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象一块柔软的黑丝绒,轻轻复盖住城市的喧嚣。
顾淮坐在书桌前,电话那头传来陈摇带着雀跃的声音,他忍不住笑着开口:“我都说了,你演得很好,要相信我的眼光啊。你不相信自己,还能不相信我吗?”
“我当然相信你啦!”陈摇的声音通过听筒传来,带着几分轻快的暖意,像浸了糖的温水。
顾淮:“对了,你是打算签唐人吗?之前听你提过一次。”
“还没定呢。”陈摇的声音顿了顿,又补充道,“现在除了唐人,还有一家叫壹心娱乐的公司也找我谈了。你知道这家公司吗?”
“听过。”顾淮点头,心里却泛起一丝意外——他没料到杨天真的壹心娱乐会这么早崭露头角。
他沉默了两秒,组织好语言才缓缓开口:“壹心娱乐的创始人杨天真,以前是范彬彬的经纪人。”
“之前范彬彬蹭红毯回来的各种艳压通稿都是出自她手,而且她还将范冰冰打造成金句女王,一句“我不嫁豪门,我就是豪门”让冰冰成功从“狐狸精”变身“女强人”。
“还有,范爷”这个名号,还有那些让她出圈的营销口号,都是杨天真一手营销和策划的。”
“从这你应该听的出来,杨天真是个非常擅长营销的人。”
他的声音里带着几分了然,细细拆解:“所以这家公司最擅长的,是艺人包装和话题运营。
他们能精准抓住艺人的个人特色,再通过营销放大,让艺人快速在观众心里留下标签。
打个比方,如果你身上有清冷少女”的特质,他们就能围绕这个点做策划,让更多人记住你。”
“不过你要清楚,壹心和传统经纪公司不一样。”
顾淮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郑重,“它更象一家艺人品牌咨询公司”,而不是靠资源吃饭的公司。
杨天真自己也说过,壹心的内核是服务艺人”,不是拥有资源”。
他们不做影视剧制作,手里没有自己的剧本或项目,没办法直接给你安排戏约。
但他们能帮你做品牌定位、对接商务资源、处理公关问题—简单说,就是把你打造成知名品牌”,让其他有资源的剧组或平台主动来找你,有点象麦肯锡那样的咨询公司,靠专业能力说话。”
“那唐人呢?”陈摇适时追问,声音里带着认真。
“唐人是典型的传统资源型公司。”
顾淮解释道,“他们自己会投资拍剧,手里有不少ip和制作团队,比如之前很火的仙侠剧,很多都是唐人出品的。
他们签艺人,通常会用自家剧的主角或重要配角来培养,等艺人火了,再用艺人的热度反哺公司的新剧。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你刚签约就能有戏拍,不用愁起步资源;但缺点也明显,你的发展高度会受限于公司的资源一如果唐人这两年没好项目,你可能就会面临空窗期”。”
“具体怎么选,还是看你自己的须求。”顾淮总结道。
“我自己选吗?”陈摇的声音里带着点尤豫,又带着几分依赖,“要不
你帮我选吧?你眼光那么好,肯定能选对。”
顾淮闻言,忍不住笑了,语气里带着点无奈:“这种事我怎么帮你选?我把两家公司的优缺点都跟你说清楚了,最终还是要看你更想要什么—一是想先靠资源站稳脚跟,还是想先打造个人品牌,走更灵活的发展路线。”
“可你刚才还让我相信你的眼光!”
陈摇带着点小委屈反驳,“我现在信你了,让你帮我选,你又不肯了。”
“这不一样。”
顾淮的语气软了下来,却依旧坚持原则,“演戏上我能帮你看角色、抠细节,因为那是我懂的领域。
但签约公司是影响你一辈子的事,选对了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选错了可能会眈误好几年。
这种涉及人生方向的选择,我不能替你做决定,万一以后你后悔了,我没办法负责。”
他顿了顿,声音里满是真诚:“你再好好想想,对比一下两家公司给你的合约条件比如分成比例、资源承诺、解约条款,再结合自己的规划,慢慢选。
不用急,多考虑几天没关系。”
电话那头的陈摇沉默了几秒,轻轻“恩”了一声。
她知道顾淮是为她好,这种不轻易介入他人人生决择的谨慎,反而让她更觉得安心。
夜幕依旧安静,听筒里偶尔传来彼此的呼吸声,却透着一种无需多言的信任。
《新生》的热播,不仅点燃了社交媒体,也赢得了主流媒体的一致好评。各大平台的评论如潮水般涌来,为这部现象级作品写下注脚。
企鹅网评价道:“《新生》是一部颇具吸引力的现实题材悬疑剧。追思会仿佛一场狼人杀,谜团接踵而至。
该剧通过追朔每个人与费可的故事,拼图式地揭示了身份真相和多面人格,反映了当代社会问题。全剧影象接近电影,节奏紧凑,扣人心弦。”
今日头条则深入分析:“《新生》采用剧本杀”叙事结构,角色、影象、
空间、细节都具电影质感。
