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仙骄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大梁对北元的一些消息自然也是掌握了的。
如今的北元大汗有十几个儿子,二十几个女儿。
女儿之中最出名的就是这个亦怜不花,此女的母亲是北元大汗早亡的发妻留下的,她还有一个哥哥。
这一子一女也是北元大汗最宠爱的两个子女。
这亦怜不花十八岁的年纪不仅没有许人,反而能参与政治活动,并且北元大汗还请来了许多中原老师给此女教授一些汉学和武学。
沈其目光则是落在亦怜不花身后。
她身后两个壮汉身高八尺,肌肉虬结,手背刻着狼头纹身,腰间佩着厚背弯刀。
还有一个手持折扇的中年文士,面色白净,眉眼间却藏着锐利,一看就非等闲之辈。?
玉仙骄定了定神,问道:“北元公主,你想怎么比?”?
亦怜不花把玩着腰间的弯刀,笑道:“文斗嘛,就现场抽题比试,涵盖诗词对联、乐曲音律、书画丹青、算术解题,文斗三局。”
“武斗就更简单了,打擂台,也是三局。文斗和武斗相加谁能赢四场就是胜者,若是平局,就再加一场武斗便是。”?
她顿了顿,眼神扫过百官,满是挑衅:“时间就定在明日,校场敞开,让大梁百姓都来看看,他们的朝廷是怎么输的!”?
“放肆!”
李大人怒喝。
“你一个北元公主,也敢在大梁皇宫撒野!明日定要让你知道大梁的厉害!”?
亦怜不花冷笑一声,瞥了李大人一眼:“老将军倒是有骨气,就是不知道明日擂台,能不能撑过我手下的手里过三招。”?
其他官员也纷纷怒斥,大殿内吵作一团,亦怜不花却毫不在意,只是悠闲地扇着手中的团扇,眼神里满是轻蔑。?
韩公度上前道:“公主既然有诚意比斗,就该拿出规矩。文斗武斗的裁判怎么定?若是输了,北元会不会不认账?”?
亦怜不花身后的中年文士打开折扇,慢悠悠道:“裁判可请大梁国子监的老学究,外加北元的博学者,公平公正。至于认账,北元可汗的旨意在此,绝不会反悔。”?
他晃了晃手中的羊皮卷,上面盖着北元可汗的金印,显然是早有准备。?
玉仙骄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明日校场,咱们见分晓!”?
亦怜不花笑着躬身,却毫无恭敬之意:“陛下爽快!明日见!”?
说完,她转身就走,走到殿门口时,回头看了沈其一眼,琥珀色的瞳孔里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似挑衅,又似其他。?
沈其看着她的背影,露出思索之色。
北元若只是寻常准备,绝不会如此笃定,尤其是那个中年文士,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不简单。?
沉吟片刻,沈其还是没说什么。
反而是玉仙骄让太监宣旨,这次是给沈其和边军陈颌、张运等人封赏。
其中沈其当然是获得了最厚的封赏。
太监开始宣读旨意:
“沈其戍边有功,临危受命镇守雁门关,大败北元十万大军,其忠勇无双,智谋过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护我大梁北境安宁,救万民于水火,功绩卓著,朕心甚慰!”
“今特封沈其为定远侯,食邑万户,赐万金,锦缎千匹,良田千亩!”
话音刚落,百官哗然,不少人面露震惊。
在大梁,万户侯已是极高爵位,何况沈其之前不过是个男爵,封赏之重连跳这么多级实属罕见。
太监没有停顿,继续宣读。
“另……加封沈其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参与军国大事。兼任左卫上将军、京畿戍卫营都指挥使,节制京畿防务!”
这一连串的官职,让大殿内的议论声更大了。
枢密副使掌军事,加上参知政事之职位,等同于沈其完全进入了大梁朝廷的核心圈子。
左卫上将军握京畿兵权,戍卫营都指挥使守京城,沈其一人身兼四职,权力之重,令人侧目。
“臣韩公度,有本启奏!”
韩公度率先出列,躬身道:“陛下,沈其虽有功绩,但年纪尚轻,骤然加封如此多要职,恐难以胜任,还请陛下三思!”
主和派大臣纷纷附和:“是啊陛下!定远侯爵位已属破格,再加枢密副使等职,权力过盛,恐生祸端,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臣以为,可封爵赐金,官职当循序渐进,待其历练成熟,再委以重任不迟!”另一位主和派大臣补充道,语气急切。
玉仙骄坐在龙椅上,眼神平静地看着反对的大臣,等他们说完,才缓缓开口:“诸位大臣所言,朕明白。但沈其立下的功劳,绝非寻常功绩可比。”
她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
“雁门关一战,若不是沈其,北元大军早已南下,大梁百姓又要遭受战乱之苦!如此大功,封一个定远侯,兼几个官职,算得了什么?”
“朕意已决,沈其的封赏,就按圣旨所言,无需再议!”
玉仙骄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眼神扫过韩公度等人。
韩公度等人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却不敢再反驳。
陛下态度坚决,再反对只会触怒龙颜,反而被主战派那些人抓着不放。
他们只能躬身退到一旁,脸上满是不甘与难看。
沈其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臣何德何能,受此重赏?官职过多,臣恐难以胜任,还请陛下收回部分官职,臣只求守护大梁,不求高位厚禄。”
玉仙骄笑了笑:“沈卿不必推辞,你有勇有谋,这些官职你当之无愧。大梁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好好任职,勿负朕望!”
“臣遵旨!谢陛下隆恩!”
沈其自然也只是客套一番。
这官多大才算大啊?
反正沈其现在知道,自己算是差不多正式接过了叶擎天的衣钵了,女帝已经完全信任了自己。
他不再推辞,躬身叩谢。
玉仙骄点点头,让太监宣布散朝。
而之后,玉仙骄又召见了沈其、明国公、兵部尚书李亥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