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包括张英在内的军官们都以为刘基只是说说或者做个样子,最终还是要和他们一起去吃小灶的,谁曾想刘基还真就吃士兵的粗砺伙食吃饱了。
一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顿时不知道刘基这话是真的还是在嘲讽他们奢侈。
刘基看着他们这副尴尬的模样,笑了笑。
“今后我的饮食无需特别准备,我就和士兵吃一样的,士兵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你们不必在意我,该怎么吃就怎么吃,别浪费粮食就好。”
说罢,看着这群军官还是一副不好动弹的模样,他只好带着这群军官一起去了军中大帐,看着远比士兵伙食更加丰富的军官伙食,倒也没有太大的触动。
他坐在帐中主位上,象征性的吃了一点东西,然后招呼大家一起吃。
这下子,张英等军官才开始动手吃喝,不过怎么吃怎么觉得不对味儿,第一次感觉这丰盛的伙食吃起来还真挺不舒服的。
吃过这顿饭之后,刘基留在军营里待了一个上午。
午后时分,刘基召集了以张英为首的各级军官们,与他们商议起了军队的伙食、整编与训练事宜。
他拥有丰富的统领军队、安排军队作战生活驻扎等各项事务的经验,所以处理这些事情完全是行家里手,轻车熟路。
之前花了一点时间巡视了一下军营,查看了一下士兵们的基本情况,又找了一些士兵询问军队里的一些军官的情况,再返回军帐阅读了军中的军功策,便有了诸多的打算。
“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粮草之于军队的重要性,眼下我等虽有稳定的粮食来源,但数量不会太多,且随时都会有变化,所以我认为必须要严格规定每名士兵每日的饭食数量。
另外,考虑到士卒家眷也都和士卒们住在一起,给他们一样的食粮显然是不够的,所以给士卒和给家眷的粮食数量不能一致,需要妥善安排,以目前的粮食状况来说,我有一些想法。”
而后,刘基便把自己的计划说了出来。
具体来说,就是把军中伙食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档次是作战士卒口粮,第二档次是辅助人员口粮,第三档次是一般家眷口粮。
作战士卒是最精锐的精壮男丁,主要负责作战、训练,是体能消耗最大的一群人。
辅助人员则是稍微体弱一些的男丁和精壮的妇女、半大孩童,负责做一些杂务,洗衣服,缝缝补补,或者做些运输队的活计,累,但是没有生命危险。
剩下的老弱妇孺则是一般家眷,他们本就没有多少行动能力,也谈不上能做什么贡献,每日尽量坐着不动弹也就算是一种贡献了。
至于分配方面,便是作战士卒口粮数量最多,辅助人员次之,一般家眷口粮最少。
作战士卒每日两餐,辅助人员也是两餐,一般家眷每日只能吃一餐。
作战士卒每日一顿干饭、一顿稀粥,辅助人员两顿稀粥,一般家眷一日一顿稀粥。
另外作战士卒和辅助人员的食盐必须每日都有提供,不能短缺,否则人会没有力气。
一般家眷的食盐则是两日提供一次,保证最低摄入须求。
除此之外的副食品,就要看情况来定了,能搞到什么吃什么,没有固定配额。
反正最起码的是,粮食必须要确保不缺,必须要让每个人每天都能吃上粮食,不能有断顿的情况出现。
至于军官伙食,则在作战士卒伙食的基础上再提高一个档次。
刘基的意思很简单。
“诸位劳苦功高,吃些好的,也正常,我不认为这是错的,只是身为主将,我自愿与士卒吃一样的伙食,诸位不必效仿,也不必担心我会心存芥蒂。
只是当下这个情况,粮食匮乏,其他食品也比较匮乏,方才那顿饭,的确有些过了,之后继续这般大吃大喝,怕是要不了多久就要断粮,还请诸位多多担待。”
刘基的话说的很客气,军官们也没听出什么阴阳怪气的意思,稍稍放下心来,没多想。
但他们提出了一点质疑。
这个质疑是张英的副将、并州雁门郡人李彬提出的。
“士兵家眷人数众多,过去从来没有用军粮分配给他们的先例,都是士兵自己负责,现在还要每日给他们提供一顿粥,军粮的损耗是不是太大了?”
刘基看了看李彬,又看了看张英,而后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士兵为我死命奋战,我却连一天一顿粥都不能提供给他们的家人,这叫我如何忍心?诸位也有家眷,设身处地的想想,难道诸位愿意自己的家人忍饥挨饿吗?”
