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里社员聊得热火朝天,王寡妇和李广宽的事儿成了他们茶馀饭后的谈资。
不光在队里传的沸沸扬扬,整个公社都闹得人尽皆知。
而苏梨在吃瓜之馀,已经在在大棚里大刀阔斧的开始干起来。
说起蘑菇大棚,最主要的是制作菌包。
上次家里温室的蘑菇菌包是小七在空间制作的。
这次两个大棚的用量实在太大,即便小七能完成,可一下子拿出那么多,怎么想都不现实。
这又不是变魔术不是?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小七制作好菌种,让社员把菌袋制作出来。
然后把菌种植进去,自己培养菌丝袋。
为了成功率,需要先把玉米芯等主料放入石灰水中浸泡24小时。
至于玉米芯,生产队里多的是,最费力气的就是把玉米芯碾碎。
队里没有粉碎机,即使有小七能做出来,队里也没有通电。
苏梨想了又想,还得使用老办法——用牲口拉动石碾,在石板上来回轧。
这一点还要和吴家顺商量,一是要人,二是要石灰,三是准备几个大桶、铁锅。
可还没等她去找人,吴家顺倒先带着吴西峰等几个社员登门了。
“这是咱队最能干的几个小伙子,还有最心灵手巧的几个嫂子。”
吴家顺一脸严肃,却又笑着对苏梨点点头,“苏知青,有什么活儿,你只管交给他们。
一切听你指挥,队里商量,一天给你二十个工分。”
苏梨挑了挑眉。
这吴家顺一看就是个精的,不要自己干活,却给二十个公分。
这是怕自己捂着技术不认真教呢!
“社员没意见?”苏梨淡淡说道。
她可没忘记第一天来时,有社员说,她不好好干活,就别想分他们的粮食。
吴家顺还没说话,旁边一个快嘴的嫂子已经把话头接了过去:
“没意见。苏知青一心为了生产队,让大家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大家心里都清楚着呢。”
吴家顺脸色一黑,瞪了她一眼。
胡家嫂子这嘴咋这么快?这话不是该他来说的么?
众人见状,忍不住“轰”的一声笑了出来。
跟在吴家顺身后的几个嫂子见到苏梨有些凝重的脸色,心里有些惴惴不安。
刚才,吴书记点名,让他们来跟苏梨学习蘑菇栽培技术。
其他社员脸上有多羡慕,他们不是没看到。
那可是他们生产队的宝贝疙瘩。
听说苏梨家里的小温室蘑菇,这一个月的时间就为生产队赚了好几百块钱。
这要是两个大棚成功,那得多少个几百块呀?
一个黑黑瘦瘦,穿着打着一身补丁衣服的嫂子望着苏黎,两眼发光,声音都有些急切:
“苏知青,你放心,我们一定会跟你好好学的。”
旁边的一个嫂子也疯狂点头,黝黑、骨瘦如柴的手紧紧的攥住衣襟,双眼有点讨好的望着苏梨:
“对的。苏知青,你有什么想让我们干的就尽管说。
要是我们做的不好的地方,尽管批评教育。我们不会有任何怨言。”
其他的几个嫂子也纷纷点头称是。
就连后面站着的几个大小伙子,也用十分企盼的眼光看着自己。
苏梨在生产队已经呆了半年,对社员的生活了如指掌。
穷!真他妈穷!
家里的劳力能吃上一个窝头,老人孩子大多能喝上碗粥就不错了。
像王寡妇家一下子能搬出一麻袋粮食的,只是特例。
看看面前一个个骨瘦如柴、头发干枯、衣服上一层补丁叠着一层补丁。
苏梨深深叹了口气。
妈和外公虽然日子过得苦,但有她的补贴,能三不五时的吃上一顿肉菜,还有她为他们准备的奶粉。
身体状况却比社员要好得多。
至少没有象眼前这些人一样骨瘦如柴。
“好,以后我们大家就组成一个蔬菜作业组。我会把我学到的知识都传授给大家。”
说完,她扫了一眼众人,“我看,就吴西峰做组长吧。”
吴西峰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发,不好意思地答应了。
众人都笑了起来,心里却是踏踏实实地放心了。
没想到苏知青这么痛快地就答应教他们了。
要知道,村里许多老师傅仗着手里有门手艺,在队里总是牛气哄哄的。
外人想学?想也不要想,那是不可能的。
人家要传给子孙后代的。
吴家顺见苏梨答应地痛快,立即扬起一个大大的笑脸。
“那行,苏知青,我立马让人给你准备石灰、玉米芯、还有铁桶和大锅。”
他一边说,一边招呼着几个小伙子去搬东西。
苏梨也带着大家一起忙起来。
众人一边干活一边吐槽:
全队十一个知青,只有苏梨真正把“以知识支持农村建设”落到实处。
其他人,说好听是知青,说难听点,全是中看不中用的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