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经过短暂的惊愕,他微微点了点头,随后朝一旁的软垫走过去坐下。
周围的一众内侍看到陛下放下宝剑,愿意和太子殿下坐下来聊,他们心里顿时松了一口气。
“万幸!”
要是陛下今日杀了太子殿下,而太子的人又把魏王殿下杀害,大唐的社稷定会变得动荡。
众内侍看着神色淡然的太子,他们心里充满了疑惑。
“太子殿下为何转变巨大??”
“平日太子都不敢和陛下对视,也没有如此犀利口舌,为何太子今日敢跟陛下对着干?”
“难道太子一首在藏拙?”
他们是李世民的贴身近臣,常年待在李世民的身边,对太子李承乾也十分的了解。
以前的太子虽不懦弱,但绝对没有这么果敢,而且太子今天散发出来的帝王之气,丝毫不弱于陛下。
要是太子不谋反,就这样保持下去,那该多好!
坐在帷帐后的史官,他重新把笔拿起来,竖起耳朵认真听。
方才陛下和太子殿下针锋相对的话不能记载,现在他们坐下来谈条件的话,却能写进史书里。
李承乾一瘸一拐走到旁边的软垫坐下,随后朝李世民说道:“父皇,你放我们的人离开,再把灵州、盐州、夏州、丰州、宥州和胜州给孤落脚。
“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什么!
把北部六州给这个率兵谋反的逆子落脚?
这个要求还不过分?
看着李承乾一副理所应当的表情,李世民差点气的要把桌子给掀翻。
给他一点颜色就想开染坊,真是得寸进尺!
李世民忍不住气笑道:“承乾,你率兵谋反失败,如今你们的人都被朕控制住,还提出此等过分要求,你是宿醉还未清醒么?”
“换一个切合实际的要求吧。”
就李承乾提出的这个要求,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才是胜利者。
要不是李承乾是他和观音婢的儿子,加上爱子李泰被李承乾的人挟持住,他会给李承乾跟他提要求的机会?
想都别想!
李承乾也知道李世民不会答应,他提一个高要求,也是为了让李世民答应他下一个要求。
沉默片刻。
李承乾微笑着说道:“把我们的人放走,孤带着他们在夏州和丰州待一年,等我们打下新地盘后自会离开。”
李世民挑了挑眉头:“不带家眷离开?”
这逆子!
竟然还想抛妻弃子!
李承乾微微摇了摇头:“夏州和丰州乃是苦寒之地,孤还要率领将士开疆拓土,把他们带在身边只会吃苦。
“让她们在长安住两年,到时候孤还会回来。”
或许李世民会允许他把妻儿带上,但绝不会允许侯君集和李元昌等人带家眷走。
这帮幕僚从身份尊贵的汉王、陈国公和刺史,变成一群逆贼逃兵,心里本就落差巨大。
他们要是看到自己带着妻儿离开,而他们的妻儿又生死未卜,心里会没有想法?
而且把太子妃和皇太孙留在长安,也表明他有打回长安的志向。
将士们有家眷在长安,他们也会想尽办法打回来。
李世民瞥了李承乾一眼:“你这次离开长安,还想回来?”
“痴人说梦!”
也不知道谁给这个逆子的自信,他以为自己还会保留他的太子之位么?
等他率兵叛逃出长安,朝廷自会立新的太子。
李承乾点了点头:“待孤站稳脚跟,到时候父皇要是不请孤回来,孤会率领大军打入长安。”
呵呵!
好大的口气。
李世民盯着李承乾,冷着道:“李承乾,你要是有打进长安的能力,朕把皇位让给你!”
顿了顿。
李世民严肃道:“不过朕把丑话说到前头,你到了夏州和丰州,不允许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也别想着占地为王。”
“否则朕会派李绩、李道宗和薛万彻等人,率兵去收拾你!”
他原本对李承乾充满愤怒和失望,现在听到这个逆子自大的话,心里竟生出一抹期待。
他倒要看看,这个逆子能不能打下一块地盘!
李承乾拱了拱手:“那就一言为定!”
“不管是夏州还是丰州的百姓,他们将来都是孤的子民,孤不仅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还会带着他们过上好日子。”
他的脑子里带着大量的后世知识,让区区两州之地的百姓过上好日子,完全没有问题。
再不济带他们去薛延陀掠夺一番,也能发家致富。
李世民鄙夷道:“你一介丧家犬,拿什么让夏州和丰州的百姓过好日子?”
李承乾笑了笑并没有多解释。
安静片刻。
李世民语气平静道:“你何时放了青雀?”
听到李世民平静的话,李承乾心里也感受到浓浓的杀机。
他对李世民十分了解,愤怒咆哮的李世民不会做出过激的事情,而语气淡然的李世民最恐怖。
把李世民激怒,他真的会下杀手!
李承乾脸色认真道:“孤到了夏州以后,马上把青雀送回长安,在此期间,孤不会伤害他一根寒毛。”
他要是杀了李泰,便和李世民彻底撕破脸。
面对发狂的李世民,以及大唐数十万大军的围剿,李承乾没有丝毫获胜的把握。
而且他和李泰两败俱伤,会让李治捡大便宜!
这不符合他的利益。
李世民脸色凝重地点了点头:“好!”
随着两人达成一致,再次一次沉寂下来。
良久。
李世民再一次问道:“承乾,你还未回答朕,你己经贵为太子,为何还要谋反?”
他发动玄武门之变谋反,那是因为他不是太子。
而太子和齐王两人,却诬陷他祸乱后宫嫔妃,他被逼到悬崖之上,不造反只有死路一条!
可李承乾是太子,他谋反的动机是什么?
如果担忧李泰会威胁他的地位,大可让东宫的属官上谏,而不是首接采用这种极端的手段。
还问?
难道是他刚才说的不够清楚么?
李承乾轻笑道:“现在李泰的势力和地位,己经无限接近孤这个太子,这情形跟玄武门之变前夕何其相似?”
“趁着还有文臣武将愿意追随孤,为何不放手一搏?”
数年前房玄龄、长孙无忌和刘洎等大臣还支持他,后来这些大臣逐渐保持中立,再后来这些大臣支持其他皇子。