众军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顿时不言语了。
接着,刘基做了好几道算术题,通过数学运算确定这一粮食分配方案的可持续性,并且要求军队管理者一定要做到。
“我来保证粮食的数目足够,而诸位则要负责保证每个人都能吃到计划中的食粮,我与诸位进行分工,我若做不到,军法处置,诸位若做不到,同样是军法处置,可以吗?”
刘基这么询问,谁能说不可以呢?
粮袋子都在刘基手里攥着,能不能吃上粮食都是刘基去向华歆争取的,自己争取来的,他当然可以自己分配,军官们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至于实际操作层面
等过了这个风口,他们自有各种办法可以鱼目混珠,让人难以察觉,就算刘基真的是天生领兵的人才,也未必能发现他们多年的实操经验。
伙食问题安排过了之后,刘基就打算对军队的编制和训练问题出手。
“方才巡视军营,我发现军中存在着士卒瘦弱矮小、年龄偏大的问题,有些人实在不适合继续参军,这样,我们定一个标准,把可以参军的人的标准确定下来,往后招募扩充军队就要按照这个标准来。
另外眼下粮食不充裕,缩减一些士兵数目也是应该的,将有限的粮食节省一部分,让作战士兵吃得更饱,更有力气打仗,这才是正确的做法,所以我的建议是,把军队人数限制在一万人。”
刘基拿起了一份竹简,翻开来,缓缓道:“我看过了,眼下我军一共有一万一千七百三十九名士卒,如此来算,就要裁撤掉一千七百三十九名老弱兵卒,将之编入辅助人员或一般家眷之中。
这个任务,我就交给张中郎将,张中郎将,您常年统兵,对于军队的了解,您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所以这件事情我还要多多仰仗您来出力,还有,全军所有人的出身籍贯,也要统计出来。”
刘基话说完,张英还没反应过来,他愣愣地看着刘基,感到有些疑惑。
刘基没听到张英的回复,抬起头,见张英颇有些怪异地看着自己。
“张中郎将?”
“”
张英眨了眨眼睛,站了起来,先是环顾军帐内的其馀军官们的脸色,而后向刘基行礼。
“公子。”
“裁减老弱兵卒的事情,能做到吗?”
“这”
张英抿了抿嘴唇,开口道:“这倒是不难”
“不难就好。”
刘基点了点头,让张英坐下,继续发布命令。
“除此之外,方才我也看了一下军队编组的事情,发现自抵达豫章郡之后,我军编制较为混乱,一直以来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整顿,所以我觉得有必要重新整顿一下。
我决定,这一万人,就整编为一个军,设中郎将统领,设军司马两人辅助,一军下辖五个两千人的营,每营设校尉统领,设营司马一人为副职,辅助统领。
营之下分设曲、队、什、伍,一应参照旧制,以此完善编制和各级军官,这件事情我会亲自来做,诸位也要给我提供一些军官人选上的建议,助我尽快完成编制。”
说着,刘基又打开了另外一份竹简,继续开口。
“编制之外,就是训练的问题,所谓士不教,不得征,士兵如果没有经过妥善的训练,是不能上战场的,无法完成指令的士兵就算上了战场也只能是灾难,也只能打败仗。
我翻阅了一下军中记录,发现无论是大军驻守在吴郡的时候还是驻守在豫章郡的时候,讲武受训的次数都非常有限,很多士兵别说弓弩,连长矛和环首刀都用不好。
这样的士兵就算身体健壮,又怎么能战胜敌人获得战果呢?所以我认为,接下来的每一天,军士都必须要操练起来,旗号,鼓点,队列,长矛,环首刀,盾牌,弓弩,他们都必须要进行训练。
此事我亲自负责,待张中郎将完成军队整顿之后,便立刻开始军训,一天都眈误不得,眼下这个局势,只有上天才知道孙策还会给我们多少时间,为了活下去,望诸位全力以赴!”
刘基这话就说的很严重了,说的军官们也情不自禁的紧张起来。
但并不是紧张孙策的事情。
军队训练什么的,他们也不太在乎。
可刘基要改组军队、重新任命军官?
这可就有点问题了。
这刘公子才来军队里第一天,就要这样大刀阔斧的搞变革?
新官上任三把火也不是这么烧的吧?
军官们的情绪有些异样,但刘基似乎并未注意到军官们的异样情绪,自顾自的宣布这些变革项目,关系到改变整支军队命运的决择,就在这个平凡的下午做出了。
然后就到了吃夕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