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生命的诞生到消亡。
在短短时间内,清淅的上演在后土祖巫的眼前。
“诞生,成长,衰老,死亡……循环往复。”
后土祖巫站在一座小小的土包前,心中似有所动。
“呼!”
深呼了口气后,她转目朝身旁的牛犇看了看,道:
“这人族生灵的生命当真是脆弱啊!”
后土感慨不已。
要知道,这数十上百年,对于她这样的祖巫而言,不过弹指一挥间。
但于人族生灵来说,却是他们的一生。
而洪荒其他种族的生灵,平均寿元也有数万年,远不是寻常人族所能相提并论。
若是能修为到大罗金仙层次,更是可享永恒。
牛犇默然而立,并没有说什么。
心下也知道,这人族繁衍至今,早已不复当初。
女娲圣人最开始抟土造人的那一批人族生灵,全都是先天道胎,资质绝佳。
那些人族生灵,寿元自是极长。
但随着不断的繁衍,血脉不断被稀释。
等到了现如今,人族族群内,普通人已然占据了绝大多数。
沉寂之馀,牛犇这才开口道:
“后土道友。”
“生命形态不同,其存在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走吧!”
听到牛犇所说,后土祖巫长舒了口气,随即也没多滞留,这便同牛犇结伴离去。
接下来,两人继续游走洪荒,感悟生死轮回。
这一日,牛犇与后土祖巫来到了一处仙山福地所在。
定眼之下,但见这仙山的半山腰处,松篁一簇,楼阁数层,山门旁立着一碑,上书——“万寿山福地,五庄观洞天”。
牛犇见此,自是一眼就瞧了出来。
此地不是别处,正是镇元子的道场,万寿山,五庄观。
两人甫一落地,便见山门之外,光影闪铄。
当首之人,乃是一长须道人,头戴紫金冠,身着无忧鹤氅,足踏履鞋,面容古朴,气质宽厚。
不是镇元子又是谁?
在其身后,还跟有两名道童。
“哈哈哈!”
看见牛犇与后土祖巫后,镇元子不由大笑出声:
“贫道今日心有所感,原来是有两位贵客临门!”
“牛犇道友,后土道友,贫道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镇元子笑容满面说道。
对于牛犇这位三清首徒,自是认识。
至于后土祖巫,却也不是初次见面,早先在三清举办的讲道大会上便曾见过。
“见过镇元子道友!”
见镇元子如此客气,牛犇与后土亦是执礼相待。
这时,镇元子的目光在两人的身上游离了一番,接着落定在牛犇的身上,轻疑问道:
“牛犇道友,你怎么与后土道友在一起?”
要知道,这巫族的祖巫同三清首徒同行,倒是件稀罕事。
牛犇微微一笑,解释说:
“后土道友心有所感,游历洪荒寻觅机缘,我恰逢其会,便与她结伴而行。”
“途经道友道场,便想着前来拜会一番。”
闻言,镇元子明悟的点了点头,也没再多追问什么,这便热情相邀道:
“原来如此。”
“两位道友,还请入观一叙。”
接着,牛犇与后土在镇元子的引领下,步入到了五庄观内。
落座后,镇元子目光一转,朝着身后的两位道童递了个眼色。
承接到镇元子的眼神,两道童顿时心领意会,这便退了下去。
不多一会儿,便见两位道童折返了回来。
其中一名道童的手上,端着一盘子,盘子里丝帕衬垫,其上摆着两个瓷盅。
而在那瓷盅内,则是盛放着两枚果子。
那果子,就如三朝未满的婴孩,四肢俱全,五官兼备。
刚一端上前来,便觉异香扑鼻,蕴藏着庞大的乙木精华与生命道韵。
“哦?”
“人生果吗?”
牛犇瞧见,暗自一惊,一眼便认了出来,那瓷盅内所盛放的两枚果子乃是人生果。
对于人生果,他自不陌生。
这人生果又名“草还丹”,其形态如三朝未满的婴童,需历经一万年成熟。
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三千年成熟,一次仅结三十枚果实。
闻之可增寿三百六十岁,食之能活四万七千年。
除此外,人参果还具有五行特性。
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
正是如此,需以金器敲击采集,以丝帕衬垫并用磁器承接,化水食用!
“两位道友,此乃我五庄观栽培的仙果,人参果。”
“还请品尝!”
镇元子笑着说道,这牛犇与后土祖巫皆是身份不凡,来他五庄观,自是要好好招待一番。
伴随着镇元子开口,那道童将盛放有人参果的瓷盅盛到牛犇与后土祖巫的面前,另外一道童,则是向瓷盅内倒入灵泉。
下一刻,便见瓷盅内的人参果遇水而化,灵气氤氲。
“多谢镇元子道友!”
牛犇与后土道谢出声,也没客气,各自品尝了起来。
后土虽是巫族出身,不修元神,但在品尝之下,却也清淅的感受到了,此果对她稳固祖巫真身大有裨益。
牛犇倒是没怎么在意,这人参果虽好,但对于他来说,已然无用。
接下来,牛犇与镇元子论道谈玄了起来。
镇元子手抚长须,目光温润,率先开口道:
“牛犇道友,你为三清首徒,得传盘古正宗大道,贫道久仰。”
“今日有幸,愿先抛砖引玉。”
“吾观这洪荒大地,承载万物,生养众生,其德至厚,其性至静。”
“故吾之道,在于一个‘守’字。”
“守此山川灵脉,守此天地根元,参悟地书之奥妙,梳理地脉,稳固乾坤,以求与万物共荣。”
伴随着镇元话出,周遭顿有无数灵光浮现。
自那灵光之中,显现出大地脉络虚影,蜿蜒流淌,承载着无尽的生机与厚重。
牛犇神色如常,淡淡一笑道:
“镇元子道友过谦了。”
“道友执掌地书,梳理洪荒地脉,功德无量。”
“守之道,乃是定海神针,维稳之基,令人敬佩。”
说到这里,牛犇稍微停顿了下,跟着话锋一转:
“然,天地之道,非独静守,亦有动态之衡。”
“盘古大神开天辟地,清升浊降,乃是一动。”
“阴阳流转,四季更迭,亦是动。”
“吾之道,在于明悟本源,洞察规则,顺势而为。”
“甚至必要时,执道而行,以力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