这正是沉谦的女儿沉娇。
矮桌上一碗小米粥,一碟咸菜,一个二和面的窝窝头,这就是母女俩的晚饭。
小米是前几天苏梨寄来的,沉娇自己哪里舍得吃?只是每天熬一点喂给女儿。
她身子单薄得厉害,脸色有些苍白,唯有低头看女儿时,眼中才会泛起一丝温柔。
女儿梅子瘦瘦小小的,头发也有些枯黄,一双大眼睛正滴溜溜地转着,格外灵动。
“乖,再吃一口。”
沉娇轻声哄着,小心翼翼将一勺小米粥喂进女儿嘴里。
炕沿另一头坐着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正是同院的王奶奶。
她看着这对母女,眼里满是怜惜。
这孩子搬到这里已经一年多了,听说父母下放了,原来的工作也丢了,现在街道上扫大街。
小孩子没人照管,看着可怜,他白天就帮着照看一下。
“王奶奶,这些天真是多谢您了。”沉娇放下勺子,诚恳地说道。
王奶奶摆摆手,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丫头别客气,我老太婆白天闲着也是闲着,带带孩子还能解闷。”
她伸手轻轻摸了摸梅子的脸蛋,“这孩子乖得很,一点都不闹人。”
沉娇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仔细数出三块钱,双手递给王奶奶:“这点钱您一定收下,就当是……”
“这怎么行!”王奶奶连忙推拒,“我就是顺手帮个忙,哪能要你的钱?”
“您要是不收,我以后哪还好意思麻烦您?”
沉娇执意将钱塞进老人手里,“我现在还能挣点零钱,您就收下吧。”
王奶奶推辞不过,最终叹了口气,把钱放在了口袋里。
前几天邮差送来包裹时,王奶奶亲眼看见沉娇拆开那个大大的包袱,里面除了过冬的棉衣,还有一封厚厚的信。
那天晚上,王奶奶听见沉娇在屋里哭了很久。
第二天一早,这个一直愁眉不展的丫头,脸上竟有了些许光亮。
沉娇看着王奶奶收下钱,心里才踏实了些。
人家一个无儿无女的老太太,怎么能白使唤人家?
钱也是苏梨寄来的,随钱一同寄到的,还有两件厚实的棉衣。
一件给她,一件给梅子。
最让她激动的是父母的来信。
信是母亲陈芳写的,字迹依旧工整有力。
信上说他们在红星大队一切都好,让她不要担心。
看着那熟悉的笔迹,沉娇好长时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去年父母被下放前,坚持要和她划清界限。
她明白父母的苦心,不想连累她。
可她万万没想到,最先抛弃她的,竟是她的丈夫何光。
那可是他爸爸沉谦的得意门生,现在一个研究院的研究员。
何家在她父母出事后,立刻变了脸。先是公婆整日指桑骂槐,丈夫也渐渐夜不归宿。
最后,竟直接把她和孩子赶出了家门。
最可笑的是,何家现在住的房子,还是她父母当年给她的陪嫁。
那是一座独立的二进院子,青砖灰瓦,宽敞而整洁。
当年她与何光结婚后,公婆便从拥挤的大杂院搬了过来,与他们同住。
那时的她,满心以为从此便是一家人,和睦相处。
从未在这些身外之物上计较过什么。
可谁能想到,这份不计较反倒养虎为患。
最终,竟是她这个名正言顺的房主,被毫不留情地赶出了家门。
想到这里,沉娇的胸口就一阵发闷。还有更可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