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队交流赛的胜利让屈正阳信心大增,但很快,他就遇到了新的麻烦——正手攻球的成功率突然下滑。周一的技术训练,他的正手攻球频频下网或出界,成功率从之前的75降到了55,连王教练都皱起了眉头。
“别练了,休息十分钟。”王教练把球拍递给屈正阳,“你现在的问题不是技术,是发力太散,没有集中到球上。”
屈正阳坐在场边的椅子上,心里很急躁。他明明是按之前的动作练的,怎么突然就不行了?樊振东递过来一瓶水:“别急,我上次也遇到过这问题,练得太猛,动作变形了。你想想,是不是最近加练太多了?”
屈正阳摇了摇头:“加练的量和以前一样,没多练啊。”他回想起最近的训练,突然意识到,自从省队交流赛后,他刻意追求正手的力量,导致动作有些僵硬,发力时腰腹的劲儿没传到位,全靠胳膊在使劲。
休息结束后,王教练没有让他继续练正手,而是让他练起了徒手挥拍。“别拿球拍,就做动作,感受腰腹的发力。”王教练拿着教鞭,纠正着他的动作,“转腰要充分,收小臂要及时,别光用胳膊使劲。”
屈正阳按照王教练的要求,一遍遍做着徒手挥拍动作。他闭上眼睛,回忆着形意拳的劈拳发力——起于脚,发于腰,传于肩,达于手。突然,他好像明白了什么:打球的发力和劈拳的发力是一样的,都是全身力量的传递,要是只靠胳膊,肯定发不出劲儿,还容易受伤。
他调整了动作,转腰时刻意沉肩坠肘,收小臂时用腰腹的劲儿带动,徒手挥拍的动作瞬间流畅了不少。王教练眼睛一亮:“对!就是这个感觉!现在拿球拍试试。”
屈正阳握住球拍,站到球台前。王教练喂多球,白色的乒乓球飞过来,他转腰、沉肩、收小臂,正手攻球,乒乓球“啪”地击中球台,速度比以前快了不少,而且精准地落在了对方的正手大角。“好球!”王教练大喊。
接下来的几分,屈正阳的正手攻球越来越顺,成功率渐渐回升到了65。但他知道,这还不够,全国赛的对手更强,他需要更稳定的正手。
晚上加练,屈正阳没有练正手,而是去了训练馆后的老槐树下练形意拳。他特意练了劈拳和崩拳,重点感受全身发力的连贯性。劈拳如斧劈华山,力量自上而下;崩拳如箭出弦,力量首线传递。他把这两种发力的感觉记在心里,琢磨着怎么用到正手攻球上。
第二天早上的正手训练,屈正阳试着把劈拳的发力用在正手攻球上,击球瞬间手腕快速下压,乒乓球的旋转更强了;又把崩拳的发力用在正手快攻上,球的速度更快了。王教练在场边看着,满意地点头:“你这正手越来越有东西了,既有力量,又有旋转,全国赛肯定能给对手惊喜。”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他的正手攻球虽然力量和旋转都提升了,但失误率还是有点高,尤其是在连续进攻时,容易因为发力过猛而失误。张指导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发力不是越猛越好,要学会‘收劲儿’。就像拉弓射箭,拉得太满容易断,要留有余地。”
张指导给了他一个建议:“你试试在击球瞬间稍微放松手腕,别绷得太紧,这样既能保证力量,又能控制落点。”
屈正阳按照张指导的建议练了起来。刚开始,他总是掌握不好放松的时机,要么放松太早,球没力量;要么放松太晚,球出界。练了几十次后,他突然想起画画时的“提笔”动作——行笔时用力,收笔时轻轻一提,既能保证线条流畅,又能控制落点。
他把这个感觉用到正手攻球上,击球瞬间手腕轻轻一松,乒乓球果然精准地落在了对方的空档处。“成了!”屈正阳激动地喊了一声。
接下来的训练,他的正手攻球成功率一路飙升到了80,而且连续进攻的能力也明显提升。樊振东忍不住惊叹:“你这正手也太猛了,跟开了挂似的,以后谁还敢跟你拼正手?”
周五的模拟赛,屈正阳对阵队内排名第二的王鹏。王鹏的正手也很强,两人展开了激烈的正手对抗。屈正阳利用劈拳和崩拳的发力,正手攻球又快又转,频频得分,最终以3-2战胜了王鹏。
赛后,王教练拿着技术统计说:“你的正手得分率达到了85,比上次模拟赛提高了20,进步非常明显。尤其是连续进攻的能力,己经赶上老队员了。”
屈正阳握着球拍,心里充满了喜悦。他知道,这次瓶颈的突破,不仅让他的正手技术更上一层楼,更让他明白了形意拳与乒乓球结合的核心——不是简单地把动作嫁接到一起,而是把发力的原理融会贯通。
晚上,他给家里打了个电话,跟母亲说了正手突破的事。母亲笑着说:“我就知道你能行。你爸说,做任何事都要琢磨,不能蛮干,你现在总算悟到了。”
挂了电话,屈正阳看着窗外的月光,心里暗暗发誓:全国赛,我一定要拿冠军,不辜负教练的期望,也不辜负家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