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牌人肉滑梯”带来的兴奋与欢笑,消耗了小傅曦最后的精力,也为他酣畅淋漓的玩耍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从极度兴奋到平静入睡,需要一个过渡的桥梁。在这个家里,这座桥梁就是雷打不动的睡前仪式,而其中最重要、绝不可妥协的一环,就是——必须听完三个故事。
洗完热水澡,换上干爽柔软的睡衣,小傅曦像一只被顺了毛的小猫,带着沐浴后的清香和些许疲惫的慵懒,被林晓悠抱到床上。卧室里只开着一盏光线柔和的床头灯,营造出宁静安详的氛围。他的小企鹅夜灯在一旁散发着淡淡的蓝光,这是他入睡时的“守护者”。
一切准备就绪,小傅曦却并没有立刻躺下。他靠在妈妈怀里,伸出三根肉乎乎的手指,用清晰而坚定的语气宣布:“妈妈,讲故事。三个!”
这不是商量,而是宣告。这个“三个故事”的规则,不知从何时起,已经成了他睡前世界里不可撼动的铁律,少一个不行,多一个……如果精力允许,他倒是很乐意接受。
林晓悠早已习惯了这个仪式。她微笑着从床头柜上拿起那摞被翻得有些卷边的绘本,问道:“好,今天我们的三个故事朋友是谁呢?”
小傅曦的小手在几本他最爱的绘本上划过,认真地挑选着。最终,他选定了今晚的“阵容”:一本关于勇敢小火车头的,一本关于三只小猪盖房子的,还有一本是认知颜色的《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
“先讲小火车!”他指挥道。
林晓悠翻开第一本绘本,用轻柔舒缓的语调开始讲述。小傅曦依偎在她怀里,睁着大眼睛,专注地看着绘本上的图画,听着妈妈的声音。当讲到小火车头喊着“我想我能做到!”爬上陡峭的山坡时,他会小声地跟着重复:“我能做到!”当讲到三只小猪用不同材料盖房子,大灰狼来吹气时,他会紧张地攥紧妈妈的衣角,直到听到大灰狼被烫了屁股狼狈逃走,才会松口气,咯咯笑起来。
第一个故事讲完,他主动将绘本合上,放回床头柜,表示这个故事“朋友”已经告别了。然后立刻催促:“第二个!小猪!”
第二个故事在期待中开始。他依然听得全神贯注,但随着时间推移和舒适的环境,他的眼皮开始微微打架,小小的身体更加放松地靠在妈妈身上。当第二本绘本合上时,他的哈欠已经一个接一个了。
“第三个……熊……”他的声音带着浓浓的睡意,但依然坚持着。
林晓悠拿起第三本绘本,这是文字最少、节奏最重复的一本,非常适合作为入睡前的安抚。她慢慢地念着:“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然后自问自答,“我看见一只红色的鸟在看我。”
小傅曦已经不太看画面了,他闭着眼睛,长长的睫毛像两把小扇子覆在眼睑上,呼吸变得均匀而绵长。但他似乎还在用残留的意识听着,当妈妈念到“蓝色的马”时,他的小嘴巴会无意识地动一下,仿佛在默念。
当最后一个“金色的鱼”游过,故事结束,林晓悠合上绘本,用极其轻柔的声音说:“好了,三个故事都讲完了。所有的小动物都和曦曦一样,要睡觉了。”
这时,小傅曦才会彻底放松下来,完成睡前的最后一道“程序”。他会在妈妈怀里调整一个最舒服的姿势,小脑袋枕在妈妈的臂弯里,含糊地嘟囔一句:“讲完了……睡觉……”然后,便任由睡意将自己完全包裹,沉入甜甜的梦乡。
林晓悠会再抱着他静静地坐一会儿,直到确认他完全睡熟,才小心翼翼地将他放进被窝,替他掖好被角,在他额头留下一个晚安吻。
这个“三个故事”的睡前仪式,远不止是语言和认知的启蒙。它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通过固定、可预期的流程,给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帮助他从白天的兴奋和活动中平稳过渡到夜晚的休息状态。那三个故事,像三道温柔的屏障,将纷扰隔绝在外,守护着孩子纯净的睡眠。
对于林晓悠和傅景渊(有时爸爸也会担任讲故事的角色)而言,这更是一天中与孩子最亲密、最专注的陪伴时光。在柔和的灯光下,拥抱着怀里柔软的小身体,用声音编织一个个奇妙的梦境,感受着孩子全然的依赖和信任,这种幸福感,足以抚平他们一日的疲惫。这个小小的、固执的“三个故事”规则,是他们与孩子之间,关于爱与安宁的,最甜蜜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