它触达现实问题时,又有《罗生门》式的人性反思,将类型化、现实性、艺术性相结合,对悬疑与现实主义创作都具参考意义。
有媒体将其定位为“反诈题材的现实主义力作”,称赞其“悬念迭起,用巧妙结构串联五个被骗故事,细节真实,反转流畅”。
也有评论将其比作“与智者对弈的棋局”,指出其在孤岛环境中探讨了“原生家庭、欲望与理性、迷失与觉醒”等深刻主题,提醒每个人—“你也是局中人”。
这些来自主流媒体的肯定,不仅是对《新生》艺术成就的认可,更是对顾淮作为编剧、导演和主演三重身份的最高褒奖。
2014年10月10日,本该是《奔跑吧兄弟》第一季首播收割热度的日子,却被另一件事掀翻了内娱的舆论场一鹿含通过代理律师,向韩国首尔地方法院递交了起诉s娱乐的文书,申请专属合同无效。
白纸黑字间,他正式斩断了与exo的关联,单方面宣告:要回国发展了。
这场“单飞”并非毫无征兆。
在此之前,鹿含已多次以“神经性头痛”为由缺席exo的团体活动—一从海外巡演的站台到韩国本土的打歌舞台,镜头里总少了他的身影。
粉丝起初还在为他的健康揪心,四处转发“求好好休养”的话题,可随着他频繁现身国内机场、低调参与一些商业活动的照片流出,外界渐渐咂摸出味道:
这哪里是单纯休养,分明是为回国铺路。那些缺席的行程,更象一场缓慢的“告别仪式”,为最终的解约埋下伏笔。
解约消息落地的同时,鹿含的微博更新了一条动态,只有短短四个字:“我回家了。”
熟悉体育圈的人一眼就懂——这是在效仿迈克尔·乔丹当年宣布复出时的经典句式,既有仪式感,又带着一种“荣归”的姿态。
可谁也没料到,这条微博会有如此大的冲击力:发布仅半小时,转发量就冲破50万,评论区被粉丝的“欢迎回家”刷屏,服务器几次出现卡顿,最后直接濒临瘫痪。
微博技术团队紧急加班扩容时,不少网友调侃:“鹿含这是把微博当成自己的归国欢迎宴现场了。”
彼时的鹿含,尚无一部能拿出手的影视代表作,可回国后的资源却堪称“顶流配置”:
时尚圈里,《elle》《时尚芭莎》等一线女刊的封面直接递到面前,要知道,不少女星熬几年都未必能摸到这些杂志的内页;
代言方面,可口可乐、伊利味可滋、百度地图一全是国民级品牌,业内传言其代言费直接冲到了当时的“天花板”,比不少有代表作的演员还高;
影视资源也没落下,很快就官宣参演电影《重返20岁》,只是鲜少有人知道,这部戏其实是他还在ex0时,2014年7月偷偷在国内拍完的“存货”。
这般“空降式”的资源轰炸,全靠他在韩团积累的人气—那些年exo在国内的热度居高不下,鹿含作为“门面担当”吸粉无数,粉丝的消费力和控评能力早已经过市场验证,品牌方自然愿意赌一把。
鹿含的归国,彻底搅乱了内娱的粉丝格局。早在吴某凡解约时,ex0的团粉就已大规模流失,剩下的大多转成了“唯粉”,其中又以鹿含和吴某凡的粉丝群体最为庞大。
只不过,吴某凡解约时因“突然提告”“未与团队协商”的争议,败了不少路人缘;而鹿含以“健康”为切入点,姿态更显弱势,反而圈了一波同情分,粉丝量隐隐压过吴某凡一头。
这群被压抑许久的粉丝,等珍主回国后立刻成了“战斗粉”。
此前内娱顶流的格局本是顾淮“一超多强”——凭借几部剧的现象级爆火、
顾淮早已站稳本土顶流的位置,李某峰、杨羊等人虽有热度,却因作品厚度不足,吴某凡虽然回国,但是没有作品傍身,始终难以望其项背,就连李某峰粉丝偶尔的挑衅,也被顾淮粉丝视作“不自量力”。
可鹿含粉丝偏不买帐,在微博热搜下、在综艺弹幕里四处拉踩:“顾淮能火,不过是鹿含没回来罢了”“现在正主归位,该换鹿含时代”了”“比不过韩团出来的,就别占着顶流位置”。
更荒诞的是,随着吴某凡、鹿含相继归国,甚至有消息说其他ex0中国籍成员也在筹谋回国,外界竟给顾淮扣上了“抗韩先锋”“本土顶流抗韩代表”的帽子一仿佛他不是个专注拍戏的演员,而是要和“归国偶象”打一场“攻防战”。
顾淮拿起手机,刷着微博,看到满屏的“顾淮抗韩先锋”“顾淮独自一人对抗exo”的词条。
他皱着眉划着屏幕,忍不住吐槽:“勾八,前世打英雄联盟,网友天天喊抗韩”也就算了,现在我当个顶流,好好拍我的戏,怎么还得扛抗韩”的担子?这俩字是甩不掉了是吧?”
鹿含回国的声势,确实浩大。官宣代言、登上杂志、宣布影视项目
连串操作,象一场精心编排的“归国欢迎仪式”,瞬间点燃了舆论。
然而,这些光鲜的“官宣”,本质上只是一张张“未来支票”—一代言需要时间去拍摄gg、出席活动;
杂志封面要等到下个月甚至下季度才能与读者见面;电影项目更是要经历漫长的后期制作与宣发周期。
声势,是当下的。
兑现,是未来的。
而顾淮,显然已经走在了“兑现”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